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熊姓

(中國姓氏)

鎖定
熊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一支可以追溯至黃帝時期,古籍記載源於有熊氏 [10]  另一支西周周成王時期,為楚貴族姓氏。 [10]  熊姓歷史悠久,族大支繁。熊姓曾有72個望族,居百家姓第68位。得姓始祖為黃帝時期有熊氏 [10]  另有周朝火師鬻熊,為祝融氏的後代。 [11-12] 
熊姓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得姓較早,源遠流長;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熊氏族人;三是人才輩出,不可勝數,歷代皆有熊氏的傑出人物,尤北宋為最。少數民族中的熊姓為漢化改姓而來。
中文名
熊姓
外文名
Hsiung,Hsiun
得姓方式
以先祖名字為氏
得姓始祖
有熊氏 [10] 鬻熊
主要郡望
江陵郡豫章郡秭歸縣
主要堂號
江陵、豫章、秭歸
百家姓排名
第68位
姓氏名人
熊侶,熊耀華,熊式輝熊希齡

熊姓歷史發展

熊姓姓氏簡介

源流:最早一支可以追溯至黃帝時期,古籍記載源於有熊氏 [10] 
周朝時, “熊”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君王特有姓氏,取其“熊熊烈火”之意。
熊
小篆:“酓”字 ◎ 音“yǎn”。先秦寫法,在古代是帝王的意思。伏羲古稱大酓包戲。酓是伏羲的稱號。
異體字:“熋”字 ◎ 音“xióng”。 同“熊”。火字部首,筆畫數為14畫。
得姓始祖:鬻熊(Yù Xióng):商末人,其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曾在商末周初投奔周文王,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火師(官)。 [11-12] 
周成王姬誦時,追封功臣後裔,他的曾孫熊繹受封於楚蠻,建立楚國
鬻熊,姓羋,名熊,又稱熊蚤或羋蚤祝融氏的後代,是陸終第六子季連的後裔。鬻熊拜見文王,文王把他當做火師。到了武王,成王都把他當做火師 [11-12]  成王大量分封異姓諸侯,其時鬻熊已經去世,鬻熊的兒子熊麗、孫子熊狂也都已去世。故封他的曾孫熊繹於楚地,子孫都以熊為姓。傳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
鬻熊有《鬻子》一卷。《史記·楚世家》記載:“鬻熊先生輔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説:‘我的先人鬻熊淵博,是周王火師 [11-12]  去世早。’”但《鬻子》説九十歲才見文王,之後有武王、成王向他求教封康叔於衞的事,算起他的年齡應該超過一百一二十歲才對。所以前面説到的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而不是説不長壽。故楚人以鬻熊為始祖(楚人奉顓頊帝高陽氏為先祖,老童祝融為遠祖,鬻熊為始祖
熊姓 熊姓
大約生活於公元前11世紀。其先祖為黃帝,黃帝子昌意顓頊,顓頊四世孫陸終第六子名季連,鬻熊為季連之裔孫。鬻熊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稱熊氏。西周成王時,封熊繹在荊楚,建立楚國,建都於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春秋時,楚國一度強大,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二二三年,楚為秦始皇所滅,後人多以熊為姓,並尊鬻熊為熊姓的得姓始祖。
作為傑出大酋的鬻熊,還通曉法術,是一位有聲望的宗教大巫。
其先輩原為羋[mǐ] 姓,羋國後裔。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火師。 [11-12]  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據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酓為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縣),從此立為國家。
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區和江漢平原一帶,後逐漸向西溯江而上擴展到今四川東端,向北溯漢水而上擴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陽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擴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東沿淮水和江水擴展到今河南東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東南部、江蘇、浙江一帶。
姓氏字體:熊[熊,讀音作xióng(ㄒㄩㄥˊ),古音亦讀néng(ㄋㄥˊ)]

熊姓姓氏來源

●源於有熊氏
出自黃帝的部落姓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相傳黃帝生在壽丘,長於姬水,居軒轅之丘,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又稱有熊氏。黃帝的後代中便有人以地名為姓,稱熊氏。熊氏是中國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10] 
●源於
熊姓淵源 熊姓淵源
出自商朝末期鬻熊及其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世本》、《古今姓氏書辨證》、《元和姓纂》等的記載,黃帝子昌意生顓頊,顓頊四世孫陸終第六子名季連,賜為羋姓。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在其後裔子孫中,到商朝末期有個叫鬻熊的人,字熊,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姬昌的火師,受官火正,後世稱其為鬻熊。其子後來事於周文王,早卒。曾孫熊繹便以王父字為氏,稱熊氏。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鬻熊先生輔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説:‘我的先人鬻熊淵博,是周王的火師。去世早。’” [11-12]  但在《鬻子》一書中,鬻熊自己卻説:“九十歲才覲文王,後有武王。及成王詢封康叔於衞之事。”如此算起來,鬻熊的年齡應該超過了一百二十歲,堪稱壽星。楚國傳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到秦王贏政二十三(楚王熊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國人多以熊為姓,以念亡國,並尊奉鬻熊為得姓始祖。
①源於苗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苗族仡熊氏,在戰國中期受楚文化影響頗深,當時即有改漢姓為熊氏者。到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時,已基本改為漢姓熊氏了。
②源於普米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普米族熊氏,源出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普米族的先民是由氏羌後裔的四個部落聯盟而構成的,普米族民間有句古語“拍米冉貢組”,意為普米族是由四座山上的四個血緣集團聯合而成的。據寧蒗永寧普米族傳説,普米族最早的四個根是“布”(四個血統或四個氏族部落),其名稱分別是:冉祖(綿羊)、拔佳(鍋)、尚(熊)、搓皮(馬)。冉祖和搓皮等主要分佈在木裏,拔佳、尚主要分佈在鹽源、寧蒗一帶。又據傳説,聯合為普米族四個部落的名稱是“薩雅崩巴供”、“布米雖母供”、“俄業裏戛供”、“總散不安貢”。與以上四個部落相對應的本民族氏族名稱分別是:“格母”、“本牙”、“穹·空尼”、“嘎甲拉瑪”。普米族原來沒有漢姓,在明朝洪武年間,大明王朝接管普米族聚居的川西南地區、滇西北一帶地區後不久,這一帶地區發生了叛亂。為了加強對這帶地區的統治,明太祖朱元璋調集軍隊,用了六年時間平定叛亂,之後對普米族各氏族進行詳細的户籍登記,因此,普米族便有了漢姓。其中的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即“布米雖母供”、或稱“尚”,一律改稱漢姓熊氏,世代相傳。
③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喀爾拉氏,亦稱喀爾喇氏,滿語為Karl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遼河流域,所冠漢姓為熊氏。⑵滿族克哷氏,滿語為Kere Hala,源出元朝時期女真庚克勒部,以部為氏,世居尼亞滿(今遼寧新賓尼亞滿山),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熊氏。
④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布依族彝族蒙古族瑤族阿昌族壯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熊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熊氏,世代相傳。

