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焦易堂

鎖定
焦易堂(1879/1880-1950),原名希孟,陝西武功縣人。幼年務農,14歲始讀書,曾就讀於法政專門學校。後追隨孫中山,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陝西光復。辛亥革命後,致力於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迎孫中山北上以及北伐戰爭等。1928年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1929年當選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歷任國民黨第五、六屆中央執行委員。1950年10月28日,焦易堂病逝於台灣。 [1] 
中文名
焦易堂
別    名
焦希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0年(一説1879) [2] 
逝世日期
1950年
出生地
陝西省武功縣

焦易堂人物生平

焦易堂,名希孟,號易堂。武功縣河道鄉河大村人。清末秀才,北京中國公學政法科肄業。宣統元年(1909年)在陝西自治研究所學習,畢業後加入同盟會。宣統二年(1910年)任武功縣勸學所所長,常去鄉村演説,主張人民自治,提倡男女平等,勸導女放足、男剪辮。宣統三年(1911年)與張仲良等革命黨人領導光復武功。嗣後參加陝西新軍,在張鳳翽大統領行營任參軍,參加抗擊清軍的戰鬥。 [2] 
辛亥革命後,焦易堂在陝西都督府供職,任陝西同盟會幹事,當選陝西省參議會議員和國會議員。曾斷然拒絕袁世凱曹錕等人高官厚祿引誘,參加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戰爭、反曹錕賄選、策應北京政變與迎接孫中山北上,參與北伐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從上海派兒子焦步轅回陝西參加靖國軍起義。後焦步轅在岐山戰鬥中犧牲。1916年,焦易堂在上海謁見孫中山後,秘密來往於廣州、上海、天津、北京、西安等地開展革命鬥爭。1919年,他在廣州護國會工作,次年任北方軍事特派員,隨後又任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在河南省斥資印發《三民主義》20多萬冊,宣傳孫中山革命主張。1918年至1923年,孫中山先後發給焦易堂的閲件、批覆、委任令現存者23件,信札5封為孫中山親筆。1918年,孫中山還為焦易堂的父母撰寫行事狀。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焦易堂參加了守靈與護送靈柩等殯葬活動。1926年任北伐第二軍宣慰使,促使馮玉祥嶽維峻等出師響應,使北伐取得重大勝利。1928年出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委員兼法制委員會委員長。1930年兼任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委員,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1935年出任最高法院院長,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任內清理積案,整理編寫判案,健全終審制度;堅持正義,主張早日結束訓政,實行憲政,還政於民。為此引起蔣介石猜忌,1941年被迫辭職。 [2] 
1945年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挑起內戰。焦易堂批評道:“蔣介石違背中山先生遺訓,所作所為,全出一己之私”。1946年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焦易堂熱心地方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1915年,在家鄉河大村創辦私立女子小學堂。1929年興辦災童教養所。1931年建立私立民生小學、中學。1933年,參與創辦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他曾被聘任為中央國醫館館長數十年,提出用現代科學研究中醫藥,力主中西醫藥結合,擬定中醫藥發展方案。他主持國醫館逐步建立起各類研究機構,創辦中醫藥雜誌,編輯出版部分中醫藥教材;在全國各省市和海外華人居住區建立國醫館支館。一些省市還辦起中西醫學校。抗戰期間先後在南京等地設立中醫救護醫院、中國製藥廠,開辦中醫醫務人員訓練班,為抗戰服務。1949年赴台灣,1950年10月20日病逝於台北。 [2] 

焦易堂人物評價

孫中山給予高度讚揚:“易堂兄,秦中傑士也,為國奔走有年,於民國創建頗有功焉。其為人也,端直温厚,不類近世子。”還指出:“經畫西北,具見周詳,毅力熱忱,殊堪嘉尚。”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