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焦心河

鎖定
焦心河(1917~1948)河南泌陽人,原名思賀,字德慶。肆業於開封美術師範。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赴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學習,開始木刻創作。與胡一川、陳鐵耕等組織魯藝木刻研究班。並舉辦延安首次木刻展覽。後在魯藝研究室工作,曾參加部隊文工團赴內蒙從事藝術宣傳。1946年,中原野戰軍突圍,焦心河做隨軍記者,其所在的第一縱隊擔任後衞。突圍部隊穿過平漢線向鄂西北進發,焦心河一直隨軍活動,後掉隊。1948年不幸在湖北隨縣犧牲。 [1]  [3] 
中文名
焦心河
別    名
焦思賀
籍    貫
河南泌陽縣
出生日期
1917年
逝世日期
1948年

目錄

焦心河人物生平

焦心河,男,1917年出生,河南泌陽縣人。原名思賀,字德慶,又名星河、新賀、星鶴。
1933年,考入開封東嶽藝術專科學校。1935年開始參加革命活動。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秋,從東嶽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回泌陽縣牛蹄鄉小學任教。
焦心河(左)和古元在魯藝美術工場刻版畫 焦心河(左)和古元在魯藝美術工場刻版畫
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即赴延安。1938年入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學習。曾參加木刻研究班的工作,在延安鼓樓出美術壁報。是年10月,與木刻研究班的陳鐵耕、馬達、羅工柳、華山、彥涵等一起舉辦木刻展覽會,連展三天。在魯藝期間,焦心河的作品開始在《前線畫報》《中國青年》《文藝戰線》以及《新華日報》等報刊上發表,有木刻《邊區婦女為前線將士制寒衣》《送郎上前線》《太行山上游擊隊》《陝北的豐收》《商訂農户計劃》《艱苦奮鬥的東北義勇軍》《西北是天然牧場》等。1940年7月,調人魯藝美術工場工作。在翌年舉辦的“魯藝美術工場首次展覽會”上,《挖洋芋》《洗衣的女人》《最後的醫治》等木刻作品參展。
1940年12月,西北工作委員會、陝北公學文藝工作隊和魯迅藝術文學院,聯合組成蒙古文化考察團,由焦心河與王鐸負責,赴綏德和綏德以北考察蒙古人民的社會文化生活。考察團於1941年春末返回延安。這次考察活動,在焦心河藝術道路上是最有意義的一次實踐。他收集了大量的創作素材,經過整理加工創作出一批優秀木刻作品,如《蒙古生活組畫》《蒙古的夜》《風雪》《守衞》《蒙古人與喇嘛》《蒙古女人和羊》等。為紀念“五四”青年節,延安各界發起有獎徵文(稿)活動,於6月9日揭曉結果。焦心河的木刻《蒙古人與喇嘛》與古元的《冬學》獲美術類甲等獎。同年8月,陝甘寧邊區美協舉辦1941年美術展覽會,古元和焦心河的作品陳列在一個窯洞裏, 艾青在《解放日報》撰寫美術評論《第一日——略評邊區美協一九四一年展覽會》,對焦心河的作品專門做了點評,給予盛讚。1942年2月延安魯藝組織河防將士訪問團,由馬達領隊,焦心河與莊言、張潮、邢立斌等一行九人,前往到綏德、米脂、佳縣一帶 ,慰問守衞黃河前線的部隊。返回魯藝後,馬達、莊言、焦心河在延安舉辦三人展。同年10月14日,來自延安的木刻作品參加中國木刻研究會在重慶舉辦的雙十全國木刻展覽,徐悲鴻在10月18日重慶《新民報》上撰文《全國木刻展》,肯定“焦心河之《蒙古青年》章法甚好”。後來,焦心河、古元等木刻藝術家將自拓木刻作品,標寫中英文字,由美軍駐延安觀察小組帶去美國展覽。
1943年,焦心河深入延安三五九旅的大生產基地體驗生活,並開始嘗試文學創作。所寫的小説《賠禮》以及他和作家馮牧合寫的報告文學《山林生活》等作品刊於當時的《解放日報》上。1944年冬,奉調到王樹聲率領的河南軍區部隊,由延安出發向中原進軍, 1945年春到達豫西。日本投降後,河南軍區部隊同新四軍第五師的三五九旅組成中原野戰軍,焦心河為隨軍記者。1946年6月26日,中原野戰軍突圍,焦心河在第一縱隊擔任後衞。突圍部隊穿過平漢線向鄂西北進發,焦心河一直隨軍活動。
1948年,焦心河不幸在湖北隨縣犧牲,年僅三十一歲。 [1-2] 
參考資料
  • 1.    政協駐馬店市委員會學習與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駐馬店文史資料 第五輯,政協駐馬店市委員會,2006.12,第570-575頁
  • 2.    胡鐵成,以生命和藝術奉獻祖國——紀念著名木刻藝術家焦心河,美術,1994(02).
  • 3.    北京魯迅博物館、天津美術學院主編,怒吼 北京魯迅博物館藏抗戰版畫展圖錄,湖南美術出版社 , 2013.03,第7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