熊姓遷徙分佈

熊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二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四十八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2%左右。
熊姓發源於古時的楚國,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這一地區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區。
秦漢之際,熊姓仍舊以上述地方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數散居於河南、河北、山東等地。
魏晉南北朝時,熊姓已遷入我國江南廣大地區,經過長時間的繁衍發展,逐漸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壯大起來,並陸續有人到朝中為官,故熊姓有以“南昌”、“江陵”為其郡望堂號的。
唐宋年間,熊姓後人陸續向江蘇、浙江地區遷移,而南昌與江陵兩地的熊姓依舊長盛不衰,人才輩出,族大人眾,據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所載,嶽州(治今湖南岳陽市)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五大姓之首為熊姓。可見在宋代時,熊姓仍廣泛分佈在江西南昌及湖南嶽陽一帶。而宋初移居福建建安(今建甌縣)等地的熊姓,也逐漸成為望族,後世出了不少名人學子。
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征討南宋,愛國將領文天祥拼死抵抗,但大廈將傾,非一木所能支也,故節節敗退,南宋王室也從杭州出逃福建,再由福建敗退廣東孤島——崖山。元兵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百姓聞風而逃,故江浙一帶之熊姓有遷福建者,再由福建入廣東,以避兵火。
明初洪武年間,熊姓作為明朝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陝西等省。明代以後,熊姓子孫陸續向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海南各處遷徙。
到清朝,熊姓已散居全國各地,亦有閩粵之熊姓渡海赴台,進而遷居海外,僑居新加坡等國者。
如今,熊姓分佈以江西、湖北、四川、湖南等省為多,上述四省之熊姓約佔全國漢族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1] 

