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慾的悲歌

鎖定
《無慾的悲歌》是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創作的小説,既是自傳體寫作,也是實驗性文本。 [1] 
本書由兩部小説組成,包括《無慾的悲歌》和《大黃蜂》。《大黃蜂》裏盲眼的小孩尋找在戰爭中失散的弟弟的故事還沒講完,《無慾的悲歌》又影射出戰爭對人性的摧殘與壓榨。 [1] 
中文名
無慾的悲歌
作    者
(奧地利)彼得·漢德克 [2] 
譯    者
顧牧
聶軍
出版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社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頁    數
376 頁
ISBN
9787208113695 [2] 
原作品
Wunschloses ungluck
定    價
49 元 [2] 
字    數
157千字

無慾的悲歌內容簡介

《無慾的悲歌》是以一位51歲家庭婦女自殺的報紙報道開始的。敍述者“我”立刻要義不容辭地撰寫自己母親那“簡單而明瞭的”故事。在對這個女人命運的回憶中,她那受制於社會角色和價值觀念的生存軌跡自然而然地展現在讀者眼前。母親出生在一個天主教小農環境裏,接受的是無慾望、秩序和忍受的道德教育,她最終依然無法逃脱社會角色和語言模式對自我生存的毀滅,於是自殺成為她無可選擇的必然歸宿。 [3] 
作者以其巧妙的敍事結構和獨具特色的敍事風格表現了母親生與死的故事,其中藴含着一種啓人深思的願望,一種值得嚮往的生存,一種無聲質問社會暴力的敍述之聲。 [3] 

無慾的悲歌創作背景

1972年,漢德克的母親瑪麗亞·漢德克因為不堪病痛與生活的雙重摺磨而自殺。他以此為契機,以寫作紀念母親,同時也完成了他在寫作上的一次改變。 [1] 

無慾的悲歌人物介紹

在小説中,漢德克用一種沉浸式的敍述方式表現母親的悲劇人生:她天性熱情,卻被迫終身忍受無慾的道德教育和貧窮的小市民生活;她鍾愛文學,因為只有文學能讓她“談論自己”,讓她獲得片刻解脱。她的生活被異化,文學也無法幫助她逃脱社會角色和價值觀念的桎梏,最終以自毀的方式抵抗。

無慾的悲歌作品鑑賞

  • 作品主題
《無慾的悲歌》兼具多種要素,既是自傳體寫作,也是實驗性文本。一方面,漢德克通過飄忽的文字一步步揭開母親的人生,一方面又對社會的不公大加抨擊,嘲諷現代社會如何將母親從一個健康活潑的農家女子變為躺在病牀上的“落寞的行屍走肉”。 [1] 

無慾的悲歌作品影響

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耶利內克説,漢德克是“活着的經典”,比她更有資格獲獎。 [4] 
德國著名導演文德斯評價漢德克:彼得是我最親密的朋友。當代作家中,唯有他的作品,讓我感到最親近,最理解,最愛讀。 [4] 
戲劇導演孟京輝一直將漢德克引為偶像,二十年前其代表作《我愛XXX》正是深受漢德克《罵觀眾》的影響。 [4] 

無慾的悲歌作品評價

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漢德克從他描述的對象中抽離,採用了一種質詢的方式,這種方式完全不同於典型的描寫失去至親的那種療傷和感動。——傑弗裏·尤金尼德斯(《中性》作者) [4] 
毫無疑問,漢德克具有那種有意的強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語言裏,他是最好的作家。——約翰·厄普代克 [4] 
很明顯,在當代以自我發現為主題的寫作中,漢德克是最好的。——《紐約時報書評》 [4] 
在漢德克的筆下,所有的細節與瞬間彷彿都是隨機觸發生成的,它們瀰漫着,像暮色降臨後的大霧,讓閲讀者這個後來者迷失其中。——《外灘畫報》 [4] 
漢德克對物質世界做顯微鏡切片似的探究,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格里耶和法國的新小説流派。——《北京青年報》 [4] 
人們習慣於把他稱為貝克特之後最重要的後現代作家。但他真正在做的,是用反荒誕和反生活的方式,與劇場中每一個人進行交流。——《南方都市報》 [4] 

無慾的悲歌作者簡介

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1942— ),奧地利著名先鋒劇作家,小説家。他創作的《卡斯帕》,在現代戲劇史上的地位堪與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並論,被譽為創造“説話劇”與反語言規訓的大師。他的小説《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重現》《無慾的悲歌》等滲透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經歷和思想觀念,他用最簡單的筆調狀出具有豐富內藴的作品。漢德克是20世紀德語文學最重要的幾位作家之一,被稱為“活着的經典”,他於1973年獲畢希納文學獎,2009年獲弗朗茨·卡夫卡獎。在文學創作之外,漢德克參與編劇的《柏林蒼穹下》成為電影史經典,他本人根據自己作品改編的電影《左撇子女人》曾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