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煉句

鎖定
"煉句"是修辭問題,同時也常常是語法問題。詩人們最講究煉句,把一個句子煉好了,全詩為之生色不少。煉句,常常也就是煉字。就一般地説,詩句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謂語的中心詞(稱為"謂詞")。把這個中心詞煉好了,這是所謂一字千金,詩句就變為生動的、形象的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説明這個道理的。
中文名
煉句
屬    性
修辭手法
拼    音
liàn jù
詞語含義
用心推敲,使詞句簡潔優美

目錄

煉句方法

相傳賈島在驢背上得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猶豫不決,用手作推敲的樣子,不知不覺地衝撞了京兆尹韓愈的前導,韓愈問明白了,就替他決定了用"敲"字。這個"敲"字,也正是謂語的中心詞。
謂語中心詞,一般是用動詞充當的。因此,煉字往往也就是煉動詞。形容詞和名詞,當它們被用作動詞的時候,也往往是煉字。

煉句舉例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隨"和"抱"這兩個字都煉得很好。鼓是進軍的信號,所以只有"隨"字最合適。"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説法好得多,因為只有"抱"字才能顯示出枕戈待旦的緊張情況。
杜甫春望》第三四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和"驚"都是煉字。它們都是動詞:花使淚濺,鳥使心驚。春來了,鳥語花香,本來應該歡笑愉快;由於國家遭逢喪亂,一家流離分散,花香鳥語只能使詩人濺淚驚心罷了。
毛主席《菩薩蠻·黃鶴樓》第三四兩句:"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鎖"字是煉字。一個"鎖"字,把龜蛇二山在形勢上的重要地位充分地顯示出來了,而且非常形象。假使換成"夾大江"之類,那就味同嚼蠟了。
毛主席《清平東·六盤山》後闋第一二兩句:"六盤山上高峯,紅旗漫卷西風。""卷"字是煉字。用"卷"字來形容紅旗迎風飄揚,就顯示了紅旗是革命戰鬥力量的象徵。
毛主席《沁園春·雪》第八九兩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舞"和"馳"是煉字。本來是以銀蛇形容雪後的山,蠟象形容雪後的高原,説成"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靜態變為動態,就變成了詩的語言。"舞"和"馳"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動的形象更加突出。
毛主席七律《長征》第三四兩句:"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騰"和"走"是煉字。從語法上説,這兩句也是倒裝句,本來説的是細浪翻騰、泥丸滾動,説成"騰細浪"、"走泥丸"就更加蒼勁有力。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氣概被毛主席用恰當的比喻描寫得十分傳神。
杜甫《恨別》第三四兩句:"草木變衰行劍外,干戈阻絕老江邊。""老"字是形容詞當動詞用。詩人從愛國主義的情感出發,慨嘆國亂未平,家人分散,自己垂老滯留在錦江邊上。這裏只用一個"老"字就充分表達了這種濃厚的情感。
毛主席《沁園春·長沙》後闋第七、八、九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户侯。""糞土"二字是名詞當動詞用。毛主席把當年的萬户侯看成糞土不如,這是蔑視階級敵人的革命氣概。"糞土"二字不但用的恰當,而且用得簡練。
形容詞即使不用作動詞,有時也有煉字的作用。王維《觀獵》第三四兩句:"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這兩句話共有四個句子形式,"枯"、"疾"、"盡"、"輕",都是謂語。但是,"枯"與"盡"是平常的謂語,而"疾"與"輕"是煉字。草枯以後,鷹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詩人不説看得清楚,而説"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盡以後,馬蹄走得更快了,詩人不説快,而説"輕","輕"比"快"又更形象。

煉句意義

煉句的意義很重要,這在朱光潛老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中寫的很清楚。
郭沫若先生的劇本里嬋姢罵宋玉説:‘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上演時他自己在台下聽,嫌這話不夠味,想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加‘無恥的’三個字。一位演員提醒他把‘是’改為‘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他覺得這字改得很恰當。他研究這兩種語法的強弱不同,‘你是什麼’只是單純的敍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竟會‘不是’;‘你這什麼’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必須有附帶語省略去了。”
一般人根本不瞭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關係,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
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李廣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更復射,終不能入石矣”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裏説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或改為“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見“草中石,以為虎”並非“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

煉句總結

以上所述,凡涉及省略(不完全句),涉及語序(包括倒裝句),涉及詞性的變化,涉及句型的比較等等,也都聯繫到語法問題。古代雖沒有明確地規定語法這個學科,但是詩人們在創作實踐中經常地接觸到許多語法問題,而且實際上處理得很好。我們今天也應該從語法角度去了解舊體詩詞,然後我們的瞭解才是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