熊姓分支姓氏

屈:其始祖是春秋時楚國莫敖。春秋時,楚武王熊通的兒子瑕,官至莫敖,位於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於屈地(今湖北秭歸),把屈作為瑕的食採之邑,故史稱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後代以封地命姓,遂稱屈氏。後人就以“屈”為氏,屈原即為其後。
景:出自春秋時期的楚國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來的姓氏。相傳,景差是楚國貴族,人仕後官至大夫,子孫為了加以紀念,便以他的名字為姓,成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莊:據《姓氏急就篇》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楚國君王熊旅去世後,諡號為“莊”,楚莊王的支庶子孫,以祖上諡號為姓,成為莊氏。後因避漢明帝劉莊之名諱,改莊為嚴,遂以嚴為姓。”《中國姓氏尋根》一書也説“嚴是莊姓所改”並説“魏晉時嚴氏有恢復莊姓的,於是形成莊嚴兩家。”兩家原來一家,故有“莊嚴不通婚”之古訓
度:漢代《山陽太守度尚碑》載;“與楚同姓,統國法度,因以為氏”
沈:楚莊王之子沈尹之後,因封於沈鹿,故為沈氏。
班:班固在《漢書 敍傳》中説:“班氏之先,與穿同姓,楚君熊繹生子名叫鬥伯比,鬥伯比的兒子名叫令尹子文。相傳令尹子文是吃虎乳長大的,因虎身有斑紋,後代就用“斑”為姓氏。由於古代的“斑”和“班”通用,後改為班。”
楚:據《姓苑》、《通志·氏族略》、《風俗通》所載,熊繹立楚國於丹陽,國號荊,後遷都於郢城(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北之舊郢城),始改國號楚,後世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楚姓
霜:《姓氏考略》載:“楚熊嚴子伯霜之後。”
昭:《古今姓氏書辨證》載:“出自羋姓。楚昭王熊軫有復楚之大功,子孫繁衍,以諡為氏。”《楚辭》雲: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能: 楚君熊繹的兒子名叫熊摯,本來應該被立為楚國的國王,但是由於不明原因他身有殘疾,不能立為王,於是就把他封在夔(kui,湖北省姊歸縣東),為附庸國,稱為夔(古代傳説中指一種像龍的獨角獸)子。但是後來的楚國宮廷對熊摯還是不放心,認為留着他遲早是一個禍患,就決心除掉熊摯。後來,楚國以夔國不祭祀祖先為理由,滅掉了夔國。這一國的人本來姓熊,為了避免被株連,於是去掉四點,改為能姓
鬥:《古今姓氏書辯證》載,鬥,出自羋姓,楚君熊繹娶女,生伯比,別為鬥氏。 從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鬥氏一族又分衍出了項氏、權氏、隨氏、江氏、豆氏等單姓,以及鬥斵耆氏、鬥斵乳氏、鬥斵谷氏、鬥斵強氏、鬥斵緡氏、鬥斵文氏、鬥斵班氏、鬥斵比氏等複姓,這些複姓分支在秦、漢之後,又逐漸省文簡化為單字鬥氏、豆氏。本書特別指出的是,鬥氏家族分衍有一支十分著名的後裔分支,那就是項氏。項氏一族中的後代項梁項羽項伯等人,都是秦、漢之際風雲人物。後項梁、項羽一族後裔憤恨項羽當年弒義帝養劉為害,因此改為虺氏;而項伯一族則被漢高祖劉邦賜姓為劉氏。
包:《通志·氏族略》記載,包氏源出於羋姓,是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後。據《元和姓纂》一書的考證,申包胥是春秋後期楚國的大夫,是楚君熊眴(號蚡冒)的後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義,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當年伍子胥因父遭讒被害而出逃至吳國,並於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計助吳攻破楚國。申包胥赴秦國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還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終被其誠意感動而出兵求楚。楚復國後,要重獎申包胥,但他卻拒不受賞,躲到山裏隱居起來了。後來他的子孫就以其名字中的“包”為姓,稱為包氏。 
成:春秋時,楚君熊繹(號若敖)有公子名成虎,其孫以王父之字為姓,遂為成姓
羅:西周初有一羅國,最初建國都於今湖北宜城,後遷都於湖南長沙,與楚國相鄰。其國君熊姓,為黃帝有熊氏之後。春秋時期,羅國被熊姓楚國所滅,羅國熊姓後人為避禍以國為姓,為羅姓
荊:楚國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山一帶,國號為荊,直到春秋初期才改為楚國。楚文王以前的荊君,有庶出子孫以國號為姓,稱荊氏。 
伍:楚大夫伍參之後也。
冉:有兩支來路:一、周文王第十子——季載,因平叛有功,被周公旦舉薦為周天子的司空,後周成王將其叔叔季載封於沈國,又名聃國。季載又稱冉季載。聃又寫作冉,古時,冉、沈讀音相同。春秋時,沈國被蔡國所滅(後楚國滅蔡國),季載之後子逞逃奔楚國,其後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沈氏。楚莊王熊旅之子被封於沈鹿,也為沈氏。二、出自楚國大夫叔山冉(楚國第十代國君熊嚴的三兒子叔堪之後),後代以其名為姓。
麻:春秋時期,楚國有一熊姓大夫,曾食邑於麻(今湖北麻城縣),他的一個後人叫熊嬰,做了齊國的大夫,他以祖先食邑為姓,改姓麻,史稱麻嬰,其後世子孫都從了麻姓。 
葉:發源於河南省的葉縣。春秋時期,楚莊王熊旅有曾孫沈尹戌,生一子名叫沈諸梁,諸梁被封於葉,建立葉國,為公爵,世稱葉公,其後世子孫都以封國名作為了自己的姓氏。此外,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也有葉氏,他們則構成了葉姓的另外一支。
卓:是春秋時楚國王族的後裔。楚威王熊商有兒子名公子卓,他的後代以祖字為姓,稱卓氏。
慎:慎姓發源於安徽省的穎上縣西北,是春秋時楚國太子建的兒子白公勝的後裔。白公勝的後裔當中有人被封於慎邑,其後世子孫便以封地名作為姓氏。另外一支慎姓形成於戰國時期的魏國,是墨子的弟子禽滑釐的後代,禽滑釐,字慎子,其後代子孫是以祖字作為姓氏的。
都:春秋初年,鄭國有個公族大夫叫子都,他非常勇敢,又是當時很出名的美男子,所以深得鄭莊公的寵信。他的子孫在他死後,便以其字“都”作為姓氏。另外還有一支都姓,春秋時期,楚國王族公子田,受封于都邑,故稱之為公都氏,他的支庶子孫當中有人就單獨以“都”字為姓。
夔:遠古時,堯和舜的樂官名叫夔,此姓的起源就在堯舜帝時代。夔原指龍形動物。此外,春秋時楚國公子熊摯因不明原因身有殘疾,不能繼承君位,便主動領封於夔(今湖北秭歸東有夔子城,地名夔沱,便是古夔國的故址),後來熊摯的子孫立有戰功,楚王升夔國為子國,其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形成夔姓
敖:上古五帝之一顓頊的老師叫做大敖,有的寫做太敖,他的後代以祖上名字為姓,形成敖姓。此外,敖姓另有一支,春秋時楚國國君中,凡屬被廢弒得不到諡號的,稱之為敖,如若敖、諸敖,他們的後代也以敖為姓。
查:查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後裔,形成於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頃公的兒子被封於楂,他的後世子孫就以封邑名作為姓氏,後去木為查,稱查氏。還有一支查姓出於羋姓,春秋時期,楚國有公族大夫的封邑在查,其後代子孫便以查為姓氏。
紅:紅姓出自熊姓,春秋時期楚國公族有熊渠,他的長子熊摯,字紅,被封為鄂王,其支庶子孫就以祖上的字作為姓氏。還有一支紅姓出自劉姓,楚元王劉交的兒子劉富,初被封為休侯,後改封於紅,為紅侯,人稱“紅侯富”,其支庶子孫有人以祖上封邑“紅”作為姓氏。
權:商武帝武丁的後人有被封於權地(湖北境內),建立權國。春秋時期,楚國武王大敗權國。權國遷走,不久又被巴國所滅,權國貴族子孫就以原國名“權”作為姓氏。此外,楚武王滅掉權國後,改權國為縣,令鬥緡鬥姓源出熊姓)為權縣尹,後來鬥緡率領權國遺民謀反,兵敗後被殺,鬥緡的後人也以“權”作為姓氏。
初:出自於楚國國君熊氏。楚國第十代國君熊嚴的三兒子“叔堪”,為初姓老祖。煙台芝罘島後唐時期的初慧安自撰的墓誌銘寫到"羽音世考","上先荊楚"。明代成化年間初化在碑文中寫到“初姓楚始”。古代和現代文獻中對初氏和郡望記載與碑文記載一致。楚國國君為羋姓,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以熊為氏,到楚國國君第五代熊渠改羋姓為熊姓。漢朝宋衷對先秦時期的《世本》注寫到:“熊乃初氏”。説明初姓來源於楚國國君熊姓。明朝楊慎《希姓錄》記載,“初氏望出南郡。”南郡即楚國舊地。
上官:春秋時期,楚莊王熊旅的幼子名子蘭,擔任上官大夫。上官為地名,在今河南滑縣東南一帶。子蘭的子孫居住在上官,便以地名命姓。
清朝史學家陳厚曜在《春秋世族譜》中論述,楚國除了王室熊氏以外,源於熊氏世系的還有十三氏,為西周初期到春秋時期的楚國大族,分別為:鬥氏、泊氏、成氏、屈氏、勞(蘧)氏、陽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觀氏。黃帝軒轅氏第五十六代楚頃襄王(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名熊 橫,遷於陳邑。分衍出荊氏(還有慶氏改為荊氏的,此人就是慶卿,他的後人跟着他均為荊氏)、楚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敍氏、序氏、祖氏。 [2] 
到了春秋時期,羋姓熊氏楚國分衍出更多姓氏。 [2] 
單姓有:泊氏、成氏、啓氏、斵氏、囊氏、賁氏、善氏、逯氏、祿氏、縣氏、逮氏、審氏、側氏、庇氏、次氏、連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聲氏、晏氏、即氏、闈氏、尹氏、後氏、竟氏、秉氏、宜氏、繹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鈞氏、陽氏、甲氏、環氏、卯氏、武氏、莊氏、霜氏、蜎氏、皋氏、舉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稱氏、僕氏、貴氏、嚴氏、徵氏、庾氏、奮氏、賀氏、列氏、監氏、減氏、韻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陳氏、張氏、李氏、劉氏(有些只佔某些姓氏的一部分,如劉氏:楚王熊繹有一子姓鬥,鬥氏一族又分衍出了項氏,後來,有一些項羽一族後裔憤恨項羽當年弒義帝養劉為害,因此改為虺氏;而項伯一族則被漢高祖劉邦賜姓為劉氏)。 [2] 
複姓有:鬥斵耆氏、鬥斵乳氏、鬥斵谷氏、鬥斵強氏、鬥斵緡氏、鬥斵文氏、鬥斵班氏、鬥斵比氏、圍龜氏、彌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郟敖氏、越椒氏、罷敵氏、上官氏、三閭氏、五相氏、五參氏、諸將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儀氏、子木氏、尹幹氏、無鈎氏、無圉氏、無宇氏、無庸氏、餘推氏、涉其氏、慶父氏、襄老氏、王孫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堅氏、來緞氏、沉纖氏、邑由氏、利孫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門氏、市南氏、伍參氏、嬰齊氏、棄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師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輿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藍尹氏、廄尹氏、箴尹氏、樂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權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連尹氏、囂尹氏。 [2] 

