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焦念志

鎖定
焦念志,1962年12月出生於山東濰坊,生物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民盟中央常委、民盟福建省委副主委。
1983年焦念志從山東海洋學院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1985年考取青島海洋大學研究生,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91年博士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1993年前往日本東京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4年至2000年擔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1996年至1997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作訪問學者;1997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計劃”;199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1年進入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工作,擔任教授;2005年擔任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副主任;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民盟福建省副主任委員;2013年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2017年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 [1] 
焦念志主要從事微型生物海洋學研究,在碳循環與海洋微型生物過程與機制方面取得了原創性系統成果 [2] 
中文名
焦念志
外文名
Nianzhi Jiao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濰坊
出生日期
1962年12月
畢業院校
青島海洋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4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焦念志人物經歷

焦念志
焦念志(3張)
1979年,焦念志進入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學習 [3] 
1983年,焦念志從山東海洋學院本科畢業,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 [4] 
1985年,焦念志考取青島海洋大學研究生,先後獲得碩士學位(1988年)、博士學位(1991年) [5] 
1991年,焦念志博士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3年,焦念志前往日本東京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4年,焦念志擔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至2000年)。
1996年,焦念志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至1997年)。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1997年,焦念志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計劃”。
1998年,焦念志被聘為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的日本科技廳聘研究員(至2000年)。同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2001年,焦念志進入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工作,擔任教授。
2005年,焦念志擔任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副主任 [6] 
2011年12月,焦念志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7] 
2012年7月,焦念志當選民盟福建省副主任委員。
2013年2月,焦念志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8] 
2014年,焦念志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7年6月23日,中國民主同盟福建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焦念志當選為副主任委員。同年12月10日,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 [9-10] 
2018年1月,焦念志當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 [11] 
2022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參事 [19] 

焦念志主要成就

焦念志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焦念志開拓了海洋新生產力、原綠球藻、AAPB、PR等新領域的研究;發現原綠球藻在西太平洋寬陸架海大量存在,並確定了在中國海區的分佈邊界和生態地位;創建了TIREM方法,揭開了長期存在的誤區,查明瞭AAPB在全球海洋尺度上的分佈規律;揭示了不產氧光合作用對於維持海洋碳匯至關重要;提出了海洋儲碳新機制“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論。國際海洋研究委員會設立MCP科學工作組,MCP被Science評論為“巨大碳庫的幕後推手” [2] 
  • 學術論著
Jiao N, Herndl G J , Hansell D A , et al.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recalcitrant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long-term carbon storage in the global ocean[J]. Nature Review Microbiology, 2010, 8(8):593-599.
Jiao N,et al. Significant roles of bacteriochlorophylla supplemental to chlorophylla in the ocean[J]. Isme Journal, 2010, 4(4):595.
Jiao N, Zhang R, Zheng Q. Coexistence of Two Different Photosynthetic Operons in Citromicrobium bathyomarinum JL354 As Revealed by Whole-Genome Sequencing[J].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2010, 192(4):1169-1170.
Jiao N, Zhang Y, Chen Y. Time series observation based InfraRed 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TIREM) approach for accurate enumeration of bacteriochlorophyll-containing microbes in marine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06, 65(3):442-452.
Jiao N, Zhao Y, Luo T, et al.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orcing on the dynamics of virioplankt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J]. Journal of the 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 of the UK, 2006, 86(03):543.
Jiao N, Feng F, Wei B. Proteorhodopsin—A new path for biological utilization of light energy in the sea[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1(8):889-896.
Jiao N, Yang Y, Hong N, et al. Dynamics of autotrophic picoplankton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n the East China Sea[J].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5, 25(10):0-1279.
Jiao N, Sieracki M E, Zhang Y, et al. Aerobic anoxyg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a and their roles in marine ecosystems[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48(11):1064-1068.
Jiao N, Yang Y. Ecological studies onProchlorococcusin China seas[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 47(15):1243-1250.
Jiao N, Yang Y.Mann, et al. Winter presence of Prochlorococcus in the East China Sea[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8, 43(10):877-878.
Jiao N, Ni I H. Spatial variations of size-fractionated Chlorophyll, Cyanobacteria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cific[J]. Hydrobiologia, 1997, 352(1-3):219-230.
Jiao N, Wang R. Size structures of microplankton biomass and production in Jiaozhou Bay, China[J].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1994, 16(12):1609-1625.
  • 學術交流
國際海洋研究委員會SCOR設立了以焦念志為主席的MCP科學工作組;國際海洋探索理事會(ICES)和以中、美、加、日、韓等國組成的北太平洋科學組織(PICES)聯合設立了以MCP為基礎的海洋碳匯科學工作組;焦念志在美國《戈登科學前沿論壇》(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s,GRC)發起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與碳匯”永久論壇;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遴選為第六次特設報告的領銜作者 [11]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2006年
海洋初級生產力結構及微型生物生態學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2] 
2010年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15年
微型生物在海洋碳儲庫及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3] 

