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熊先煜

鎖定
熊先煜(1913-1999),男,仡佬族。1913年11月16日出生於今道真自治縣三橋鎮槓村,1999年9月18日病逝於重慶。幼年時,其父被土匪殺害,一門孤苦,立志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日寇侵華,毅然投筆從戎,入黃埔軍校洛陽分校第四期、再進陸軍大學第五期高級參謀班。曾任國民黨新八師參謀、參謀處長、團長,二七五師參謀長。參與執行爆破黃河鐵橋、守衞禹門及東龍門山戰役等抗日軍事行動。1949年11月起義後,奉命前往正安、道真爭取並實現了兩縣的和平解放,後任貴州省軍區司令部參議,解放軍重慶步兵學校教官、重慶市第八屆政協委員和文史館終生館員。 [1] 
繼璜
出生日期
1913年
逝世日期
1999年
本    名
熊先煜

熊先煜人物生平

熊先煜,男,億佬族,1913年11月生,道真自治縣三橋鎮新生村人。中學文化,民革成員。系貴陽縣中學二期、黃埔軍校洛陽分校四期、陸軍大學參謀班五期畢業。歷任國民黨新八師參謀、參謀主任,參加保衞黃河、晉東南歷次抗日戰役。
1942年至1948年任第八兵站總監部參謀處長、第23兵站分監部參謀長、國防部四廳參謀1949年任第八編練司令部軍士總隊團長、275師823團團長及275師參謀長。同年11月在遵義起義,隨即參加和平解放正安、道真和爭取陳、曾兩團起義的工作,不顧個人安危為正安、道真兩縣的和平解放起了重要作用作出較大貢獻。
1950年至1952年任貴州省軍區參議(師級),後任重慶步兵學校軍事教員。1958年轉業地方,任重慶市政協委員。1992年聘為重慶市文史館館員。從1980年起,與夫人佟亦非(抗日烈士佟麟閣將軍之女)合著《馮玉祥的故事》,主編《佟麟閣將軍》兩集,還著有《白果詩集》,撰寫了抗戰、解放及桑梓方面的文史資料60餘篇。
青年時代,熱愛家鄉的教育事業,為創建道真中學積極呼呼,1945年道真中學成立後,又捐贈一批圖書。其事蹟已載入《道真中學校史》。 [3] 

