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聲囊泛樹蛙

鎖定
無聲囊泛樹蛙(學名:Polypedates mutus)為樹蛙科泛樹蛙屬的兩棲動物。在中國大陸,分佈於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等地,常棲息於稻田、田坎邊以及水塘雜草間生活。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340至11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緬甸北部。
無聲囊泛樹蛙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3] 
中文學名
無聲囊泛樹蛙
拉丁學名
Polypedates mutus
動物界
無尾目
樹蛙科
樹蛙屬

無聲囊泛樹蛙物種簡介

無聲囊泛樹蛙
中文學名: 無聲囊泛樹蛙
拉丁文名: Polypedates mutus
中文目名:無尾目
中文科名:樹蛙科
中文屬名:泛樹蛙屬
同物異名: Rhacophorus mutus Smith,
拉丁文目名: ANURA
拉丁文科名: Rhacophoridae
拉丁文屬名: Polypedates
拉丁文種名: mut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Smith, 1940 [1] 

無聲囊泛樹蛙形態特徵

無聲囊泛樹蛙 無聲囊泛樹蛙
無聲囊泛樹蛙,與斑腿泛樹蛙不同之處在於聲囊的有無,無聲囊泛樹蛙即因無聲囊而得名。體色淡而顯亮,身體背部為淺棕色,有深色縱紋或“X”形深色斑。股後方和泄殖孔周圍有黃、紫、棕等色形成的網狀斑紋。眼內虹彩附近有一金黃色圈,頗為好看。常在水塘邊的灌叢和草叢中活動。喜居芭蕉葉上,在稻田裏也有。繁殖季節雄蛙徹夜鳴叫,叫聲急促。在雲南省內分佈於滇中、滇西和滇南地區。
無聲囊泛樹蛙 無聲囊泛樹蛙
雄蛙體長52~63 mm,雌蛙體長53~77 mm。體窄長而扁平,頭長大於頭寬; 吻端較尖,突出於下唇; 鼓膜大,距眼后角近; 犁骨齒列平置,左右相距較遠。皮膚較光滑,頭頂部皮膚與頭骨相連; 背面滿布痣粒; 胸腹部、體側及股下方密佈扁平圓疣。前肢細長,前臂及手長約為體長之半,指、趾端有吸盤和邊緣溝,背面可見 “Y” 形跡,指間一般無蹼; 後肢細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吻端或鼻孔,左右跟部重疊;趾間具蹼,缺刻深,第四趾外側蹼達遠端第二、三關節下瘤之間,外側蹠間蹼弱,內蹠突細窄,外蹠突小。體背面棕色或棕灰色,一般有6條明顯的深色縱條紋,有的個體在條紋之間還有細條紋,有的個體呈 “X” 深色斑; 四肢橫紋清晰,股後方有網狀斑紋; 腹面白色,咽喉部和後肢腹面具棕色小點,少數個體腹面有小斑點。雄蛙體較小; 第一、二指背面基部有白色婚墊; 無聲囊; 有雄性線。第37~39期蝌蚪全長49 mm,頭體長 18 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80%; 體肥實,吻圓,眼大位於頭的兩極側; 尾鰭高而薄,尾末端細尖。背面灰黃色,尾後半段深棕色; 口寬,唇齒式為Ⅰ:4+4/Ⅲ,上唇無乳突,下唇乳突一排參錯排列,在中央微缺; 口角處有副突。 [2] 

無聲囊泛樹蛙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於海拔340~1 100 m丘陵、山區,多棲息於水塘邊、稻田埂邊的草叢或泥窩內以及污水池、糞坑邊的石縫內。繁殖期隨地區和海拔高度的不同而異,多在5~7月; 卵泡多產在稻田、水塘邊的草叢、灌林枝葉上或潮濕的泥窩內、石穴旁。蝌蚪在稻田、水塘內發育生長,當年可完成變態即營陸棲或樹棲生活。 [2] 

無聲囊泛樹蛙種羣狀態

該蛙分佈區寬,其種羣數量多。受脅等級:無危 LC。 [2] 

無聲囊泛樹蛙生態環境

無聲囊泛樹蛙
生境和生態:它棲息在森林及周邊地區。它棲息地仍然有水,如游泳池,池塘,沼澤和稻田。它使泡沫巢時,在泳池滋生。
系統:地面/淡水
數量:由於混亂與其他物種,數量狀況的這一物種目前尚不清楚。
數量趨勢:未知
名單生境:
1森林 1.2森林-亞熱帶/熱帶潮濕低地 1.3森林-亞熱帶/熱帶潮濕山地 2濕地(內陸) 2.1濕地(內陸) -沼澤,沼澤,沼澤,沼澤地,泥炭地 2.2濕地(內陸) -常駐淡水沼澤/池(下八公頃) 2.3濕地(內陸) -季節/間歇淡水沼澤/池(下8公頃) 3人工/水產及海洋 4人工/水產-池塘(以下8公頃) 5人工/水-水地(包括灌溉渠道)

無聲囊泛樹蛙主要威脅

主要威脅:它棲息的低地森林,在這一地區這是最受威脅的棲息地,因此,森林砍伐和退化有可能威脅到這個物種。
名單的威脅:
1住宅及商業發展 2房屋及城市地區 3生物資源的使用 4測井及木材採伐 5動機不明/入帳 6.1污染 6.2農業與林業廢水 6.3類型未知/入帳

無聲囊泛樹蛙分佈地域

該物種在中國分佈圖
無聲囊泛樹蛙 無聲囊泛樹蛙
範圍描述:這個物種是確知在雲南,貴州,海南,廣西和廣東省的中部,南部和西南部的中國,從緬甸北部和越南北部。這是懷疑範圍到泰國北部
生存海拔:50-1,100米。
主要分佈省份:廣西 貴州 雲南
分佈在以下保護區:十萬大山水源林 梵淨山 吊羅山 尖峯嶺 壩王嶺(昌江、白沙) 大圍山 高黎貢山 銅壁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