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煙台市聾啞中心學校

鎖定
煙台市聾啞中心學校坐落於煙台市芝罘區,始建於1887年,由美國傳教士米爾斯·查理夫婦創辦,是中國最早的一所聾啞學校。 學校佔地面積11925平方米,建築面積12794平方米,教學班22個,其中聾生班15個,盲生班7個,在校生293人,教職工101人。學校分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三個學段。
煙台市聾啞中心學校在2013年4月8日改名為煙台市特殊教育學校
中文名
煙台市聾啞中心學校
坐落於
煙台市芝罘區
始建於
1887年
教學班
22個
原任校長
孫桂華

煙台市聾啞中心學校學校概況

學校以為學生謀職、謀生、謀幸福打下基礎為辦學目標,以創辦全國示範性現代化特教學校為抓手,堅持教育科研興校,不斷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實施“個別化教學”。在培養學生特長、補償學生殘疾缺陷、進行各類主題教育活動、課堂教學等方方面面,都採用個別化教育模式,努力使學生受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教育。二是強化口語訓練。作為全國內地第三批實驗聾校,在口語教學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配置先進的聽力檢測和語訓設備,制訂個別化語訓方案,設立強化口語班,開展口語交際課研究,使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的主動性和能力普遍增強。三是開展“以讀導寫、以寫促讀”課題研究,通過加大閲讀量,彌補耳聾缺陷,擴大信息源,增強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 對於特殊教育來説,職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職業教育抓好了,就能夠使盲聾學生享有同健全人一樣的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成果的機會,獲得基本技能。因此,學校十分重視職業教育,堅持綜合素質與培養技術技能並重,面向市場不斷優化專業設置。盲生部開設推拿專業,聾生部開設服裝、美術、美容美髮等專業,使學生一專多能,為融入主流社會打下良好基礎。另外,學校還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紀律和自信心教育,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進工廠、走向集市街頭,讓學生更多的接觸社會,與健全人交流,從而有效改變了學生自我封閉的狀態,消除了與健全人接觸的陌生感,增強了社會適應能力。
學校以科研引領教師隊伍提高素質。學校從十幾個校、省、國家級課題研究到有系統、有計劃的校本課程開發,都取得豐碩成果,有些課題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特教專家的高度評價。通過教研,歷練出一支作風紮實、思維敏捷、善於總結教學規律的科研型教師隊伍,也推動着課堂教學的改革。面對普校新一輪課改,教師走進新課程,用新課程的理念改進教學,積極開展“以課堂實例為載體、以校園網絡為平台”的校本培訓。廣大教師認真鑽研計算機教學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各種管理平台操作、各種檢測操作等,力求在多媒體教學、各項管理、聾兒早期培訓、聽力檢測等方面達到國家示範化、現代化的要求。理論與實踐的碰撞,提高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交融程度,推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作為統領全市特殊教育教研和發展的中心校,學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每年舉辦全市性的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或骨幹教師培訓班,專題研討等,學習國際特殊教育新理念,把握特殊教育發展方向和目標,掌握現代特殊教育教學手段,有力地推進了煙台市特殊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

