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煙墩山烽火台遺址

(福建省晉江市深滬鎮煙墩山烽火台遺址)

鎖定
烽火台遺址位於晉江市深滬鎮煙墩山,1991年4月列為晉江縣文物保護單位。
煙墩山海拔78.2米,是深滬最高點。因山有烽火台,俗稱煙墩,故以名。
中文名
煙墩山烽火台遺址
俗    稱
煙墩
海    拔
78.2 m
地    區
晉江市深滬鎮

煙墩山烽火台遺址烽火台

明代倭寇猖獗,烽火台為防倭而建。其北對永寧衞,南望福全所,西為深滬灣,東臨大海,四周一覽無餘,是理想的軍事要地。
始建年代有二説:一説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廷派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在深滬設立巡檢司後,即在煙墩山修築烽火台(參見《泉州沿革·明》)。一説建於嘉靖年間(1522—1566年)。
烽火台分3層,上、下2個台墩,條石三合土壘砌,長16米,寬8.4米,高9.4米。最高層並列3個烽火灶、3支高3.6米的圓柱形大煙囱。當時墩台上有人輪流看守瞭望,若發生警訊,“夜則舉火,晝則舉烽”,數十里外的衞所巡檢司即可望及增援。
烽火台後有1小寨(內有水井),前有一條三合土構築的濠溝環護。
明·抗倭名將俞大猷(參見《泉州人名錄·俞大猷》)曾重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也重修一次。抗日戰爭期間,3支大煙窗被日寇軍艦炮轟毀掉1支。廿世紀末旅菲僑胞捐資重修,解放軍總參謀長楊成武將軍為題“烽火台”三字。 [1] 

煙墩山烽火台遺址人形玉雕

江淮晨報訊(聶昊 張宏明 張勇)馬鞍山市煙墩山遺址經過三個多月的發掘,近日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在皖東南地區和長江以南地區都是首次,其中出土的遠古玉器尤其引人注目。
馬鞍山煙墩山遺址於1984年被發現,2003年由於公路建設進行了首次搶救性發掘。此次發掘共發現新石
器時代晚期墓葬9座,西周時期墓葬9座,7座房址、6處灶台和30個灰坑以及紅燒土壕溝等多種文化現象。發掘出各種文物400多件,包括壺、罐、鼎、杯、碗等陶器;鉞、錛、斧、鐮等石器和青銅製品。其中一件厚重的長條形紫紅色鐵礦石錛十分罕見。這次發掘還發現了15件珍貴的遠古玉器,包括玉人、玉璜、玉墜、玉珠等各種玉飾品。
其中一件新石器時期墓葬出土的玉人尤為引人注目。這個玉人高3.6釐米,最大寬1.5釐米,頭戴冠、圓目、嘴部突出、短頸、挺胸,背部有一個方形缺口。玉人上下各有一個對鑽小孔。它是皖南地區考古中首次發現的人物形象的玉雕藝術品。
考古專家認為,煙墩山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將為探索該地區史前和商周時期文化提供重要的實物史料

煙墩山烽火台遺址煙墩山遺址

煙墩山遺址位於安徽馬鞍山,煙墩山是5300年前人類居住遺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約9萬平方米,2003年局部搶救性發掘,共出土400多件玉器、原始瓷器、陶器等重要文物和多處灶台及灰坑,是長江中下游上古時期重要的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遺址所在的採石風景區,是國家4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自然風光優美,歷史人文景觀豐富。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區域旅遊綜合實力,是展示馬鞍山市悠久歷史文化窗口,作為旅遊休閒基地,遊客眾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