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邊寺

鎖定
無邊寺,又名白塔寺、南寺、普慈寺,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南寺街10號,佔地面積4485.7平方米,創建於晉泰始八年(272年) [4]  [6] 
無邊寺坐北朝南,三進院落佈局,中軸線從南到北有倒座戲台、獻殿、白塔、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兩側建有碑廊、藏經樓、地藏殿、觀音殿等。無邊寺是太谷古城的地標建築,整體建築羣的規劃和裝飾多樣化,對於研究古代建築技術和山西地方建築做法有重要價值 [5] 
2006年5月25日,無邊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無邊寺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南寺街10號
所處時代
宋至清
佔地面積
4485.7 m² [6]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361-3-06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管理機構
晉中市太谷區文物所 [3] 

無邊寺歷史沿革

無邊寺創建於晉泰始八年(272年)。
北周建德六年(557年),太谷縣遷至無邊寺所在的白塔村,無邊寺位於縣城南大街西側,俗稱“南寺”。
宋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重修無邊寺,並更名為“普慈寺”。
元祐五年(1090年),續修普慈寺。
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普慈寺毀於火災,寺僧妙寬、妙宣出走,碑記、塑像、供器等文物損毀嚴重。
清光緒三十至三十二年(1904年—1906年),耗銀兩萬餘兩重修普慈寺,並再次改名為“無邊寺”。
太谷解放後,無邊寺由太谷縣人民政府和太谷師範學校共同佔用,無邊寺內建築出現不同程度的改建、損毀。
1980年—1988年,先後進行東配殿落架大修,對白塔塔剎、樓梯、內壁、外壁進行了整修、粉刷,對中線建築及殿、亭、樓、台90餘間進行局部維修,對所內保管的文物進行了保養。大約在這一時期,按照西南角房形制,復建東南角房。
1995年,對獻殿進行揭頂局部維修。
1997年無邊寺重塑金妝碑記 1997年無邊寺重塑金妝碑記
1997年,恢復獻殿內附屬文物。按照地藏殿形制,對早年損毀的觀音殿進行復建。仿照平遙雙林寺彩塑樣式,恢復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和天王殿內佛像設置 [5] 
2000年,整修禪房院。
2001年,整修辦公室17間,文物庫房12間。
2007年,對白塔塔剎、樓梯、內壁、外壁進行了整修、粉刷 [5] 

無邊寺建築格局

無邊寺坐北朝南,三進院落佈局,佔地面積4485.7平方米,山門為三座門式,中門為山門式戲台,戲台對面有獻殿,兩側有碑廊、配殿、垂花門。第二進院為白塔院,白塔居中,兩側藏經樓,北為天王殿。第三進院正面為大雄寶殿,兩側有耳房,東西是地藏殿和觀音殿。院落格局包括早期“塔院式”建築格局和晚期“戲台、獻殿和大殿”建築格局 [3]  [5]  。現存白塔是宋代建築,觀音殿於1997年復建,其他是明清建築 [6] 
建築格局 建築格局

無邊寺主要建築

無邊寺戲台

戲台 戲台
戲台與山門連為一體。山門為三座門式,一般由東西二門通行,中門為山門式戲台。戲台後台是硬山頂五間,前台是歇山捲棚頂抱廈一間,台下為中門過道。戲台整體平面呈“凸”字形,前台凸出。前台面闊5.2米,進深4米。後台通闊9.6米。明間寬3.2米,次間寬1.44米,進深4.6米,中間有隔扇。台下過道門洞高約2米,寬2米,進深8.6米。前台角柱粗大,前檐額枋上彩繪戲劇故事。通間雀替透雕龍紋,斗拱耍頭雕作大象頭和龍頭變體 [8] 

無邊寺獻殿

獻殿
獻殿(2張)
獻殿是四明亭,亭前放置綠色釉陶獅子一對,高2.3米。左右各建木牌坊一座。獻殿北築有六角形魚池,魚池以北數米是白塔 [9] 

無邊寺白塔

無邊寺白塔為樓閣式佛塔,塔體由青磚砌築而成。塔下基座及塔身平面均為正八邊形,塔高七層,43.7米。自一層至七層各層高度逐漸縮小,外觀呈八稜錐體。各層皆出塔檐,極頂設剎。塔第一層南面闢磚券拱門,由此可入塔內。塔內底層為方室,東、西、北三面設佛龕。東側設有磴道可至二層。塔內壁面原有壁畫,被灰泥所堵,內容不詳。塔外,自第二層起,各層均設平座。平座和塔檐之下,皆用磚雕斗拱承託。斗拱雕刻具有宋代建築風格。各層券門洞與檐外相通,並雕有假門窗。二層以上中空,有樓板及木梯供人登臨。三、四層有佛龕,共雕刻120尊佛像 [11]  。第七層塔檐之上,砌有高大的束腰式剎座,其上施仰蓮一層,承託窣堵波式剎身。塔外壁塗有白堊一層 [4]  [7] 
白塔 白塔

