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家別

(杜甫所作古詩)

鎖定
《無家別》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新題樂府組詩三吏三別”之一。此詩敍寫了一個鄴城敗後還鄉無家可歸、重又被徵的軍人,通過他的遭遇反映出當時農村的凋敝荒蕪以及戰區人民的悲慘遭遇,對統治者的殘暴、腐朽,進行了有力的鞭撻。全詩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全詩情感雖沉痛悽婉,批駁雖強烈深刻,卻不是一味直陳顯言,而是借景、物、事來寄情抒懷,顯示了感人的藝術魅力。
作品名稱
無家別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無家別作品原文

無家別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
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1] 

無家別註釋譯文

無家別詞句註釋

⑴天寶後:指安史之亂以後。開篇是以追敍寫起,追溯無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廬: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極為概括也極為沉痛地傳達出安祿山亂後的悲慘景象:什麼都沒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⑵賤子:這位無家者的自謂。陣敗:指鄴城之敗。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創語。
⑷怒我啼:對我發怒且啼叫。寫鄉村的久已荒蕪,野獸猖獗出沒。
⑸“安辭”句:以“宿鳥”自比,言人皆戀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窮棲,依舊在所不辭。
⑹“召令”句:是説他又要被徵去打仗。鞞(pí),古同“鼙”,鼓名。
⑺攜:即離。無所攜,是説家裏沒有可以告別的人。
⑻“近行”二句:是以能夠服役於本州而自幸。終轉迷:終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兇吉難料。
⑼齊:齊同。這兩句更進一層,是自傷語。是説家鄉已經一無所有,在本州當兵和在外縣當兵都是一樣。
⑽從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作亂到這一年正是五年。委溝溪:指母親葬在山谷裏。
⑾兩酸嘶:是説母子兩個人都飲恨。酸嘶,失聲痛哭。
⑿蒸黎:指勞動人民。蒸,眾。黎,黑。 [2] 

無家別白話譯文

天寶以後,農村寂寞荒涼,家園裏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鄉里百餘户人家,因世道亂離都各奔東西。
活着的沒有消息,死了的已化為塵土。
因為鄴城兵敗,我回來尋找家鄉的舊路。
在村裏走了很久只見空巷,日色無光,一片蕭條悽慘的景象。
只能面對着一隻只豎起毛來向我怒號的野鼠狐狸。
四鄰還剩些什麼人呢?只有一兩個老寡婦。
宿鳥總是留戀着本枝,我也同樣依戀故土,哪能辭鄉而去,且在此地棲宿。
正當春季,我扛起鋤頭下田,到了天晚還忙着澆田。
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徵召我去練習軍中的騎鼓。
雖然在本州服役,家裏也沒什麼可帶。
近處去,我只有空身一人;遠處去終究也會迷失。
家鄉既已一片空蕩,遠近對我來説都是一樣。
永遠傷痛我長年生病的母親,死了五年也沒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卻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終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這老百姓可怎麼當? [3] 

無家別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三月,唐朝六十萬大軍敗於鄴城,國家局勢十分危急。為了迅速補充兵力,統治者實行了無限制、無章法、慘無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親眼目睹了這些現象,懷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寫成“三吏三別”六首詩作。這次戰爭,與天寶年間的窮兵黷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種救亡圖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天地終無情”,一面又不得不擁護這種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淚安慰、勸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線。這首《無家別》是“三別”的第三篇。 [2]  [3] 