熊姓得姓始祖

鬻熊。商末人,其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曾為周文王之師,被封為火師。 [11-12]  其先祖為黃帝,黃帝子昌意生顓頊,顓頊四世孫陸終第六子名季連,鬻熊為季連之裔孫。鬻熊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稱熊氏。西周成王時,封熊繹在荊楚,建立楚國,建都於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春秋時,楚國一度強大,勢力曾擴展到中原,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二二三年,楚為秦所滅,後人多以熊為姓,並尊鬻熊為熊姓的得姓始祖。

熊姓各支始祖

●熊懷璞
熊文惠之子,明正統年間自南昌府豐城縣(今張巷鎮)罐山村遷居湖北鄖陽竹溪縣。育三子,三子熊東海任揚州府儀徵縣知縣,孫熊廣韶任竹溪縣知縣。是為竹溪縣熊氏始祖。
●熊守乾
明嘉靖五年由吳入楚,卜居武陵前河五家衝。是為武陵熊氏始祖。
●熊仲璜
明洪武間由豐城遷居長沙河西都之沙河灣。是為湖南長沙熊氏始祖。
●熊良祖
明萬曆間自南昌府豐城縣遷居常德武前鄉花葉港。是為湖南常德熊氏始祖。
●熊安、熊榮、熊徙
熊安在明洪武初攜三弟熊榮、五弟熊徙自湖口花尖山遷居宿松城內北廂,未幾,榮轉遷大梵寺坂上屋,徙轉遷山下屋。是為宿松熊氏始祖。
●熊慶賢
明神宗萬曆年間,由江西豐城遷到廣西臨桂東鄉五都一甲湖塘江背村(今桂林市郊區朝陽鄉江背村)
●熊裕鳳
熊慶賢第五代,於前清康熙元年遷居於靈川四都一圖七甲堯樂村入籍(今桂林市靈川縣海洋鄉堯樂村)
●熊秉璋
乃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江裏上村人也,於唐時天佑二年蒞任來奧特授廣西鹽道使司,育桂子三枝,長曰國棟,次曰國樑,居住桂林,三曰國材,辭仕歸農,移居東鄉湖塘。國材公育四子,名曰家福、家祿、家禎、家祥,則家祿公育六子,名曰康福、康貴、康榮、康華、康興、康旺,於後晉天福元年家祿公帶同六子又移至斯地居住,故稱大熊村,厥後兄弟六人分枝,各擇其地而居之,而吾始祖康榮公擇居文昌村,生二子,長曰寧忠,次曰寧恕。忠育四子,名曰克明、克理、克道、克德。恕育四子,名曰克文、克武、克顯、克達
●熊俊三、熊俊四、熊俊七
熊俊三於明嘉靖中官居湖南,遂與胞弟熊俊四、熊俊七轉籍江西,家於邑之油草塘。是為江西熊氏始祖。
●熊安華、熊安御、熊安珠
三人為堂兄弟,明中葉由江西豐城縣轉籍湘陰。是為湘陰熊氏始祖。
●熊瑞菊、熊普芳、熊世舉
三人為兄弟,由江西豐城遷居衡山縣登山石門石灣。是為湖南衡山熊氏始祖。
●熊上玖、熊上珍、熊上泰
三人為兄弟,清雍正四年自潮州府平遠縣東石鄉遷居瀏陽西鄉。是為湖南瀏陽熊氏始祖。 [3] 

