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煉火

鎖定
煉火,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3] 
煉火是浙江省磐安縣具有地域色彩的一項民俗文化活動,最早源於對火的崇拜,以火燒煉,達到驅邪祈福的目的。春秋時期,煉火民俗原型已產生,唐代以後磐安煉火固定在每年的重陽節晚上舉行。重陽時節正值慶祝豐收之際,舉辦煉火活動不僅為慶祝當年的收成,也是祈盼來年取得更大的豐收。 [2] 
2021年5月24日,煉火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Ⅹ-175。 [1] 
中文名
煉火
批准時間
2021年5月24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民俗
遺產編號
Ⅹ-175
申報地區
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

煉火歷史淵源

“煉火”是一種植根於南蠻巫覡文化的祭典活動,通常以舞蹈的形式興胡公或驅瘟逐邪,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早在股商時代,人們就把佔盆吉凶和祈福攘災的巫師,稱為巫覡。《國語. 楚語》雲:“在男日覡, 在女曰巫。”巫覡專門代人祈禱神明,以符咒求神明保佑,他們能把人的祈願轉告神,亦能將神的意思轉告人。周代後期出現了巫覡歌舞“巫”“舞”同音《説文解字》雲:巫,以舞降神者也。” [4] 

煉火民俗內容

磐安煉火活動通常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白天在鄉村舉行的各種民間文藝表演,如“銅鈿鞭”“羅漢班”“走線獅子”“女子花燈”等活動,男女老幼全民參與,為晚上的煉火表演烘托節日氣氛;二是在晚上舉行的宏大、壯觀的煉火表演,表演時,參與者皆要赤膊赤腳,僅穿一條短褲,在通紅的炭火上,手持鋼叉高聲呼號、勇猛奮進。
煉火表演由5個階段構成,分別是擇地定方位、燒火、試火、踩火和謝火。舉辦煉火表演的地點必須是平坦的泥地,並且要足夠空曠。選定地點後,村民就會往裏堆放由各户捐助的乾柴和木炭。參與者在煉火前7天每日都要沐浴淨身,並且戒齋吃素,以示虔誠。踩火表演是整場活動中最為驚心動魄的部分。開始踩火之前要進行總動員,其中年齡最長的煉火者會站在桌子中央向其他人發表動員講話,其他參與者則分兩行赤腳站在桌子兩側,不時揮動手裏的鋼叉迴應動員。
煉火
煉火(5張)
踩火樣式多種多樣,最典型的是“踏火山”和“鬧火海”兩種。“踏火山”即把燒紅了的木炭堆成1米高的火山,煉火者手執鋼刀衝上火山,奮力撩撥,將通紅的木炭撥得火星四起,人從火炭中踏過,如此循環往復,直至把火山踏平,稱為“踏火山煉平安火”。“鬧火海”則需要表演者抖動鋼叉,在穿過火壇時表演“十字插花”“雙龍出水”等高難度動作。表演時,這些煉火者疾步如飛,炭火四濺,火光滿天,所以煉火又被稱為“火舞”,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在煉火者進火壇時,四周鑼鼓齊鳴,觀眾紛紛吶喊助威,全場振奮,氣氛熱烈。之後,其他人也可以進入火壇踩火,據説可以驅邪氣、保安康,此時進場的普通民眾則不需要赤腳。煉火結束後,要舉行最後的程序——謝火,一是感謝火給人類帶來的文明,再就是感謝那些不怕危險的勇士,因為參加煉火是沒有任何報酬的。 [2] 

煉火文化特徵

磐安“煉火”整個演煉過程中都帶有巫現文化、祭祀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多種文化內涵,還具有多種原始古老的舞蹈形式,並有鑼鼓項吶伴奏、法師念唱,集宗教儀式與舞蹈習俗為一體。活動全過程還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為指導,體現了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哲學思想的核心。 [4] 

煉火傳承保護

煉火傳承價值

“煉火”是一種重要的原生態文化資源,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赴湯蹈火、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是我們進行民間舞蹈文化研究的活樣本,值得人們進一步的探索、 研究、保護和利用。 [4] 

煉火傳承狀況

磐安煉火的民間信仰色彩逐漸淡化,但每到舉辦煉火表演的日子,參加者和參觀者仍然很多。 [2] 

煉火傳承人物

陳有根,男,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煉火”代表性傳承人。 [5] 

煉火保護措施

磐安在當地建立了多個磐安煉火傳承基地,以煉火為主要表演項目的浙中民俗文化園也正在積極籌備中。 [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煉火項目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磐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7] 

煉火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1年9月11日,花溪煉火首場秀在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花溪大盤山簏上演。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