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煎茶水記

鎖定
《煎茶水記》一書約900字,根據陸羽《茶經》的五之煮,略加發揮,而尤重水品,力嫌陸羽的“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 葉清臣《述煮茶泉品》篇末稱“泉品二十,見張又新《水經》,又《太平廣記》卷399引此書亦稱《水經》。未夠考事,乃引劉伯芻品評的:“揚子江南泠之水第一、無錫惠山寺之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之石泉水第三、丹陽觀音寺之石泉水第四、揚州大明寺之石泉水第五、吳淞江水第六、淮水為最下第七。”加以擴大,重新品評為:“廬山康王谷之水簾第一、無錫惠山泉水第二、蘄州蘭溪之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之石水第四、蘇州虎丘寺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之潭水第六、揚子江之南零第七、洪州西山之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縣之淮之源第九、廬州龍池山之顧水第十、丹陽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游之中零水第十三、歸州王虛洞下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之洛水第十五、吳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峯之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之圓泉水第十八、桐廬之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中文名
煎茶水記
別    名
水經
《水説》
《水品》
作    者
張又新
完成時間
約公元825年
字    數
約900字
作    用
列前人所品27種水,並自評

煎茶水記內容提要

《煎茶水記》全文僅約九百餘字。前列劉伯芻所品七水;次列陸羽所品二十水,説是元和九年初成名時,在薦福寺得於楚僧,本題作《煮茶記》,乃是代宗時李季卿得於陸羽口授的。後面附有宋葉清臣《述煮茶泉品》一篇,歐陽修《大明水記》一篇,《浮槎山水記》一篇。百川學海本也附有此三篇。

煎茶水記書評

四庫總目中説:“修所記(指上述歐陽修的二篇記)極詆又新之妄,謂與陸羽所説皆不合,今以《茶經》校之,信然。又《唐書》羽本傳中説:‘李季卿宣慰江南,有薦羽者,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為禮,羽愧之,更著《毀茶論》’。則羽與季卿大相齟齬,又安有口授《水經》之理。殆以羽號善茶,當代所重,故又新託名歟然陸游《入蜀記》曰:‘史志道餉谷簾水器,真絕品也,甘腴清冷,具備諸美。前輩或斥《水品》,以為不可信,水品固不必精當,至谷簾泉舊然非惠山所及,則亦不可誣也’。是遊亦有取於是書矣”。
新唐書》藝文志小説類、崇文總目小説類、《郡齋讀書志》農家類、《直齋書錄解題》雜藝類、《通志》藝文略食貨類、《宋史》藝文志農家類都有記載。四庫全書著錄。刊本有:①宋刊本;②百川學海本;③明華氏刊本;④説郛本;⑤茶書全集本;⑥文房奇書本,作《茶經水辨》一卷;⑦清唐人説薈本。

煎茶水記張又新

該書的作者張又新,字孔昭,司門員外郎鷟之曾孫,工部侍郎薦之子也,深州陸澤(河北深縣)人,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進士第一名。歷官右補闕,江州刺史,左司郎中等。長於文辭。附和權相李逢吉。事蹟見《新唐書》本傳;《舊唐書》附見張薦傳。

煎茶水記全文

故刑部侍郎劉公諱伯芻,於又新丈人行也。為學精博,頗有風鑑,稱較水之與茶宜者,凡七等: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
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
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
揚州大明寺水第五;
吳松江水第六;
淮水最下,第七。
斯七水,餘嘗俱瓶於舟中,親挹而比之,誠如其説也。客有熟於兩浙者,言搜訪未盡,餘嘗志之。及刺永嘉,過桐廬江,至嚴子瀨,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輩用陳黑壞茶潑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鮮馥也,又愈於揚子南零殊遠。及至永嘉,取仙岩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以是知客之説誠哉信矣。夫顯理鑑物,今之人信不迨於古人,蓋亦有古人所未知,而今人能知之者。
元和九年春,予初成名,與同年生期於薦福寺。餘與李德垂先至,憩西廂玄鑑室,會適有楚僧至,置囊有數編書。餘偶抽一通覽焉,文細密,皆雜記。卷末又一題雲《煮茶記》,雲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之赴郡。至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日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陸以勺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勺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馳下曰:“某自南零齎至岸,舟蕩覆半,懼其鮮,挹岸水增之。處士之鑑,神鑑也,其敢隱焉!”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李因問陸:“既如是,所經歷處之水,優劣精可判矣。”陸曰:“楚水第一,晉水最下。”李因命筆,口授而次第之:
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
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
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蝦蟆口水,第四;
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
揚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
唐州桐柏縣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
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
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
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
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未嘗泥。
吳松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峯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圓泉水第十八;
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此二十水,餘嘗試之,非系茶之精粗,過此不之知也。夫茶烹於所產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離其處,水功其半,然善烹潔器,全其功也。李置諸笥焉,遇有言茶者,即示之。又新刺九江,有客李滂、門生劉魯封,言嘗見説茶,餘醒然思往歲僧室獲是書,因盡篋,書在焉。古人云:“瀉水置瓶中,焉能辨淄澠。”此言必不可判也,力古以為信然,蓋不疑矣。豈知天下之理,未可言至。古人研精,固有未盡,強學君子,孜孜不懈,豈止思齊而已哉。此言亦有裨於勸勉,故記之。 [1] 