熊姓人口分佈

  • 歷史上熊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期,熊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安徽地區。秦漢時,熊姓的足跡已北達河南,東北進山東,東到江蘇、浙江,西北至陝西秦嶺以南,西抵川東,西南直入雲南和廣西,南臨南海。熊姓在2000年以前已基本奠定了當代的分佈格局
宋朝時期,熊姓大約有6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6%,排一百五十位以後。江西為熊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熊姓總人口的3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福建、湖南,這三省熊姓佔熊姓總人口的82%,其次分佈於廣東、江蘇、河南、浙江等地區。全國形成了以贛、閩、湘為中心的熊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熊姓大約有2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7%,為明朝第七十六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熊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江西仍為熊姓第一大省,約佔熊姓總人口的4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四川三省,這三省熊姓大約佔熊姓總人口的78%,其次分佈於湖南、福建,這兩省的熊姓又集中了14%。宋元明期間,熊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
  • 當代熊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熊姓的人口已達360餘萬,為全國第七十二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從明朝至600年中熊姓人口由27萬激增到380餘萬,增長了14倍之多,熊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1000年熊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北、江西、四川、湖南、貴州五省,大約佔熊姓總人口的74%,其次分佈於重慶、河南、江蘇、雲南,這四省市又集中了13%的熊姓人口。湖北居住了熊姓總人口的27%,為熊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鄂贛川湘黔的長江中上游的熊姓高比率分佈帶。在近600年間,熊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西部、華中的回遷成為熊姓遷移的主流。 熊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熊姓在長江中上游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在鄂湘大部、江西、安徽西南、福建北部、黔渝、雲川大部、廣西北部,熊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2%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8%,居住了大約61%的熊姓人羣。在四川北部、青海東南、陝甘豫南部、安徽大部、蘇浙、閩粵桂大部、雲南東南、黑龍江東北,熊姓在當地人羣中的分佈比例在0.14%—0.42%之間,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4.5%,居住了大約30%的熊姓人羣。 [7]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發佈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根據報告,熊姓分佈最多的省份是江西。 [8] 

熊姓傳統文化

熊姓郡望堂號

  • 郡望
  • 堂號
江陵堂:以望立堂。
蘭溪堂:以望立堂。
秭歸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亦稱豫章堂
射石堂:古時有一位善於射箭的人叫熊渠。有一次他夜間走路,老遠就看到前面有一隻老虎趴在那裏。他拿箭就射,老虎卻一動不動。他走近一瞧,果然中了,而且箭頭射進去幾寸,用手拔也拔不出,原來是一塊大石頭 [4] 
三禮堂:出自北周熊安生事典。熊安生,長樂阜城(今河北阜城東)人,字植之。少從名師,博通《五經》。仕齊為國子博士。周滅齊,入長安參議五禮。宣政元年(578)為露門博士、下大夫。專講"三禮",弟子常千餘。撰《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因而其後裔用"三禮"為堂號,也有的族支叫"經禮堂"。 [5] 
此外還有豫章堂、雨錢堂、孝友堂、崇實堂、崇本堂報本堂務本堂、培本堂、敦本堂、敦倫堂、敦敍堂、敦睦堂、敦源堂、敦善堂、寶善堂、惟善堂、善餘堂、善慶堂、篤慶堂衍慶堂、慶近堂、慶睦堂、慶遠堂、慶福堂、福星堂、福德堂、崇德堂、厚德堂、世德堂、裕德堂、源德堂、懷德堂、慎德堂、慎懷堂、德馨堂、親親堂、親睦堂、武陵堂、撫州堂、臨沅堂、興和堂、承恩堂、謙益堂、光裕堂、典裕堂、思義堂、忠文堂忠孝堂、忠亮室、永思堂思源堂、思孝堂、儒孝堂、四美堂、五美堂、五經堂、挹翠堂、三楚堂、三星堂、三樂堂、三可堂、盱禮堂、注禮堂、經禮堂、經義堂、繼繹堂、太和堂、人和堂、愛日堂、愛敬堂、谷貽堂、文師堂、文明堂、荷花堂、鰲峯堂、隱竹堂、積德堂、自力堂、忠孝堂、步青堂、三省堂、龍溪堂、六槐堂、福德堂、楚源堂、荊楚堂、禮教堂、繼善堂、敬月堂、藻修堂、敍倫堂、念修堂、會修堂、雙柏堂、儒霖堂、孝睦堂、雍睦堂、九龍堂、玉德堂、孝感堂、梅湖堂、成封堂、嗣泰堂、嘉川堂、先世堂、仁讓堂等 [4] 