焦念志人才培養

  • 科研理念
焦念志認為:科研工作者要進行科技創新,首先是制度創新,不能跟着別人跑,不能拿別人的昨天裝扮我們的明天 [14]  。他認為,中國的崛起,需要有幾個人站出來在自己的方向上領頭。“我必須在鞏固自己的學術地位基礎上,領導一批人,這樣趨勢才能形成,才能切實推動‘海洋碳匯’在我國的繼續發展。” [15] 
焦念志認為,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即是把所研究的科學知識傳播到社會上去,而並非單純的科普。的確,科普絕不侷限在中小學生,科普教育對子女、對年輕人來講固然重要,但從科研到應用,還是需要通過政府來落實下去,從而更好地利用科研的元素來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15] 
  • 指導學生
焦念志關心青年科研工作者和學生的培養教育工作,即使自己有繁重的科研任務,也總是會抽出時間與青年科研工作者探討問題、落實實驗。此外,焦念志利用各類學術交流與科普活動的契機,以自身經歷教導青年人如何成才,鼓勵青年學生在科學研究中保持“開闊思路,嚴謹求證、不斷進取、努力成才”的科研原則。他在國務院學位辦和中國科協組織舉辦的全國博士學術大會上所作的“微觀-宏觀,質疑-挑戰——科技人才成長之我見”的大會報告,不僅鼓舞了大陸學子,也被澳門基金會和澳門科技大學納入“科技大師系列講座” [15] 

焦念志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94年
中國青年科技獎
1995年
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1995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8年
日本科技廳STA 獎
1998年
第8屆國際微生物生態學大會(加拿大)青年學者獎
2002年
國家海洋局“創新成果獎”
2004年
國家環保總局“環境科學技術獎”
2005年
福建省“科技進步獎”
2005年
國家海洋局“創新成果獎”
2007年
廈門市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
2009年
盧嘉錫優秀導師獎
2009年
福建省傑出科技人才獎
2010年
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
2013年
2017年
全國創新爭先獎 [16] 
2021年
被中央統戰部和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列入“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先進個人”擬表彰公示名單。 [17] 
2022年

焦念志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94年—1997年
LOICZ中國委員會副秘書長
1995年—2000年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科學委員會學術委員
1996年—2000年
紐約科學院成員
1997年
美國海洋與湖沼學會會員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member)
1997年
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member)會員
1998年
國際微生物生態學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crobial Ecology)會員
2001年
廈門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1年—2004年
國際JGOFS委員會NPTT中國代表(1996-2000)、NPSG中國代表
2003年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SCI) 主編助理
2005年—2008年
國際海洋科學研究委員會 SCOR WG 126(海洋病毒與生態系統)成員
2005年
中國微生物學會海洋微生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6年—2008年
美國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項目(VERTIGO)PI
2006年
《Marine Biology Research》編委
2006年
《Research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特邀編委
2006年
海洋衞星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6年
德國馬普海洋微生物研究所(Max plank Institute for Microbial Biology)博士導師組成員
2007年
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 Biotechnology Institute)兼職教授
2008年
國際海洋科學研究委員會 SCOR WG 134(海洋微型生物碳泵)主席
2008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海洋科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2009年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d hoc Reviewer
2010年
中國能源學會副會長
2010年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編委
2013年8月
山東大學兼職特聘教授

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

《海洋學報》、《海洋與湖沼》、《海洋科學》、《海洋科學進展》、《海洋科學研究》編委
2022年12月
華東師範大學藍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第一屆科學委員會主任 [20] 
2022年12月
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 [21] 
2023年1月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22] 

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七屆諮詢評議工作委員會委員 [23] 

焦念志個人生活

焦念志長期的超負荷工作,使他的身體不止一次地受到嚴重打擊:2004年,長期的用眼過度導致視網膜病變,即使手術治療過後直到現在仍有後遺症,每當勞累都會導致眼底滲血,產生血斑阻礙視力;由於日常工作需要長時間保持坐姿,使他患了腰椎間盤突出,三次入院,卧病在牀的他仍不肯放下工作 [15] 

焦念志人物評價

焦念志在國際學術界獲得廣泛認可和讚譽,他倡導的海洋碳匯研究,對應對氣候變化、保護海洋環境、發展低碳經濟起到了引領和推動作用 [11]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評)
焦念志致力於海洋生態與環境研究,他運用創新性思維方法和學科交叉手段,突破以往研究瓶頸,通過不斷地探索和系統地研究,實現了一系列突破。他是海洋環境研究專家,特別是在海洋微型生物生態研究方面更是世界的權威之一,他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論,為增加海洋碳匯(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儲藏)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15] (中國海峽人才市場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