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然(拼音:rá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金文,其古字形像把狗肉放在火上烤的樣子。“然”本義指是燃燒、點燃,這個意義後加“火”旁寫作“燃”。“然”字的常用義是假借作副詞,表示同意,意思是對、不錯。也常假借作代詞,表示這樣、如此這般,用來代替已經説明的情況。漢代以後,“然”也用作連詞,表示轉折的意思。此外“然”又用作詞的後綴,表示……的樣子。
中文名
拼    音
rán
部    首
五    筆
DQOU [3] 
倉    頡
BKF [3] 
鄭    碼
RSSU [3] 
筆    順
撇、橫撇、點、點、橫、撇、捺、點、點、點、點、點
字    級
一級(編號:2723) [1] 
平水韻
下平聲·一先 [4] 
總筆畫
12(部首4,部首外8)
四角號碼
2333₈
統一碼
7136 [3]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結    構
上下結構
注音字母
ㄖㄢˊ
異體字
㸐、𤟙、𤓉、𤉷、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形聲兼會意字。圖1為戰國金文,右部為“犬”,左上方是肉,左下方是火,表示用火烤。整個字形模擬烤狗肉的樣子。“肉”與“犬”共同構成肰(rán)字,因此“然”也可看成是形聲字,字形從火,肰為聲。小篆結構略有變化,左上為肉形、右上為“犬”,下為“火”。後來為了形體結構平整,位於下部的火形演變成“灬”。 [2]  [14] 
《説文解字》中還收錄了一個異體字“䕼”(圖3),徐鉉註釋説“艸部”下也收錄了“䕼”字,“然”下的“䕼”是重複出現了。段玉裁註釋説,“然”字或體“䕼”本應寫作“𤓉”,或作“𧆋”,傳抄的過程中“𧆋”下部的“火”被漏掉,就成了“䕼”。 [2]  [10] 
“然”字本義是燃燒。《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資治通鑑·唐睿宗景雲元年》:“火未及然。”此二例中的“然”都是用的本義。 [14] 
後來, “然”字被借用作代詞、連詞等,“然”後來借用作代詞、連詞等,前者如“亦然、不然、當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後者如“然且、然而、然則、雖然”;又用作詞綴,用於形容詞或副詞之後表示狀態,如“必然、偶然、忽然、突然、飄飄然、龐然大物、煥然一新”等 [14]  。“然”字各種假借義的來源,據段玉裁説是“爾”的音轉 [10]  。為便於區別,人們又在“然”下增加形符“火”,造了個從火、從然、然亦聲的會意兼形聲字“燃”。從此,“燃”專職指燃燒,“然”則用於各種假借義。 [2] 

詳細釋義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對;正確;不錯

《史記·季布欒佈列傳》:“諸將皆阿呂后意,曰:‘然。’”
清·戴名世《郭生詩序》:“生未嘗不以餘言為然。”
魯迅《南腔北調集·世故三昧》:“但我恐怕青年人未必以我的話為然。”
動詞
“燃”的古字。燃燒
burn
《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唐·韓愈《示爽》詩:“冬夜豈不長?達旦燈燭然。”
宋·范成大《照田蠶行》:“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然炬照南畝。”

認為正確;應允
agree
《史記·高祖本紀》:“沛公然其計,從之。”
《周書·王思政傳》:“帝深然之。”
宋·周輝《清波雜誌》卷十一:“時王禹玉在坐,深不然之。”
然諾
明白
understand
《淮南子·覽冥訓》:“雖有明智,弗能然也。”高誘注:“然,猶明也。”

成,形成
form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楹之銘曰:毋曰胡殘,其禍將然。”
《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宜;合適
fit
《淮南子·原道訓》:“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高誘注:“然,猶宜也。”

耀;閃耀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正始寺》:“然目之綺,裂鼻之馨,既共陽春等茂,復與白雪齊清。”

代詞
如此;這樣
so;like that
《孟子·梁惠王上》:“河東兇亦然。”
《史記·晉世家》:“太子所以然者,不過以妾及奚齊之故。”
魯迅《且介亭雜文·隔膜》:“大家向來的意見,總以為文字之禍,是起於笑罵了清朝。然而,其實是不盡然的。”
亦然;當然
名詞
獸名。猓然的省稱

《周禮·春官·巾車》:“駹車雚蔽,然幦髹飾。”鄭玄注:“然,果然也。”

姓氏用字,參看“然姓



副詞
表示出乎意料,相當於“竟然”

《莊子·天地》:“始也我以女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
《漢書·丙吉傳》:“君侯為漢相,奸吏成其私,然無所懲艾。”

連詞
表示轉折。常跟“雖”搭配,相當於“然而”
but
《孟子·萬章下》:“晉平公於亥唐也……雖蔬食菜羹,未嘗不飽,蓋不敢不飽也,然終於此而已矣。”
《史記·高祖本紀》:“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
宋·曾鞏《文館》:“宋興……其於文儒之事稍集,然未能備也。”

表示讓步關係,相當於“雖然”
although
宋·邵雍《感事吟》:“然非我事我心惻,珍重羲皇一卷書。”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然憔悴,尚天真,纖腰細褪羅裙。”
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一折:“然是弟兄心,殷勤意,本酒量窄,推辭少吃。”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於是”
thereupon;
then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婦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過四五人。’靈公曰:‘善。’然不伐蒲。”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然後”“才”
then
《隋書·李密傳》:“待士馬肥充,然可與人爭利。”
唐·白居易《素屏謠》:“貴豪待此方悦目,然肯寢卧乎其中。”
《敦煌變文集·漢將王陵變文》:“楚將見漢將走過,然知是斫營漢將。”