熊姓家譜文獻

熊姓族譜
熊姓族譜(7張)
浙江餘姚姚江熊氏宗譜十八卷,(民國)熊元齡主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
浙江常山新村熊氏宗譜三卷,(清)鄭啓新纂,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大橋頭鄉新村。
浙江常山熊氏宗譜五卷,(民國)徐燮重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大橋頭鄉大橋村、浙江省常山縣大橋頭鄉新村。
江西南昌豫章熊氏九修族譜,(清)熊熊魁等纂,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宜豐熊氏秀翁植下支譜,(清)熊炳星纂,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罐山熊氏八修族譜,首二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缺卷首上冊)。
河南光山熊氏族譜四卷,(民國)熊緒端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湖北天門熊氏宗譜,(民國)熊玉泉、熊濟南等續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九房會刊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天門競陵熊氏宗譜,熊矩曾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新洲熊氏宗譜二十二卷,首四卷,(民國)熊開疆、熊裕絡等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崗鄉施崗村
湖北新洲熊氏宗譜十一卷,首一卷,(民國)馮民偉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前進鄉李昱村。
湖北新洲熊氏宗譜十六卷,(民國)熊瑞玲、熊敬三續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潘塘鎮鄭樓村
湖北新洲熊胡氏宗譜四十卷,首八卷,(民國)胡洪耀、胡嗣璈等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三店鎮柳溪材。
湖北新洲熊氏宗譜四十三卷,(民國)熊仕藻、熊俊廷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長嶺鄉雄原村。
湖南長沙熊氏三修族譜,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溈寧熊氏族譜十卷,首一卷,(清)蕭作齋序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蘭溪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有二部,僅存卷首)。
湖南寧鄉熊氏三修族譜十一卷,首一卷,(民國)熊明陽序,民國二年(公元191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僅存卷首)。
湖南湘潭中湘熊氏宗譜十四卷,(清)熊廣南、熊象琨等輯,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儒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湖南湘潭中湘射埠熊氏六修支譜十八卷,(民國)熊詩誠纂,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湖南湘鄉熊氏四修族譜十七卷,(清)熊秀斐修,熊世驥纂,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湘南湘鄉北門熊氏續修族譜七卷首一卷,(清)熊堯農、熊著圃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湖南湘陰羅湘熊氏三修宗譜,(清)熊運泰、熊景胡等纂,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陰熊氏族譜四卷首一卷,(清)熊宗貴、熊高明重修,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典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湖南益陽熊氏續修族譜九卷,(清)熊章溥、熊世珍主修,熊開楠等纂,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79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湖南益陽熊氏三修族譜十二卷,(民國)熊運蓮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湖南沅江熊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今僅第一~二存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四川蒲江縣大興鄉熊氏族譜,(清)熊世清撰,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稿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蒲江縣大興鄉魚江村。
泮陵熊氏重修族譜,著者待考,(清)熊文熾等纂,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905年)五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熊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八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熊氏宗譜十卷首二卷,(民國)熊家梁等纂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雨錢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姚江熊氏宗譜十八卷,(民國)熊元齡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天門熊氏宗譜,(民國)熊玉泉、熊濟南等纂修,民國期間續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天門熊氏宗譜,(民國)熊矩曾纂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末。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熊氏族譜四卷,首一卷,(清)熊宗貴、熊高明重修,清咸豐年間典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現被收藏在中國席國彑站檔案館。
中湘射埠熊氏六修支譜十八卷,(民國)熊詩誠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中國家譜網站。
熊氏三修族譜十二卷,(民國)熊軍蓮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沅江熊氏族譜三十五卷,首卷、末卷均上中下冊。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熊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益陽源默熊氏五修族譜續編十八卷,(民國)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鉛印本,分八部,共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長沙熊氏六修族譜二十四卷,首三卷,(民國)熊輝楚等纂修,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九冊,今僅存第一~四卷、第七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五卷、第三十四卷、卷首上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萍鄉萍西湘東熊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常德熊氏三修族譜,(民國)熊正鄉等纂修,民國年間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二卷、第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宿松熊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清)熊玉綸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雨錢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今僅存第一~七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宿松熊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年間雨錢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今僅存第一~十二卷、卷末。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熊氏族譜,(清)熊兆春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熊氏族譜五卷,首二卷,(清)熊羅衢等纂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慎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今僅存第一~五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熊氏族譜,(民國)熊性淦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今僅存第一~六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羅湘熊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羅湘熊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羅湘熊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羅湘熊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蒲圻熊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愛日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靖州熊氏續修族譜九卷,首一卷,(清)熊潤先等纂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靖州楚為熊氏三修族譜十一卷。(民國)熊潤先等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二卷、第五卷、第九卷、第十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靖州楚為熊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四~五卷、第七~八卷、第十~十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衡山熊氏族譜六卷,(清)熊叨懋等纂修。清嘉慶十七年挹翠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今僅存第一~三卷、第五~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瀏陽熊氏續修族譜五卷,首二卷,附錄一卷,(清)熊京裕等纂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敍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五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熊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太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熊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注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熊氏續修家乘,著者待考,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九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安化熊氏五修族譜三十卷,首一卷,熊曉初主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熊氏續修族譜,廣西桂林市灌陽縣新街鄉飛熊村熊氏修,待印。
湖北鄂州熊氏宗譜九卷,首一卷,第七卷已遺失,(清)嘉慶甲子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熊昌起(字翥雲)主修,現存於重慶奉節縣安坪鎮望江村是日字號譜(此譜按千字文排序)。

熊姓宗祠楹聯

⒈四言通用
  • 義疏三禮;史擅九朝。
熊氏宗祠 熊氏宗祠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齊國子博士熊安生,字植之,阜城人。經學家,博通五經,尤其精於“三禮”,有弟子千餘人。仕北齊為國子博士,曾與北周使臣尹公辨析《周禮》疑義數十條,後入北周任露門學博士下大夫。著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下聯典指南宋進士熊克,字子夏,建陽人。紹興年間進士,歷官諸暨知縣、知學士院、台州知州,博聯強記,熟悉歷代典故,有惠政。被薦直學士院,後出知台州。著有《九朝通略》、《中興小歷》、《諸子精華》等。
  • 西山廉士;東閣直臣。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人熊孝則,以孝行聞名,孝宗曾召他進京,賜給金帛,但他不接受,只要了《通鑑》、《性理》、《孝經》等書籍,孝宗又賜他“西山廉士”四字。下聯典指清代湖北孝感熊賜履,字敬修,一字青嶽,號素九,別號愚齋,順治年間進士,由庶士吉士官檢討。康熙初年,上疏指喏指出朝政積弊,後歷官經筵講官、纂修實錄總裁、東閣大學士(宰相)兼吏部尚書等職,又四次任會試考官。研究程朱理學,主張“非六經、《論語》《孟子》之書不讀”,著有《經義齋集》等。
  • 江陵世澤;制誥家聲。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熊本,神宗稱其文有典誥,遂知制誥
  • 唐旌孝子;宋仰名臣。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熊袞,父喪不能葬,晝夜號泣,忽空中雨錢數萬,乃得華葬。下聯典指宋·熊禾,師學朱熹門下,宋亡不仕。
⒉五言通用
  • 象分青氣外;景盡赤霄前。
——熊孺登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熊孺登《日暮天無雲》詩句聯。熊孺登,進士,鍾陵人。在《全唐詩》中有詩一卷。
  • 獨學參羣聖;清心即半仙。
——熊香海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熊姓名人熊香海自題聯。見《中國對聯大辭典》。
七言通用
  • 長思碧洞雲窗下;曾借黃庭雪夜抄
——熊皎撰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熊皎《懷三茅道友》詩句聯。熊皎自稱九華山人,有詩二卷,今存詩四首於《全唐詩》中。
⒋十言及以上
  • 讀萬卷書,還須行萬里路;享百年壽,何如作百世佛。
——熊亨瀚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現代詩人熊亨瀚自題聯。熊亨瀚(1894—1928年),湖南桃江人。革命烈士。
  • 發粟賑饑,治羨江東之最;勤王斬將,忠欽麾下之城。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人熊彥昭的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名人熊飛的事典。
  • 獅嶺播椒馨,節考孝、孝生忠,豈獨簪纓誇世胄;鵝湖炊稻熟,子承父、父承祖,但憑耕讀作人家。
——嚴問樵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熊姓姓氏名望