煎茶水記古代茶書集萃

◎《煎茶水記》([唐] 張又新 著)
評論當時的泉水,共二十種水源
《品茶要錄》([宋] 黃儒 著)
宋代茶葉製造方法、茶病(製造問題)的原因
◎《茶經》(唐 陸羽)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製茶器具、茶的採製、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詳實。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輯錄了自上古神農氏到唐代中葉數千年間有關茶事的記錄,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的發展演變,尤具史料價值。
《大觀茶論》是趙佶關於茶的專論,成書於大觀元年(1107)。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製、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精闢,論述深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以來我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製茶技術的發展狀況,也為我們認識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茶錄》(宋 蔡襄
《茶錄》是蔡襄有感於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薦北苑貢茶之作。計上下兩篇,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侯茶、①盞、點茶十目,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九目。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
《煮泉小品》([明] 田藝蘅 著)
全書分十部分,記述考據並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大抵原本舊文,未能標異於《水品》、《茶經》之外。”按,田藝蘅序《水品》雲:“餘嘗著《煮泉小品》,有取材於鴻漸《茶經》者十有三近遊吳興,會徐伯臣《水品》,其旨契餘者十有三……”因知《煮》文在前,《水品》隨後,豈可責之以“未能標異於《水品》哉?
◎《茶疏》([明] 許次紓 撰)
許次紓(1549~1604),字然明,號南華,明錢塘人。清歷鶚《東城雜記》載:“許次紓……方伯茗山公之幼子,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飲……所著詩文甚富,有《小品室》、《蕩櫛齋》二集,今失傳。予曾得其所著《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與陸羽《茶經》相表裏。”許次紓嗜茶之品鑑,並得吳興姚紹憲指授,故深得茶理。該書撰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
◎陽羨茗壺系([明] 周高起 著)
該書一卷,除序言外,分為創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別派,以品系人,列制壺家及其風格品鑑,並論及泥品和品茗用壺之宜。後附有周伯高詩二首,林茂之,俞仲茅詩各一首。該書是研究宜興紫砂茶具有重要著作。
◎岕茶匯抄([清] 冒襄 輯)
《岕茶匯抄》大半取材於馮可賓《岕茶箋》,還鈔於許次紓《茶疏》和熊明遇《羅岕茶記》。刊本有昭代叢書本,張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種本,光緒乙酉(1885)刊;有冒氏叢書本,光緒己亥(1899)刊。
◎《茶錄》([明] 張源 著)
張源,字伯淵,號樵海山人,包山(即洞庭西山,在今江蘇震澤縣)人。“隱於山谷間,無所事事,日習誦子百家言。每博覽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無間暑,歷三十年疲精殫思,不究茶之指歸不已。”(顧大典《茶錄.且引》)
◎《茶譜》([明]朱權 著)
朱權,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 明代道教學者、戲曲理論家、劇作家。善古琴。字癯仙,號涵虛子、丹丘先生。《茶譜》著於1440年前後,全書除緒論外,分十六則。在其緒論中,簡潔地道出了茶事是雅人之事,用以修身養性,絕非白丁可以瞭解。“蓋羽多尚奇古,制之為末,以膏為餅。至仁宗時,而立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標意甚明,書中所述也多有獨創。
◎《茶聯集錦》(周作人 輯)
◎[清]陸延燦 《續茶經》
◎唐人詠茶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