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焦宏

鎖定
焦宏,生於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河南葉縣人,擢為户部侍郎
中文名
焦宏
出生日期
1397年
職    業
監察御史
性    別

焦宏焦宏簡介

據相關資料記載,焦宏生於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永樂十九年中進士,授官監察御史,後歷任江西按察副使,江西布政使,明正統六年,擢為户部侍郎。焦宏為官23年,不僅多次平反冤獄,施惠於民,而且為東南沿海抵抗倭寇作出了貢獻。

焦宏關於焦宏的故里

在有關抗倭明侍郎焦宏的史料中,大都是這樣介紹他的:焦宏,字克明,河南葉縣人……至於焦宏究竟是葉縣什麼地方的人,均未顯示。鑑於年代久遠,又沒有具體文字記載,葉縣地方誌辦公室和葉縣文化局等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一時也查不到焦宏 的具體出生地。7月25日,雨絲時斷時續,記者在葉縣文化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的陪同下尋訪焦宏故里。
葉縣地方誌辦公室的辛振強介紹説,按實際人口的多少,焦姓目前在葉縣境內所有姓氏中排在第62位,現有2300多人,焦姓人主要分佈於葉縣的昆陽鎮、城關鄉和仙台鎮等地。從《葉縣志》中可以查到:焦宏、焦寬兄弟及其子孫,講究孝道,歷代為俊傑人物。焦侍郎墳就在葉縣城關鄉焦莊村西邊,那裏曾立有8處牌坊,其中為焦宏立的牌坊就有3座,可謂葉縣歷代為官者中牌坊數之最。這3座牌坊分別是恩榮坊、繡衣坊和司徒坊,分別褒揚焦宏一生中不同時期的功德。其他幾處牌坊是焦寬等人的。辛振強説,這些牌坊10多年前在焦莊村西邊還能看到,現在無一留存。
從牌坊所立的位置推斷,焦宏的祖籍可能就在焦莊。
焦莊位於葉縣縣城的東北郊,走進該村焦貴祥家中,全家人熱情地接待了記者一行。72歲的焦貴祥性格開朗,也很健談,當地居民都説他見多識廣。當提起抗倭明侍郎焦宏的名字時,他的第一反應略顯遲疑,稍作停頓後,他説,很多年沒人提起過焦宏了,他還是小時候聽老人講過焦宏的故事,由於自己年齡尚小,現在很多有關焦宏的事已記不清了。他能記起的是,焦宏是弟兄兩個,焦宏兒孫滿堂,且多數做官。這與《葉縣志》所載還是吻合的。據村民傳説,焦宏小時候其父曾做過縣丞這樣的小官吏,一次宴會上,有個在朝中做大官的人,認為焦宏的父親出身低微而看不起他。其父回家後就對兩個兒子説,你們弟兄兩個一定要發奮讀書,將來為我爭口氣。後來焦宏兄弟二人都中了進士,焦宏的兒子長大後也中了進士。
焦貴祥介紹説,很早的時候,焦莊村人全是焦姓,現在焦姓人在焦莊村所有姓氏中只佔約1/10,也就是隻有十幾户人家。由於種種原因,一些焦姓人遷往別村居住了,其中焦宏家族就遷至位於葉縣縣城西南郊的城關鄉三里灣村。究竟焦宏家族是何時遷移至三里灣村的,無從考證,但三里灣村確有户焦姓人家。據葉縣文化局副局長董建立和葉縣地方誌辦公室的辛振強介紹,這户焦姓人家就是焦宏的後裔,而且曾任北京市市長等職的焦若愚小時候就生活在三里灣村。
問起有關焦宏更詳細的情況,焦貴祥不得而知。他説,以前他見過焦侍郎墳,墳地上還建有牌樓、立有石碑、石馬和石龜等,其中石馬、石龜等幾年前還見到過。
在三里灣村,記者向78歲的張俊江和86歲的張瑞昌兩位老人打聽焦若愚的有關情況,兩位老人瞭解最多的是焦若愚的父親。他們説,焦若愚的父親在三里灣村生活很艱難,由於家境貧寒,他經常討飯,給富人家做長工,還當過莊稼把式。後來焦家出了個焦若愚,其家聲望大增。焦若愚親人的墳地至今在三里灣村北邊的田地裏還能看到。原來居住在三里灣村的焦姓人家,年輕人大都去了北京,年老者已於10多年前去世,所以現在三里灣村已沒有姓焦的人了。焦姓人家在三里灣村僅留有的幾間草房,也在十幾年前村裏統一規劃過程中被拆掉了。記者看到,原來草房所在的位置現在已由別的住户建起了新房。記者又向張俊江和張瑞昌瞭解焦宏的有關情況,兩位老人都搖頭説,沒聽説過此人。

