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線保真

鎖定
中文名稱無線保真定義符合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802.11b標準、使用最廣的一種無線局域網
中文名
無線保真
外文名
WIreless-FIdelity
外語縮寫
WI-FI

目錄

無線保真簡介

Wi-Fi(英語發音:/ˈwaɪfaɪ/)是Wi-Fi聯盟製造商的商標可做為產品的品牌認證,是一個創建於IEEE 802.11標準的無線局域網絡設備。基於兩套系統的密切相關,也常有人把Wi-Fi當做IEEE 802.11標準的同義術語。
並不是每樣符合IEEE 802.11的產品都申請Wi-Fi聯盟的認證,相對的缺少Wi-Fi認證的產品並不一定意味着不兼容Wi-Fi設備。
IEEE 802.11的設備已安裝在市面上的許多產品,如個人計算機,遊戲機,MP3播放器,智能手機,打印機以及其他周邊設備,和新筆記本電腦。
Wi-Fi聯盟成立於1999年,當時的名稱叫做Wireless Ethernet Compatibility Alliance(WECA)。在2002年10月,正式改名為Wi-Fi Alliance。

無線保真由來

Wi-Fi這個術語是指無線保真(Wireless Fidelity),類似歷史悠久的音頻設備分類:長期高保真(1930年開始採用)或Hi-Fi的(1950年開始採用)。即使Wi-Fi聯盟本身也經常在新聞稿和文件中使用“無線保真”這個詞,Wi-Fi還是出現ITAA的一個論文中。然而,根據菲爾貝朗格的語句,Wi-Fi術語應該是沒有任何意義的。IEEE 802.11第一個版本發表於1997年,其中定義了介質訪問接入控制層和物理層。物理層定義了工作在2.4GHz的ISM頻段上的兩種無線調頻方式和一種紅外傳輸的方式,總數據傳輸速率設計為2Mbit/s。兩個設備之間的通信可以自由直接(ad hoc)的方式進行,也可以在基站(Base Station,BS)或者訪問點(Access Point,AP)的協調下進行。
1999年加上了兩個補充版本:802.11a定義了一個在5GHz ISM頻段上的數據傳輸速率可達54Mbit/s的物理層,802.11b定義了一個在2.4GHz的ISM頻段上但數據傳輸速率高達11Mbit/s的物理層。
2.4GHz的ISM頻段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通用,因此802.11b得到了最為廣泛的應用。蘋果公司把自己開發的802.11標準起名叫AirPort。1999年工業界成立了Wi-Fi聯盟,致力解決符合802.11標準的產品的生產和設備兼容性問題。Wi-Fi為制定802.11無線網絡的組織,並非代表無線網絡。

無線保真運作原理

Wi-Fi的設置至少需要一個Access Point(ap)和一個或一個以上的client(hi)。AP每100ms將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經由beacons(信號台)數據包廣播一次,beacons數據包的傳輸速率是1 Mbit/s,並且長度相當的短,所以這個廣播動作對網絡性能的影響不大。因為Wi-Fi規定的最低傳輸速率是1 Mbit/s,所以確保所有的Wi-Fi client端都能收到這個SSID廣播數據包,client可以藉此決定是否要和這一個SSID的AP連接。用户可以設置要連接到哪一個SSID。Wi-Fi系統總是對客户端開放其連接標準,並支持漫遊,這就是Wi-Fi的好處。但亦意味着,一個無線適配器有可能在性能上優於其他的適配器。由於Wi-Fi通過空氣傳送信號,所以和非交換以太網有相同的特點。 近兩年,出現一種WIFI over cable的新方案。此方案屬於EOC(ethernet over cable)中的一種技術。通過將2.4G wifi射頻降頻後在cable中傳輸。此種方案已經在中國小範圍內試商用。

無線保真世代

Wi-Fi可分為五代。由於ISM頻段中的2.4GHz頻段被廣泛使用,例如微波爐、藍牙,它們會干擾WiFi,令速度減慢,5GHz干擾則較小。另外,電磁波頻率愈高波長越短其穿透力愈強,所以2.4GHz比5GHz的穿透力弱,範圍也較小。雙頻路由器可同時運行於2.4GHz和5GHz,設備則只能使用某一個頻段。
第一代802.11,1997年制定,只運行於2.4GHz,最快2Mbit/s
第二代802.11b,只運行於2.4GHz,最快11Mbit/s,正逐漸淘汰
第三代802.11g/a,分別運行於2.4GHz和5GHz,最快54Mbit/s
第四代802.11n,可運行於2.4GHz或5GHz,20和40MHz帶寬下最快72和150Mbit/s
第五代802.11ac,只運行於5G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