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炭(拼音:liàn tàn,注音:ㄌㄧㄢˋㄊㄢˋ)是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一指将未完全炭化的木炭进行二次烧炼的工艺过程,使炭材达到安全燃烧标准;二指经过该工艺处理后的成品炭。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康骈《剧谈录·李使君》中"凡以炭炊饌,先煖令熟,谓之鍊炭,方可入爨"的记载,表明其工艺在唐代已应用于烹饪燃料制备 [2]。
- 拼 音
- liàn tàn
- 注 音
- ㄌㄧㄢˋㄊㄢˋ
- 繁 体
- 鍊炭
- 出 处
- 《剧谈录》
- 词 性
- 名词
- 构 成
- 合成词
词语释义
播报编辑
炼炭作为汉语复合词,由"炼"(加工提纯)与"炭"(燃料材料)两个语素构成,包含两个递进式义项:
- 工艺过程:对初次烧制不完全的木炭(俗称生炭)进行二次加工,通过控制火候使残留的木质成分充分炭化,消除燃烧时产生烟雾的隐患
- 物质形态:经过二次烧炼后形成的稳定炭材,具有燃烧充分、烟雾少、热值高的特性 [2]
历史文献用例
播报编辑
唐代文献记载了该工艺的具体应用场景:
- 《剧谈录·李使君》记载烹饪规范:"凡以炭炊饌,先煖令熟,谓之鍊炭,方可入爨",说明炼炭是唐代贵族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工序 [2]
- 同书通过侍者之口质疑炭材质量:"此非鍊炭所炊,不知堪与郎君吃否?"反映炼炭已成为优质燃料的代称 [2]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题张氏新亭》中"烦将炼火炊香饭"的诗句,印证了炼炭工艺在燃料制备中的延续使用 [1-2]。
工艺解析
播报编辑
传统炼炭工艺包含三个核心环节:
- 原料筛选:选取初次烧制后含木质纤维较多的生炭
- 温度控制:在密闭环境中以500-700℃进行二次焙烧
- 成品检验:通过敲击声判断炭化程度,完全炭化的炼炭会发出清脆金属声
该工艺可使炭材达成两类改良效果。
语义关联
播报编辑
在汉语体系中,"炼炭"与以下词汇存在语义关联:
- 近义表述:熟炭、精炭
- 工艺关联:炼火(指烧炭去烟工序) [1]
- 反义概念:生炭、湿炭
字形演变
播报编辑
繁体字"鍊炭"中的"鍊"(金属锤炼)字,凸显工艺的提纯特性,简化后"炼"字保留"火"部首,仍体现加工过程的火候控制要素 [2]。
现代应用
播报编辑
在当代语境下,"炼炭"一词主要用于:
- 传统工艺研究中指代古法炭材加工技术
- 文献校注时解释古代燃料制备术语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描述传统冶炼辅助技艺
该词在网络语境中仍保持原始词义,未产生衍生含义或网络用语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