熊先煜人物事蹟

熊先煜先生是今道真三橋鎮永錫新生村白果坪人,原為國民黨軍隊中的愛國軍官,參加八年抗戰。抗戰勝利後,不滿蔣介石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於1949年11月28日隨同國民黨軍275師師長陳德明(熊為該師823團團長、師參謀長)在貴州金沙縣安底鎮率部起義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陳任遵義軍分區副司令員,熊任副參謀長。熊隨即受遵義地委、遵義軍分區指派,赴正安動員國民黨宋希濂部潰逃在此的227團和228團(兩團均由陳鑑明率領,正、道稱陳曾二團)起義,同時協助遵義地委、遵義軍分區派駐正安、道真兩縣工作組做好當地上層和民間的和平解放工作。熊對正安,特別是對道真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深受道真各界稱頌。因此,中共道真縣委、縣人民政府於1983年 6月上旬,特邀熊老先生參加道真解放史座談會。
當時中共道真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縣委黨史資料徵集領導小組副組長兼縣委黨史辦公室首任主任,具體主持道真解放史座談會工作,故對熊老先生在會中的印象尤深。為紀念他今年誕辰百週年,特對此回憶如下:
一是不居功自傲,談吐低調。熊先生偕夫人佟亦非(抗日名將佟麟閣將軍之女)提前一日由重慶到達縣城,我隨同萬方德、張武俊等縣的領導同志到其住處拜望。熊先生魁健的身軀,整潔的便裝,慈祥的面容,相互問候的話語,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有勇有謀、文武雙全、平易近人。在近一個小時的擺談中,當我們高度讚頌他是道真出生的抗日英雄時,他説我沒有像國民黨降日派那樣出賣中華民族的心,只是抗戰中的倖存者,對得起道真的父老鄉親對我從軍的厚望,是那些犧牲的成千上萬的抗日的將士才是抗日英雄。當我們高度讚頌他為道真的解放做出的貢獻時,他説解放道真貢獻最大的是遵義地委、遵義軍分區的英明決策,陳彬同志率領的工作組和收復道真的解放軍官兵,我作為一個家鄉人,只是從中協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而已,還記不上道真的青史。當座談會正式開始前,縣領導向到會者介紹他時,他起身用道真家鄉傳統的禮節,抱拳向各位致意、問好。當回憶他怎樣為道真的解放努力奮鬥時,他總是以道真人的姿態説道真話,沒有一句南腔北調,沒有高談闊論,從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角度介紹。當座談會對和平解放道真是遵義地委、遵義軍分區的工作組名稱還是軍事代表團名稱,發生較大爭辯時,他既不堅持己見,也不否定他見,提出由遵義地委、遵義軍分區解放遵義各縣的歷史檔案為準,博得與會者的贊同。座談會之餘,他以道真人的身份,逐一向前來參加座談和平解放道真和收復道真的官兵致謝,博得了他們的敬重。
二是激情淚湧,盛讚道真建設。1983年的道真,早有通往重慶的道南公路。道南公路沿途的“大寨田”和葱綠茂盛的莊稼,初見的道真縣城眾多的“洋房”和街道,琳琅滿目的商品,都給解放後首次乘縣委、縣政府派出接他的吉普車回縣的熊先生夫婦以夢幻般的感慨。
熊先煜夫婦在縣招待所坐定後,提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全面觀看別後33年的道真縣城。當縣委、縣政府領導要他休息以緩解長途乘車的疲勞,開完座談會後,專門陪他看縣城的變化時,他才靜下心來休息。
開完座談會,縣委領導叫我陪同熊先生夫婦遊覽全城。我一邊介紹沿街的黨、政、軍和事業、企業單位,一邊講述這些單位搬遷、擴大和建築的年代,夫婦聽得十分認真,不時熱淚盈眶,用縣城新舊地址的變遷勾起對新舊社會兩重天的巨大差異的回憶。特別是他看了解放前的木板達公橋變成又長又寬又高的石拱並通汽車的玉溪橋時,還拉着夫人的雙手撫摸了“玉溪橋”三個大字。他解放前提議修建的首間道真初級中學,如今佔據縣城最佳的地盤而擴建成已有二十多屆高中畢業的完全中學時,他攜夫人到道中教導處感謝教師們為培育道真的人才付出的辛勞。他在黃家坡龍洞壪後山堡鳥瞰縣城全景時,一一指點舊地變新貌,還説道真縣城解放前到1950年的10年間,只比建縣的1941年擴大了半倍多,解放後才32年(指至1983年),比原縣城擴大了五倍多,若不是正、道合縣和“文化大革命”的延誤,可能已擴大了十多倍。説着説着掏出手巾掩淚,連聲説是共產黨挽救了道真,建設了道真,也挽救了我一家人,我在解放後久居外地,對家鄉的建設沒有出力,請黃主任轉告縣的領導,我很內疚,並對建設家鄉的縣領導和全縣父老鄉親付出的艱辛表示衷心的感謝!我被這兩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對黨和人民政府表達的這種無以言繪的感恩之情所感動,當面表示我在列席縣的領導班子的會議上,一定要轉告他二老的這種激情,並表示我雖然初拜二老,但二老愛國愛黨愛家鄉的所言所為是我和大家學習的榜樣,敬望二老常回縣看看,給我縣的發展多多指教。
熊老先生返渝後,我縣在總結這次道真解放史座談會時,縣領導和會議工作人員,都對熊老先生的為人風韻和功績大加讚譽。 [1] 