熊姓名人概述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熊姓歷代名人105位,佔總名人數的0.2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九位;熊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21%,排在並列第九十九位;熊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24%,排在並列八十位;熊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14%,排在並列第一百一十三位。

熊姓先秦秦漢

熊侶,諡號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漢族,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該稱為熊侶而不是羋旅),諡號莊。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熊姓魏晉南北朝

熊遠:晉朝大臣,字孝文,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曾當過寧遠護軍、主簿、散騎常侍、御史中丞、侍中、會稽郡(治今浙江紹興市)內史等官職,後拜太常卿,加散騎常侍。著有《熊遠集》12卷。他為官清正,屢進忠言,是晉元帝司馬睿十分倚重的大臣。

熊姓隋唐五代

熊孺登:鍾陵(今江西省進賢縣)人,約唐憲宗元和(806—820)前後在世。元和年間(806—820)登進士第,為四川藩鎮從事,與白居易劉禹錫友善,時相贈答。白居易洪州逢熊孺登》、劉禹錫《送湘陽熊判官孺登府罷歸鍾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表達了他們之間情誼。他勤於創作,寫詩很多,而傳於後世的僅存詩集一卷。其中贈答應酬之作較多,佳句不少。有些詩句感情真摯、動人,為時所傳誦。

熊姓宋元

熊安生:北朝經學家北學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長樂阜城(今河北省阜城東)人。通五經,精“三禮”,北齊時任國子博士。後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宮露門學博士。不久即去世。他沿襲東漢儒家經説,撰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皆劓。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禮記熊氏義疏》四卷。
熊夢祥:字自得,號松雲道人。江西富州(今江西豐城市)橫岡里人。元末以茂才異等薦為白鹿洞書院山長,曾任大都路儒學提舉、崇文監丞
熊朋來:元朝文學家、音樂家,豫章(今南昌)人,宋鹹淳時進士。入元后,官至福清州(今福建福清)判官。能文,又通音律,尤善鼓瑟,著有《五經説》、《瑟譜》。

熊姓明清

明朝兵部尚書-熊廷弼 明朝兵部尚書-熊廷弼 [6]
熊文燦永寧衞(今四川敍永)人,明代大臣,累官至兵部尚書
熊廷弼:明湖廣江夏(今湖北省武昌)人,字飛百,萬曆進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任遼東經略。他召集流亡,整肅軍令,訓練部隊,加強防務,在職年餘,後金軍不敢來攻。明熹宗即位,魏忠賢專權,他被排擠去職。天啓元年(1621年),遼陽、瀋陽失守,再任經略,與巡撫王化貞不和。次年王兵敗潰退,他同退入關,後為魏忠賢冤殺。
熊大木:福建省建陽人,明代通俗小説的編著者與刊行者。編有《全漢志傳》、《唐書志傳》、《宋傳續集》、《楊家將演義》等通俗小説,其詠史詩別具一格,頗有新意。
熊賜履:湖北省孝感人,清時大臣、政治家、一代學者。累官至吏部尚書,治程、朱理學,認為可以用理學指導政治,強化思想領域的統治。有《經義齋集》等。
熊伯龍:清初無神論者,字次侯,號塞齋,別號鍾陵,漢陽(今屬湖北省)人。歷國子監祭酒、內閣學士,熟悉西方天文算學,通佛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曾編著《無何集》將王充論衡》中駁斥讖緯神學的言論分類編排,從儒學立場對傳統宗教迷信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天不故意造作”,“災異非天譴告”,人的生死是自然之道,人死不能為鬼神。