無家別作品鑑賞

無家別整體賞析

《無家別》敍事詩的“敍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徵去當兵的單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彷彿是對老天爺訴説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從開頭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總寫亂後回鄉所見,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兩句插在中間,將這一大段隔成兩個小段。前一小段,以追敍發端,寫那個自稱“賤子”的軍人回鄉之後,看見自己的家鄉面目全非,一片荒涼,於是撫今憶昔,概括地訴説了家鄉的今昔變化。“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這兩句正面寫今,但背後已藏着昔。“天寶後”如此,那麼就會想到天寶前的情況。於是自然地引出下兩句。那時候“我裏百餘家”,應是園廬相望,雞犬相聞,當然並不寂寞:“天寶後”則遭逢世亂,居人各自東西,園廬荒廢,蒿藜(野草)叢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頭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滿目蕭條的景象,表現出主人公觸目傷懷的悲涼心情,為全詩定了基調。“世亂”二字與“天寶後”呼應,寫出了今昔變化的原因,也點明瞭“無家”可“別”的根源。“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兩句,緊承“世亂各東西”而來,如聞“我”的嘆息之聲,強烈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悲傷情緒。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後一小段則描寫細節,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承前啓後,作為過渡。“尋”字刻畫入微,“舊”字含意深廣。家鄉的“舊蹊”走過千百趟,閉着眼都不會迷路,如今卻要“尋”,見得已非舊時面貌,早被蒿藜淹沒了。“舊”字追昔,應“我裏百餘家”:“尋”字撫今,應“園廬但蒿藜”。“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寫“賤子”由接近村莊到進入村巷,訪問四鄰。“久行”承“尋舊蹊”來,傳“尋”字之神。距離不遠而需久行,見得舊蹊極難辨認,尋來尋去,繞了許多彎路。“空巷”言其無人,應“世亂各東西”。“日瘦氣慘悽”一句,用擬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見空巷”時的悽慘心境。“但對狐與狸”的“但”字,與前面的“空”字照應。當年“百餘家”聚居,村巷中人來人往,笑語喧闐;如今卻只與狐狸相對。而那些“狐與狸”竟反客為主,一見“我”就脊毛直豎,衝着“我”怒叫,好像責怪“我”不該闖入它們的家園。遍訪四鄰,發現只有“一二老寡妻”還活着!見到她們,自然有許多話要問要説,但杜甫卻把這些全省略了,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空間。而當讀到後面的“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時,就不難想見與“老寡妻”問答的內容和彼此激動的表情。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這四句在結構上自成一段,寫主人公回鄉後的生活。前兩句,以宿鳥為喻,表現了留戀鄉土的感情。後兩句,寫主人公懷着悲哀的感情又開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勞動,希望能在家鄉活下去,不管多麼貧困和孤獨!
最後一段,寫無家而又別離。“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波瀾忽起。以下六句,層層轉折。“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這是第一層轉折;上句自幸,下句自傷。這次雖然在本州服役,但內顧一無所有,既無人為“我”送行,又無東西可攜帶,怎能不令“我”傷心!“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這是第二層轉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傷感;但既然當兵,將來終歸要遠去前線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處!“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這是第三層轉折。回頭一想,家鄉已經蕩然一空,“近行”“遠去”,沒有什麼差別。六句詩抑揚頓挫,層層深入,細緻入微地描寫了主人公聽到召令之後的心理變化。如劉辰翁所説:“寫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見楊倫杜詩鏡銓》引)沈德潛在講到杜甫“獨開生面”的表現手法時指出:“又有透過一層法。如《無家別》篇中雲:‘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無家客而遣之從徵,極不堪事也;然明説不堪,其味便淺。此雲‘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轉作曠達,彌見沉痛矣。”“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儘管強作達觀,自寬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終於湧上心頭:前次應徵之前就已長期卧病的老孃在“我”五年從軍期間死去了!死後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溝溪!這使“我”一輩子都難過。這幾句,極寫母亡之痛、家破之慘。於是緊扣題目,以反詰語作結:“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詩題“無家別”,第一大段寫亂後回鄉所見,以主人公行近村莊、進入村巷劃分層次,由遠及近,有條不紊。遠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則描寫細節。第三大段寫主人公心理活動,又分幾層轉折,愈轉愈深,刻畫入微。層次清晰,結構謹嚴。詩人還善用簡練、形象的語言,寫富有特徵性的事物。詩中“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狸”,概括性更強。“蒿藜”“狐狸”,在這裏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誰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園中長滿蒿藜。在人煙稠密的村莊裏,狐狸也不敢橫行無忌。“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狸”,僅僅十個字,就把人煙滅絕、田廬荒廢的慘象活畫了出來。其他如“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徵性的。正因為是“老寡妻”,所以還能在那裏苟延殘喘。稍能派上用場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詩中的主人公就是剛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
詩用第一人稱,讓主人公直接出面,對讀者訴説他的所見、所遇、所感,因而不僅通過人物的主觀抒情表現了人物的心理狀態,而且通過環境描寫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幾年前被官府抓去當兵的“我”死裏逃生,好不容易回到故鄉,滿以為可以和骨肉鄰里相聚了;然而事與願違,看見的是一片“蒿藜”,走進的是一條“空巷”,遇到的是豎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滿目淒涼,百感交集!於是連日頭看上去也消瘦了。“日”無所謂肥瘦,由於自己心情悲涼,因而看見日光黯淡,景象悽慘。正因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與環境描寫結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裏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當時戰區人民的共同遭遇,對統治者的殘暴、腐朽,進行了有力的鞭撻。 [4] 