煙台市聾啞中心學校歷史沿革

光緒十三年(1887年)米爾斯夫婦在登州(今蓬萊)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一所聾啞學校“啓喑學館”,經費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提供。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米爾斯先生去世,長老會停止經費供給,學館被迫停辦,但米爾斯夫人繼承夫業,一面在鄉間佈道,一面寫信向歐美各國友人聯繫,以恢復中途停辦的聾啞學校。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在美國羅傑斯特聾啞學校校長Z·F威斯特維利的幫助下,米爾斯夫人將學館遷至芝罘,在通伸一所客棧中租賃兩間小平房;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米爾斯夫人用亡夫的撫卹金、貸款和募捐所得經費,在芝罘東山海濱購地17.5畝,建築一棟二層樓房和數間平房,學館開始有了自己的校舍。宣統元年(1909年)學校接到長老會的通知,確定學校是在長老會委員會領導下工作,長老會仍可供給學校45000美元的經費,此後,學校分兩次徵地28.5畝,至民國十二年(1923年),學校佔地48畝,有樓房六棟,平房數間。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米爾斯夫人的外甥女安妮塔·E卡特小姐來校助學。來煙後,她首先健全了學校制度,第二年又招收了一名聾啞女生,後又相繼招收了六人,成立了女生學房,改“啓喑學館”為“煙台啓喑學校”,民國十二年(1923年)米爾斯夫人退休,卡特小姐任校長,到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卡特小姐從學校管理和教學上加以改進,學校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併為全國舉辦了三期師範班。以後十年,處在動盪的戰亂年代,學校日漸蕭條。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寇侵煙,第二年,卡特小姐回國,美籍女教師魏德凌女士任校長,學校被日偽政府接管,更校名為“煙台市立啓喑學校”;民國卅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魏女士回國,由華人欒雪琴任校長;民國卅二年(1943年)王昭寧女士任校長;民國卅四年(1945年)馬秀芳代校長,八月,煙台首次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學校。民國卅六年(1947年)秋,國民黨來煙,學校屢遭搶動和破壞,學生減少,經費無望,第二年春,學校只得將衣食無靠二十餘名學生遣散回家。
民國卅七年(1948年),煙台二次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學校,調整充實了學校的幹部教師,於十月二十日復學,改校名為“煙台市聾啞小學”,學校有學生40餘人,並附設了東山普通小學。1951年,接收了瞽目學道院和孤女院。1952年7月,學校遷至靜安路,成立了盲生班,將校名改為“煙台盲啞學校”。
1957年,盲生遷入青島盲校,校名改為“煙台市聾啞學校”,1961年,又招收了盲生班,1962年,學校恢復原名為“煙台盲啞學校”。
文革初期,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資料、教具被燒燬砸爛,學校的教師學生所剩無幾,直到1970年,學校才恢復招生,1972年擴大招生,教師陸續調回,恢復了正常的學校生活。1979年,地區教育局正式公佈煙台盲啞學校為全市聾教育中心,定期組織全市聾校教師開展學習、教研和培訓活動。1987年9月,經市政府批准,學校掛兩個牌子:“煙台市聾啞中心學校”、“煙台市盲人學校”。

煙台市聾啞中心學校主要領導

孫桂華校長 孫桂華校長
校長、書記孫桂華煙台市“十傑”校長、山東省特級教師、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她集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終身學習者於一身,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三十多年來,愛崗敬業,鋭意創新,積極奉獻,帶領教職工堅持走內涵發展道路,推動學校實現一次又一次跨越式發展,為這所百年老校不斷創佳績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副校長韓秉林煙台市教育條件裝備工作先進個人分管行政管理工作,勤於學習,善於協調各部門的關係,堅持以人為本,實事求是,有力地保障了教育教學秩序地順利進行。...
副校長鄒紅霞煙台市優秀教教師、山東省教學能手分管盲校教育教學工作,善於捕捉特教中的前沿課題,重視教學監督與評估,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帶領教師以教研促教學,開創了盲校分類教學的新模式,有力地推動了教育教學工作的...

煙台市聾啞中心學校師資力量

大興教研之風,引領教師向研究型轉變。自95年我校提出科研興校的口號以來,教師隊伍素質在潛移默化地發生着質的變化。當外界還在眾説紛紜,探討教師是否應該進行研究時,我校領導已將專家、課題引進教學實踐中,將教研的烙印深深刻在教師的腦海中。實踐出真知,幾年下來,個別化教學、社會能力培養、口語教學、補償教學等已成為我校的教學特色,一批骨幹教師在研究中成長起來。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帶着問題進行研究已經成為教師們的習慣。校本研究機制的誕生,進一步激發了教師的研究熱情,教師們以課堂教學為依託、以課題研究為突破口、以教學反思為形式、以讀教育專著為途徑,潛心研究,探索教育規律,提高教育質量,教師隊伍向着研究型轉變。
以人為本,為每位職工搭建成長平台。學校領導深悟‘以人為本’的內涵,在管理中處處體現這一理念。領導班子更深知,只有“自省”,才能“自覺”。在教工隊伍中倡導“學習、反思、合作”。學習,既在全校範圍內開展讀書活動,舉辦讀書論壇,進行讀書筆記展評,通過讀書,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學習百家、爭當專家的良好風氣,提升終生學習的理念;反思,既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定期交流,職員對自己每週的工作進行反思,通過週一例會制互相促進,養成時刻“自省”的習慣;合作,既教師的集體教研、集體備課,體現集體的智慧,職員的分工不分家、相互補台、一切為教學服務的團結意識。在我們這個集體中,每個人都受到欣賞與關注,集體因個人的成長而變化,變得朝氣蓬勃。
隊伍的改變帶來學校的整體改變,廣大教職工愛校如家,愛生如子,無私奉獻,開拓創新,一名教師被評為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7名教師獲省級教學能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23名教師獲市級優秀教師等稱號。學校也相繼獲得“山東省特殊教育先進單位”、“煙台市第二屆明星學校”、“全市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煙台市科研先進單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如今,這所百年老校,在改革的浪潮中,正以嶄新的姿態,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