焦宏焦宏與桃渚古城

遠在浙江省臨海市的桃渚古城,焦宏的聲名遠比在家鄉大得多。在桃渚古城的很多資料中,開篇前的幾句話大都會提及焦宏的名字。可以説,就是因為有了焦宏,才有了目前在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抗倭古城——桃渚城。據明嘉靖四十年桃渚城《新建敵台碑紀》載:“桃城之立,始自侍郎焦公……”文中的“焦公”指的就是焦宏。這説明,焦宏任户部侍郎巡防浙江臨海時,為防備倭寇入侵,曾在此建立桃渚城。後來戚繼光抗倭,又在此建立了敵台。由此可見,焦宏在防備倭寇、抵禦外敵入侵方面可謂聲名顯赫、功績卓著。
桃渚古城位於浙江臨海市桃渚鎮境內,距海10餘公里,在台州灣和山門灣之間,是古代從海上進入台州府的要衝,軍事地位十分重要。這座古城有着抗擊侵略的光榮歷史,因戚繼光在此大敗倭寇而聞名,迄今仍保存完整,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桃渚古城也是如今桃渚省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江南幾萬個鄉鎮中,桃渚城可謂與眾不同。整個桃渚小鎮便是一個戰鬥堡壘,它的一溝一渠、一阡一陌、城牆街道,全是按照禦敵抗倭的需要而設計的。
據史料記載,桃渚是明朝在浙江東南沿海為抗倭設立的41座衞所之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這裏設置千户所,成為台州府重要的海防前哨兼駐軍基地。現存的桃渚古城,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年),由户部右侍郎焦宏督造。當時沿海一帶倭寇十分猖獗,朝廷屢次派兵,都不能徹底消滅。當時焦宏任户部侍郎,奉命巡防江浙。焦宏到浙江、福建經過仔細查看,總結了過去戰鬥不力的經驗,認為城大兵少,不利防衞。於是內遷水寨,外增邊防,拓寬城壕,改土城為石城,城上設置敵台,台上有樓,並於城門外增設木柵等,這些有效措施,為後來的抗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史料記載:“桃渚古城原高二丈一尺,周圍二里七十步,城上有台,台上有樓,極為堅固。”現在桃渚古城的平均高度為4.5米,周長1400米,城基寬10米,有東、南、西三座城門,城門外築有甕城。東西城門上各長有一棵高30餘米、直徑1.5米、呈傘蓋形的娑朴樹,歷500多年風雨,至今依然生機勃勃。
桃渚古城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抗倭古城。環桃渚古城還建有12座敵台(即敵情瞭望台),制高點在東敵台。登上城頭,向東眺望,那傲然屹立於上塘山巔的石堡,便是上塘烽火台。這座烽火台基9米見方、台口6米見方,用石塊砌築而成。與桃渚城相關的烽火台有7座,都是明代為抗倭而設置的。古城北面的後所山上,有由明楚將軍胡海題寫“眺遠”兩個大字的摩崖石刻。位於“眺遠”崖西側還有一座護碑亭。亭子在危崖屹立,突兀奇巧。亭子中間端然立着一座石碑,上面鐫刻着《新建敵台碑記》,系明代書法家鮑大謀手跡,主要歌頌戚繼光將軍蕩平倭寇的功績。
作為明代軍事要地,桃渚城有條長370米、寬5.8米的古街,古色古香,市井民居,簡樸大方,豪門大宅,典雅堂皇。桃渚古街至今仍保留着明代古街古巷的原有格局。
桃渚城裏還設有“桃渚抗倭陳列館”,陳列館分成5室,其中東一室為文物史料,展出戚繼光表功碑、軍刀、鴛鴦陣、城磚等,西一室為“戚繼光台州抗倭”組畫,系統地反映了當年戚繼光在台州抗倭的全過程,共20幅。而戚繼光大敗倭寇與焦宏之前的督造桃渚城不無關係。