熊先煜人物作品

熊先煜《抗戰日記拾零》摘錄

(1938年)二月十六日星期三 大風 黃河鐵橋車站
五時,奉程長官命令,本師指揮並掩護工兵破壞鐵橋,固守北岸橋頭堡陣地。師長當令傅團長率步兵回營,佔領並固守北岸橋頭堡陣地,李昌榮團長率二團兩個營及師部直屬部隊,並配屬之炮兵部隊,固守南岸,嚴令官兵與陣地共存亡,縱餘一兵一卒,亦不得擅行撤退。
十一時許,發出警報,有敵機一架旋行鐵橋高空偵察。斯時狂風怒號,塵埃漫天,旋即逸去。嗣後據報,鐵橋中央有哨兵一人,被風吹入水中,慘遭滅頂,其風之大可知。
午後二時,九五師長兼鄭州警備司令羅奇將軍來,與師長會商,亦委座命令並各地戰況如下:
(一)長官部參謀長晏勳甫將軍已馳赴新鄉與宋哲元將軍計劃拒止南犯之敵,破壞鐵橋,須待委座命令。
(二)津浦南段,我軍告捷,已將搶渡淮河之敵殲滅或擊退,收復鳳陽。蚌蟑已有克復説。
(三)山西方面,我軍業已出擊。
(四)平漢線,敵我仍在汲縣、新鄉間對峙中,恐敵此時不能南犯,故破壞鐵橋之舉,尚在未決中。
到了晚上,情況轉變,宋哲元將軍沿道清路向西轉移。奉程長官命令,拂曉時開始爆炸鐵橋。餘監督執行此項任務,整晚未眠。
二月十七日星期四 大風 黃河鐵橋車站
我和參謀長守候在車站北側,等候新鄉南開之最後列車通過鐵橋,然後即行發出爆炸鐵橋之信號。午前五時,最後列車到了,滿載鐵路員工及器材傢俱,這是平漢線最後一列車。我注視着它從鐵橋上到車站,心裏有着象讀法蘭西《最後一課》同樣難過的感覺。
五時一刻,信號槍連發白色信號彈三發,開始爆炸黃河鐵橋,一聲震大地,據報僅破壞二孔而已,大致因氣候與技術關係,未竟全功。此時天色魚白,前方情況不明,新鄉以南又無我軍,地屬平原,鐵軌又未破壞,甚利敵機械化部隊之行動,深慮敵人逼至,任務難以完成。餘隨師長乘手搖車到鐵橋上視察,風沙不減昨日,闇然無光。當嚴令工兵繼續執行爆破,並派員渡過北岸,傳令傅團長固守陣地,非有命令不得撤退。
十一時一刻,發出警報,敵機二架轟炸鐵橋。此可判斷敵人尚未知我已自動破壞,而欲阻止我軍北援,並斷我軍歸路。我防空部隊對空射擊,一時炸聲轟隆。旋又有我機十三架,經鐵橋上空,飛新鄉以北助戰。
偉大的黃河鐵橋,功在人民與國家,今天為了戰略關係,不能不忍痛破壞,我們還來擔負指揮監督執行爆破任務,以前誰也沒有想到此事。痛惜之餘,敬祝抗戰勝利,短期內能把新的黃河鐵橋重新建築起來。 [4] 

熊先煜《獻給中國女排》

五洲精健會東瀛,初放紅梅報早春。
七戰排壇無敵手,女排英勇冠三軍。
巾幗英雄表國英,揮拳扣殺重千鈞。
熒光屏上頻傳捷,振奮神州十億心。

熊先煜《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百廿年》

和平奮鬥救中國,大教遺言牢記衷。
寶島割分求一統,聚團骨肉在三通。
新規兩制福如海,擅斷孤行禍豈窮?
捐棄前嫌重攜手,振興華夏慰孫翁。 [2] 
參考資料
  • 1.    記道真籍抗日將領熊先煜先生  .遵義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官方公眾號.2022-07-14[引用日期2023-05-18]
  • 2.    段少勳,趙進爭主編,播風  遵義詩詞選集,華夏出版社,1991.05,第139頁.
  • 3.    道真籍在外人名錄編纂委員會,道真籍在外人名錄,第104頁.
  • 4.    中國人民政協會議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道真文史資料 第1輯,1987.09,第105-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