熊姓民國以來

  • 軍政界
哲學家-熊十力 哲學家-熊十力
熊式輝(1893~1974),江西安義人。字天翼。曾任淞滬警備司令、江浙皖三省“剿匪”總指揮、江西省政府主席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東北行營主任,1974年1月21日病故,終年81歲。
熊成基民主革命烈士,江蘇省甘泉(今江都)人。1904年入安徽練軍武備學堂學習,加入嶽王會,進行反清革命活動。1907年徐錫麟起義失敗後,流亡日本。1910年初,在哈爾濱謀刺清海軍大臣載洵,被捕後就義。
熊秉坤:湖北省江夏人,早期民主革命者,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曾任國民黨湖北省政府委員,兼任武昌市市長等職,解放後任政協委員。
熊希齡:湖南鳳凰人,光緒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時因反對與日議和,被革職,戊戌政變時被禁錮。辛亥革命後,擁護袁世凱。後任唐紹儀內閣財政總長、內閣國務總理、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等職。
熊得山:湖北省江陵人,中國同盟會會員,愛國主義者、報人。著有《中國革命的出路》、《中國社會研究》等。
熊十力:湖北省黃岡人,近代著名學者。早在武昌起義,任都督府參謀。後到北京大學任教,著有《新唯識論》、《十力論學語要》、《原儒》等。
熊雄(1892—1927.5),江西省宜豐縣人。中國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從事革命軍隊政治工作的領導人之一。
熊克武:四川省井研人,近代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後曾任四川督軍、川軍總司令等職,建國後,曾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職務。1970年病逝於北京。
熊秉謙:湖北崇陽人,民國二十六年後任漢口市參議員,抗日戰爭時期任軍統駐武漢站站長,負責蒐集華中地區日軍軍事情報。抗戰勝利後任國防部人民服務總隊第八大隊大隊長。
上將-熊光楷 上將-熊光楷
熊飛(1911—2000年),湖南省湘潭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奎(1912—1994年),福建省永定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挺(1905—1981年),安徽省金寨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晃(1913—1996年),湖南省瀏陽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兆仁(1912年——2019年),福建省永定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9] 
熊作芳(1913—1994年),河南省新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伯濤(1904—1975年),武漢黃陂區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應堂(1911—1996年),湖北省紅安縣華河區熊家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復(1915—1995),四川省鄰水縣壇同鎮人,《紅旗》雜誌原總編,新華總社社長,中宣部副部長。
熊宇忠(1910—1991),四川省鄰水縣椿木鎮人,四川省成都市原市委書記。
熊夢飛(1912—1995年),湖南省耒陽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光楷(1939.3—),祖籍江西省南昌市,出生於上海市。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將。
熊子丹(1930—),北京順義區人。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畢業於空軍航空學校。任軍區空軍參謀長助理、空軍師長、成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熊自仁(1943—),湖北省監利縣程集鎮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將。
熊向暉(1919年4月-2005年9月9日),原名熊匯荃,安徽鳳陽人,生於山東省掖縣(今萊州市),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共產黨情報工作“後三傑”之首(申健和和和陳忠經是另二傑)。
熊有倫,1939年生,湖北棗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工程信息智能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文學界
作家-熊耀華 作家-熊耀華
熊耀華(1938.6.7—1985.9.21),筆名古龍,著名武俠小説家,新派武俠小説泰斗和宗師。
熊佛西(1900—1965)戲劇教育家,劇作家。江西豐城人,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上海戲劇學院首任正職院長,是中國話劇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有:《賽金花》《山水人物印象記》《寫劇原理》《青春的悲劇》《上海灘的春天》等。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學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 原名繼智、升恆、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漢族。清光緒十一年農曆正月初四日(1885年2月18日)出生,湖北省黃岡(今團風)縣上巴河張家灣人。代表作品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等書。
熊召政,著名作家,詩人。1953年12月出生於湖北省英山縣温泉鎮。現任《長江文藝》副主編。2005年憑藉《張居正》獲得茅盾文學獎,2007年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2007年被評為武漢大學第五屆傑出校友。著有長篇小説《酒色財氣》、《盅王》、《梅花鑰匙》。
熊丙奇,男,1972年7月生,四川資中人。著名教育學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編審,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高校校報協會副會長,上海市高校校報研究會理事長、為新京報北京青年報東方早報、南方都市報深圳晶報珠江晚報現代教育報等報專欄作者。
  • 演藝界
熊天平Panda,1969年8月24日-),本名熊威,台灣歌手,台中市和平區谷關人,祖籍湖北,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韓文系,曾擔任過民歌手、滑雪教練、國家滑雪隊儲訓隊員。
熊睿玲,7月31日出生於新疆阿勒泰市,國家二級演員,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
熊黛林,中國女演員,模特。出生於江蘇南京。爯外科醫生,母親是護士。愛好舞蹈、音樂 、彈琴、畫畫等。由模特出道,2006年後在香港發展,出演多部影視劇。代表作品有《葉問》、《拜金女王》等。
藝人-熊乃瑾 藝人-熊乃瑾
熊乃瑾,著名女演員。
熊欣欣,中國著名導演,演員、武術指導好萊塢歷史上第一個亞洲動作導演,熊欣欣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開始涉足電影行業,經過20多年的執着與努力,終於成功轉型為“導演”。代表作品有:《黃飛鴻》《光輝歲月》等。
熊汝霖,(Shawn Rolling,1978.1.2—)內地著名創作型男歌手,畢業於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音樂系。2006年央視《夢想中國》冠軍,2012年成立個人飛行大道音樂工作室。代表作品有:《天下無敵》《一如既往》《完美結局》等。
熊梓淇,1992年6月6日出生於遼寧省鐵嶺市,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流行樂歌手,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系。
熊梓菱,1992年12月30日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中國內地女演員、歌手。
  • 海外
美女主播-熊邦欣 美女主播-熊邦欣
熊龍:(Alex Yoong, 1976年7月20日—)是一位馬來西亞籍的華裔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其父親為當地華人熊英華,母親為英國人。有一妹妹Philippa Yoong。熊龍是全球眾多華裔車手中,第一個參加F1正式比賽的華人。
熊玠,男,1935年7月23日出生,祖籍江西省。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南伊利諾州立大學新聞系碩士,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美國紐約大學政治系終身教授
熊邦欣,加拿大多倫多的華裔女孩,央視奧運華裔美女主播
  • 其他
熊慶來(1893.9.11~1969),中國數學家,出生於雲南彌勒縣息宰村,字迪之。
熊秉明,1922年出生於中國,著名法籍華人藝術家、哲學家,中國數學家熊慶來之子。熊秉明集哲學、文學、繪畫、雕塑、書法之修養於一身,旅居法國50年,無論對人生哲學的體悟還是對藝術創作的實踐,都貫穿東西,融合了中國的人文精神。代表作品有:《張旭與草書》《中國書法理論體系》等;
IDG全球副總裁-熊曉鴿 IDG全球副總裁-熊曉鴿
熊曉鴿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IDG資本創始合夥人。 [6] 
熊國寶:原國中國職業男子羽毛球運動員。1986年湯姆斯杯冠軍中國隊成員;1987年獲國際羽毛球系列大獎賽總決賽冠軍。
熊倪:出生於1974年,國家跳水隊運動員,7歲開始練跳水,1982年進省隊。1986年參加全國跳水冠軍賽,一舉奪得四項冠軍。

熊姓古籍記載

《元和姓纂》:"熊,姓也,黃帝有熊氏之後。"《通志·氏族略四》:"熊氏,楚鬻熊之後,以名為氏。"《姓氏尋源》卷二"《辨證》雲:熊出羋姓,祝熊曾孫鬻熊為周文王火師,其子事文王,早卒, [11-12]  其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王封為荊子,後僭號稱王,由繹而下為君者,皆以熊名連之,如熊霜……蓋姓羋而氏熊也。"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