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照相寫實主義

鎖定
照相寫實主義(Photorealism),又被稱作超級寫實主義(Superrealism),是在波普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風格,流行於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它以大眾傳媒中的現成圖像為題材,力求再現真實的視覺。 [1]  理查德·埃斯特斯(Richard Estes)、拉爾夫·戈因斯(Ralph Goings)、奧黛麗·弗拉克(Audrey Flack)、羅伯特·貝克特爾(Robert Bechtle)和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等藝術家試圖重現相機拍攝的內容。一些雕塑家,如杜安·漢森(Duane Hanson)和約翰·德·安德烈(John De Andrea)等人也與這一運動有關。 [2] 
中文名
照相寫實主義
外文名
Photorealism
Superrealism
外文名
Hyperrealism
別    名
超級寫實主義
流    行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

照相寫實主義概念簡述

照相寫實主義指那些依賴照片創作的畫家的藝術實踐。他們經常把照片投射到畫布上,以便精確地複製圖像。在精確複製圖像的過程中,噴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照相寫實主義出現在觀念藝術、波普藝術和極少主義盛行的時代,它更多地關注現實主義,而並非抽象和理想主義。流派的很多男性藝術家表現出對機械和工業製品的興趣,比如卡車、摩托車、汽車等;而畫派最為知名的女性藝術家奧黛麗·弗拉克,則在作品中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和對生命的思考。照相現實主義成功地吸引了大批觀眾,但大部分藝術史家並不將其視為一種前衞藝術形式。 [4] 

照相寫實主義歷史溯源

在波普藝術和極少主義的影響下,照相寫實主義於20世紀60年代末出現於美國。理查德·埃斯特斯、拉爾夫·戈因斯和查克·克洛斯是最早嘗試精確複製照片的人,因此,他們通常被認為是運動的創始人。
作為術語的“照相寫實主義”由收藏家、藝術品交易商路易斯·梅瑟爾(Louis Meisel)於1969年率先提出,它出現在1970年惠特尼博物館舉辦的“二十二位現實主義者”展覽的圖錄上。1973年,收藏家斯圖亞特·斯派澤(Stuart Speiser)要求梅瑟爾為照相寫實主義下定義,而梅瑟爾給出的定義是:要用相機捕捉圖像或場景,且必須通過機械或半機械的方式將照片中的意象轉移到藝術載體之上。 [3]  而照相寫實主義畫家兼理論家理查德·馬丁(Richard Martin)在1974年的照相寫實主義展覽的目錄中闡釋了波普和照相寫實主義的區別:“雖然波普及超級(照相)寫實主義都借用照片等現成的圖像,然而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波普藝術是用主觀的方法表達它,而超級寫實主義則是把人置於照相機的視線之下,完全客觀地把物的圖像呈現出來。” [5] 
照相寫實主義曾招來批評和攻擊,但靠畫商的支持和大眾的熱情,它立住了腳跟且聲名鵲起。這一風格的畫家中,克洛斯以人物肖像為唯一的題材,埃斯特斯喜歡描繪都市街景,戈因斯對咖啡廳和快餐店感興趣,查爾斯·貝爾把精力花在描繪遊戲玩具上,奧黛麗·弗萊克注重表現生活的感傷……儘管照相寫實主義者並不算多,但它的影響卻綿延不絕,至今仍有人對它頗有興趣。

照相寫實主義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藝術家
作品
作品分析
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1940—),美國藝術家,照相寫實主義代表人物。
《大自畫像》,1967—1968 《大自畫像》,1967—1968
畫面表現了一個身材魁梧、頭髮蓬亂且抽着煙的男人,這個人就是畫家本人。在這幅黑白的自畫像中,克洛斯強調了他邋遢散漫的外表,突出了藝術創作的辛勞,以及作為藝術家的平淡本性。通過這種方式,他顛覆了藝術家自畫像的悠久傳統。“由於尺幅巨大,畫面遠看十分逼真,如同照片;近看局部卻很模糊,彷彿一幅抽象畫。” [5] 
奧黛麗·弗拉克(Audrey Flack,1931—),美國藝術家,照相寫實主義代表人物。
《瑪麗蓮》,1977 《瑪麗蓮》,1977
受17世紀荷蘭幻世靜物畫的影響,弗拉克將歡愉只是一瞬、人生無常的勸世主題放到現代的生活環境中。在作品《瑪麗蓮》中,沙漏、蠟燭、易腐的水果都是暗示時光易逝的古老符號,而時鐘、日曆和泛黃的相片則是現代符號。珍珠項鍊、化妝品、鏡子暗示夢露的名媛身份,也點出了女性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筆尖所指正是夢露過世的日子一一一8月5日。在這
個符號體系裏面,弗拉克不僅紀念夢露的早逝,也在拷問女性社會生存的不易與虛無。 [6] 
拉爾夫·戈因斯(Ralph Goings,1928—2016),美國畫家,照相寫實主義代表人物。
《麥當勞小卡車》,1970 《麥當勞小卡車》,1970
畫面中的風景再普通不過:一輛吉普車、麥當勞,還有一面美國國旗。戈因斯在描繪這些美國高速公路上的標誌時非常注重細節。藝術家選擇性地去除了破壞畫面主題的無關細節,如人和垃圾堆。他非常用心地描繪平庸的主題,從而讓觀眾和他一起思考:究竟是什麼構成了美國文化。藝術家似乎在暗示,歐洲的文化遺產是那些有着拱門的偉大教堂,而美國文化的文化則由這些“金色”的拱門象徵。 [4] 
理查德·埃斯特斯(Richard Estes,1932—),美國畫家,照相寫實主義代表人物。
《超級五金商店》,1974 《超級五金商店》,1974
在這幅畫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破敗雜亂的城市,到處都是反光牌和店面,各種宣傳性的商業文字。這幅作品因其對城市的記錄而受到好評,這是20世紀70年代瀕臨破產的紐約的縮影。除了對城市進行了真實的記錄,埃斯特斯高超的技術是他對照相寫實主義的主要貢獻之一。 [4] 
杜安·漢森(Duane Hanson,1925—1996),美國雕塑家,照相寫實主義代表人物。
《吃東西的女人》,1971 《吃東西的女人》,1971
這個女人的腿上有瘀傷,臉上有粉刺,衣服破舊,頭髮蓬亂,她面前的桌子也凌亂不堪。 她的腳邊放着袋子,其中一個袋子裏裝滿了食品,比如品牌意大利麪和玉米片。這讓人想起波普藝術。但和波普藝術相比,這件作品似乎更真誠、更富同情心,它向觀眾發問:這個女人經歷了什麼,她將面對什麼? 人們似乎關心起了這個工人階級婦女的命運。 [7] 

照相寫實主義影響與評價

像波普藝術家一樣,照相寫實主義畫家希望打破關於“適宜”的傳統觀念,他們經常從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場景或商業物品中尋找靈感。然而,照相寫實主義畫家們有意隱藏了一切個性、情感、態度的痕跡,不動聲色地在畫面中營造出平淡和漠然的態度。掩蓋在這種表面的冷漠之下的,是後工業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疏離和淡漠。
從很多方面來講,照相寫實主義都是照相技術過度普及的結果。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由於相機和數碼設備的新技術的出現,畫面的精確度得以提高,人們對照相寫實主義主義重新燃起了興趣。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