助詞
用於句末,與若、如等配合,表比擬。相當於“那樣、似的”

《孟子·滕文公下》:“不見諸侯,宜若小然。”
《史記·蘇秦列傳》:“秦王聞若説,必若刺心然。”
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二》:“聞鼓山·白雲洞,石磴七百級,望之如登天然。”

用於句末,表示斷定語氣,相當於“焉、也”

《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榖梁傳·僖公元年》:“齊師、宋師、曹師,城邢,是向之師也,使之如改事然,美齊侯之功也。”

後綴
構成形容詞或副詞

《詩經·邶風·終風》:“惠然肯來。”
《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
忽然;突然;偶然;赫然;飄飄然
構成連詞


雖然;既然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火部】如延切(rán)
然,燒也。從火肰聲。
䕼,或從艸難。
〖註釋〗徐鉉等注:“今俗別作燃,蓋後人增加。”“艸部有䕼。注云艸也。此重出。” [5] 

説文解字注

“燒也”注:通叚為語詞,訓為如此,爾之轉語也。
“從火,肰聲”注:如延切,十四部。俗作“燃”,非是。
“或從艸難”注:徐鉉等曰:艸部有此字,此重出,與火部無涉也。按,篆當作𤓉,或古本作𤓉,轉寫奪火耳。《漢·五行志》:“巢𤓉墮地。”《廣韻》引陸佐公《石闕銘》:“㓝酷𤓉炭。” [10] 

廣韻

如延切,平仙日 ‖ 肰聲元2部(rán)
然,語助。又如也,是也。《説文》曰:“燒也。”俗作燃。又姓,《左傳》楚有然丹。何氏《姓苑》雲:“今蒼梧人。”如延切。九。 [11]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然;部外筆畫:8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並如延切。音䔳。《説文》:燒也。注:徐鉉曰:俗作燃。蓋後人增加。《孟子》:若火之始然。《管子·弟子職》:蒸閒容蒸,然者處下。劉績曰:按古者束薪蒸以為燭。蒸,細薪也。稍寬其束,使其蒸閒可各容一蒸,以通火氣。
又使已然者居下,未然者居上,則火易然也。《集韻》:通作䕼。
又《玉篇》:許也,如是也,譍言也。《史記·張耳陳餘傳》: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為然諾者也。
又《廣韻》:語助。《禮·檀弓》: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然。注:然之言焉也。
又《廣韻》:如也。《詩·邶風》:惠然肯來。《禮·檀弓》:貿貿然來。
又承上接下語。《禮·曲禮》:然後客坐。
又《檀弓》:然則盍行乎。《文王世子》:然而眾知父子之道矣。
又《禮·祭義》: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注:然,猶而也。
又果然,獸名。《周禮·春官·巾車》:然,𧜀髤飾。注:然,果然也。◎按《埤雅》作𤡮。詳犬部𤡮字注。
又率然,蛇名。《孫子·九地篇》: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又連然,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連然有鹽官。
又燕然,山名。《前漢·匈奴傳》:至速邪烏燕然山。
又姓。《左傳》楚然丹,鄭然明。
又葉而鄰切。音人。劉向《列女贊》:齊女傅母,防女未然,莊姜亦材,卒能脩身。馬融《東巡頌》:散齊即畢,越翼良辰。棫槱增積,烈火燔然。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內地-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中國內地-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3]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圖A〕”大“灬”扁。“〔圖A〕”居橫中線部位;“〔圖B〕”略窄,“犬”略寬,頂部和底部左右旁齊平。“〔圖B〕”,㇇(橫撇)的折點抵豎中線;末筆點在橫中線。“犬”,首筆橫從“〔圖B〕”側起筆,在橫中線上方;撇筆沿豎中線右側下行,撇尖伸向“〔圖B〕”下側;捺腳與撇尖持平。“灬”,上合下開,第三點在豎中線右側。 [12] 

書法欣賞

(書法來源: [6]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ȵ
i̯an
先秦
王力系統
ȵ
ǐa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ȵ
jæ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n
jia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n
jan
西漢



東漢





jian


j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jiɑ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jiɑ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ji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ȵʑ
i̯ɛ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ɽ
ǐɛ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ȵ
jæ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ȵ
iæ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ńź
jä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ɛn
(參考資料:漢典 [7]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仙
開口呼
次濁
如延切
ȵjæn
集韻
平聲
下平二𠑗(仙)
開口呼
次濁
如延切
nʑiæn
禮部韻略

平聲




如延切

增韻

平聲




如延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先天
齊齒呼

次濁

ɽiɛn
中州音韻

平聲
先天




如邅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一先


次濁
如延切
ȵien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一先蘚線屑
(參考資料:漢典 [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ʐan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ʐæ̃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ʐæ̃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a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za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ʐæ̃
55
陽平
文讀
ʐən
55
陽平
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ẽ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zæ̃
11
平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zæ̃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ji
31
陽平
文讀
ȵi
31
陽平
白讀
湘語
長沙
yẽ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lɛ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ian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jin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jin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liɛn
24
陽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zieŋ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yɔ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iɪŋ
21
上聲
文讀
ieiŋ
21
上聲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1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8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2]
  • 4.    平水韻 一先 然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12]
  • 5.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371
  • 6.    然-書法欣賞  .漢典書法[引用日期2020-02-12]
  • 7.    然-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2]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090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372-2373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605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37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90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38
  • 14.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246-24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