無邊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6張)
大雄寶殿建於0.5米高的磚砌台基上,面寬五間,進深五椽,單檐硬山頂,六檁前廊式構架,柱頭斗拱五踩重昂,平身科五踩重翹。前檐隔扇門窗為新置 [6] 

無邊寺歷史文化

無邊寺傳説軼事

無邊寺白塔初建之時,並非白色。不知過了多少年,經過風吹雨淋日曬,塔身的顏色變得越來越難看。這期間,一位婦人便主動捐出銀兩,找來工匠,發動鄉親們出資對整座塔進行維修。婦人的名字無人知曉,人們只知道這名婦人是太谷城內富人王正光的婆姨。白塔修好後,婦人捐出大批糯米,請匠人們和着膠水,刷在塔上。白塔歷經風雨,白色依然不減,據説與塔身外面用糯米糊狀物塗刷有關 [11] 

無邊寺科學研究

範錢江發表《太谷縣南寺街無邊寺梁枋彩繪藝術探究》,收錄在《中國文藝家》2020年第3期 [10] 

無邊寺文物價值

無邊寺歷史價值

無邊寺現存建築羣兼具兩種規劃模式,既展現寺院建築的變化,也體現了佛教建築本土化、佛教信仰世俗化的歷史趨勢,對魏晉時期山西地區佛教傳播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太谷縣原名陽邑縣,治所原在今陽邑鄉,後於北周建德六年(557年)遷至無邊寺所在的白塔村,遂有“先有白塔村,後有太谷城”的民諺。遷址恰逢北周滅北齊之後,太谷政治和經濟中心由東部山區向西部平原遷移,無邊寺見證了北齊北周更替之際的政治變遷、太谷縣域歷史演進的重要事件和階段。
山西是中國演劇建築重要發源地,“倒座戲台、獻殿和正殿”是山西明清廟宇建築的主要設置方式,戲台形制反映了從雜劇到戲曲的演變過程,以及“演戲酬神”的傳統習俗,也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山西民間文化和經濟的繁盛 [5] 

無邊寺藝術價值

白塔主要為北宋重修形成,外觀為典型的宋代閣樓式塔,體現了不同時代建築設計和規劃的藝術手法,是佛教建築藝術的獨特例證。
白塔是太谷古城的標誌性建築,白塔的高度、體量和色彩與周邊的大片傳統住宅形成鮮明對比,構成古城的主要景觀,具有重要的景觀藝術價值。
倒座戲台、獻殿、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及其附屬建築,均採用典型的清代山西民間建築裝飾技藝,包括油漆、彩畫、泥塑、鏡面等多種做法,裝飾部位則重點集中於檐口、椽頭、柱頭等處,在建築裝飾邏輯和技術上均不同於清代官式建築手法,具有濃厚的山西地方特徵和民間審美情趣 [5] 

無邊寺科學價值

“塔院式”建築是中國早期佛教寺院的主要佈局方式,保持着較為明顯的印度佛教建築因素。中國現存“塔院式”建築多以遺址或石窟寺的形式存在,無邊寺成為研究這一佈局方式的重要實物例證。
白塔雖經宋代重修,但未採用宋代已非常發達的雙層套筒技術,而保留了時代較早的內部中空形制。在山西境內,類似實例尚有興建於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長治潞城原起寺青龍寶塔和金天會年間(1123年—1137年)的晉中平遙慈相寺麓台塔等,上述建築年代和地域相對集中,當屬宋代佛塔的山西地方做法 [5] 

無邊寺社會價值

無邊寺自創建以來在太谷古城歷史文化變遷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成為地域認同、鄉土教育、旅遊開發和對外宣傳的重要文化資源。無邊寺是太谷古城內的主要文化旅遊目的地和地標性歷史建築之一,也是多部影視劇的外景拍攝地點,已產生良好的社會反響,是當地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基地 [5] 

無邊寺保護措施

1956年,無邊寺被太谷縣人民政府公佈為太谷縣文物保護單位 [5] 
無邊寺白塔保護標誌 無邊寺白塔保護標誌
1965年5月24日,無邊寺白塔被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山西省第一批(調整)文物保護單位 [5] 
1979年,太谷縣文物管理所成立,以無邊寺為辦公場所 [5] 
1988年,無邊寺成為晉中地區第一批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5]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無邊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9年8月10日,山西省文物局公佈無邊寺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3] 
無邊寺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範圍
東、西至圍牆外10米,北至正殿後牆外10米,南至南寺街南沿。
建設控制地帶
東至南街東沿,南至工農兵路南沿,西至西道街西沿,北至上觀巷、甜水巷北沿 [3] 
2022年5月13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無邊寺等二十六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 [2] 

無邊寺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無邊寺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南寺街10號。
  • 交通信息
晉中市內乘坐T05(或T16、T22)到購物中心站,步行290米。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