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煮海

(煮海水為鹽)

鎖定
煮海,一種古老的利用海水提煉海鹽的方法。周朝發明於無棣碣石山。
中文名
煮海
作    用
提煉海鹽
發明地
無棣碣石山
發明時間
周朝

煮海歷史沿革

是誰最先發明、採用海水灘曬製鹽呢?正是無棣碣石山附近的鹽民。據明代學者宋應星撰著的《天工開物. 作鹹第五》記載:“海豐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借南風則大異。”
這段記載中的“海豐”就是指明代山東省的“無棣縣”。“無棣”一名始見於《春秋左傳.嬉公四年》,明初,因避明成祖“朱棣”之諱,改名“海豐”,1914年又恢復無棣之名。其中的“解鹽”係指山西解州之解池所產之鹽,解鹽質量居當時國內之首,屬“貢鹽”之列。無棣灘曬的海鹽質量與解州貢鹽相同,無棣製鹽水平可見一斑。
山東夙沙氏煮海為鹽,為華夏製鹽之鼻祖。周初封姜太公於齊“北,西漢時渤海郡置鹽官。魏晉時鹽民在碣石山上修建鹽神廟(亦稱“鹽神祠”),因此碣石山又俗稱之為“鹽山”。
元太宗二年至元世祖二十三年(1320—1378)在碣石山北境鬲津河沿岸建有海豐、海潤、海盈三處鹽場。明初海潤、海盈有煎有曬,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海豐場率先易煎為曬,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的傳統制鹽舊工藝,被無棣人發明的新工藝所代替,使製鹽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無棣人對鹽業生產的貢獻功不可沒。

煮海製作過程

先將海水引入鹽田,後在太陽照射下曬,蒸發水,晚上鹽田中水蒸發後,只有粗鹽了粗鹽中含泥沙等不溶性雜質和氯化鎂等可溶性雜質,粗鹽經過沉澱過濾將泥沙除去,然後用蒸發除去水,用化學反應除去可溶性雜質,最後用鹽酸調pH。

煮海史料記載

唐陸贄《議減鹽價詔》:“專煮海之利,以為贍國之術。” 宋 蘇軾 《表忠觀碑》:“ 吳 越 地方千里,帶甲百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於天下。”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八:“煮海之利,原非本富。”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五編第一章第二節:“沿海地帶煮海水為鹽,俗稱煮海。”

煮海歷史傳説

張羽煮海鬥龍王
張羽煮海鬥龍王(1張)
神話傳説,秀才張羽 同龍女相約為夫婦,後但受到龍王阻止,張羽 得寶物,煮沸大海,制服龍王,才得以成。
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三折:“﹝ 龍氏三娘 ﹞親許我中秋會約,不見他來,因此在這裏煮海,定要煎出他來。” 明 陳汝元 《金蓮記·焚券》:“壯山河於水底,何懼丸泥;列介冑於波中,不愁煮海。” [1] 
張羽煮海,也作張生煮海,元朝李好古所撰雜劇名,神話劇,潮州青年張羽,與東海龍王之三女瓊蓮相戀,相約在中秋在沙門島成婚。但由於龍王反對,放水淹島,張生得仙女之助,煮沸海水,龍王乃許其婚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