焦宏焦宏的一生

15世紀,日本海盜集團(倭寇)在海上走私、搶劫活動十分猖獗。為防備其侵擾沿海居民,明朝政府曾大力加強海防,並不斷派大員巡視。焦宏為户部右侍郎時,明英宗朱祁鎮曾命其巡閲浙、閩等地。焦宏在那裏督率沿海軍民,修固城堞,設布戰艦,加強防守,並幾次向英宗皇帝奏明情況,提出自己的建議。
正統四年(1439年)8月,明朝政府在閩、浙等沿海一帶設置備倭指揮衞所,配有相應的官員。正統七年6月,户部侍郎焦宏備倭浙江,在浙江沿海佈防,曾向英宗啓奏:“浙江沿海衞所,地方廣闊,海道崎嶇,先因備倭都指揮不分守地方,遇警互相推託,以致誤事。臣今會官議得自乍浦至昌國後千户所19處,今屬都指揮僉事蕭華欽之。其昌國衞當南北之中。令總督備倭都指揮使居中駐紮,往來提督,庶責有歸,邊境無慮。”由此可見,焦宏對當時備倭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的配備,都有精闢的見解。
正統七年8月,焦宏由浙江到福建巡視,力倡軍民共治,軍隊與地方政府組成聯防,共圖抗倭大計。例如,焦宏曾向英宗奏道:“福建備倭都指揮僉事賈忠、劉海,宜令分管地方,自福寧至莆僖八衞所屬忠,自崇武至玄鍾十衞所屬海,其總部都督備倭署都指揮僉事王勝,則令居中往來提督。”對沿海衞所守備人員,焦宏主張實行輪換制,即隔一段時間,前防守軍撤下來,後防守軍充實上去,這樣交替戍防,不致久勞苦邊。他向英宗奏道:“福建都司衞所官軍與沿海地方協同備倭,同歲守代。邁年代者多不時至,守者遂至逾期。宜如蘇松例,歲2月朔各赴所守地方,至8月朔代者至,即回原伍。如此則軍不久勞邊,守有備。”其治軍韜略於此可見一斑。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後,戚繼光等在浙、閩一帶抗擊倭寇,取得一次次重大勝利。這與焦宏先期在此加強海防、備倭禦寇的一系列措施是分不開的。今浙江省臨海縣保存完整的抗倭遺址——桃渚城就是最好的明證。
明正統十四年5月,焦宏奉旨督響於麓川(今雲南省瑞麗縣畹町鎮一帶),事畢歸京,順道省葉還家,染疾而卒。明朝社稷重臣、時任兵部尚書加少保的于謙聞聽噩耗,不勝悲悽,揮淚作《挽焦侍郎宏》詩一首以悼之。其詩云:“廿年湖海舊相知,功業才華眾所推。公暇省中同宴笑,朝回馬上共追隨。可憐乘傳還家後,無復停車待漏時。薄奠一杯情莫盡,臨風惟有淚雙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