無家別名家點評

宋代劉克莊後村詩話》:《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諸篇,其述男女怨曠、室家離別、父子夫婦不相保之意,與《東山》、《采薇》、《出車》、《杕杜》數詩相為表裏。唐自中葉以徭役調發為常,至於亡國;肅、代而後,非復貞觀、開元之唐矣。新舊唐史不載者,略見杜詩。
明代高棅唐詩品彙》:劉雲:經歷多矣,無如此語之在目前者(“久行”二句下)。劉雲:寫至此,亦無復餘恨,此其所以泣鬼神者(“家鄉”二句下)。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日瘦氣慘悽”一語備景略盡。故言不必多,惟其至者。“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老杜詩必窮工極苦,使無餘境乃止。李青蓮只指點大意。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雲:“日”何以“瘦”?摹寫荒悲在目,此老胸中偏饒此等字面(“日瘦”句下)。鍾雲:説得無家人入細(“家鄉”二句下)。鍾雲:即《小雅》“靡有黎”意,翻得纖妙(末二句下)。
明代王嗣奭杜臆》:“空巷”而曰“久行見”,觸處蕭條。日安有肥瘦?創雲“日瘦”,而慘悽宛然在目。狐啼而加一“豎毛怒我”,形狀逼真,似虎頭作畫。(《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此五首非親見不能作,他人雖親見亦不能作。公以事至東都,目擊成詩,若有神使之,遂下千秋之淚。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陳繼儒曰:老杜“三吏”、“三別”等作,觸時興思,發得忠愛慨嘆意出,真性情之詩,動千載人悲痛。渾厚蒼峭,為世絕調,有不待言説者。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三別”皆一直下,唯此尤為平淨。《新婚別》盡有可刪者,如“結髮為君妻”二句”、“君行雖不遠”二句、“形勢反蒼黃”四句,皆可刪者也;《垂老別》“憶昔少壯時”二句,亦以節去為佳。言有餘則氣不足。
清代王士禛何世璂《然燈紀聞》:唐人樂府,惟有太白《蜀道難》、《烏夜啼》,子美《尤家別》、《垂老別》以及元、白、張、王諸作,不襲前人樂府之貌,而能得其神者,乃真樂府也。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通首隻是一片。起八句,追敍無家之由,“久行”六句,合裏無家之景。“宿鳥”以下,始入自己,反踢“別”字……“近行”八句,木身無家之情。其前四極曲,言遠去固艱於近行,然總是無家,亦不論遠近矣。翻進一層作意。《三別》體相類,其法又各別:一比起,一直起,一追敍起;一比體結,一別意結,一點題結。又《新婚》,婦語夫;《垂老》,夫語婦;《無家》,似自語,亦似語客。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摹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脱去前人窠臼,《苕華》、《草黃》之哀,不是過也。樂天《新樂府》、《秦中吟》等篇,亦自此去,而語稍平易,不及杜之沉警獨絕矣。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家鄉”二句曠達語,由痛極作,筆有化工。
清代錢泳履園譚詩》:杜之前後《出塞》、《無家別》、《垂老別》諸篇,亦曹孟德之《苦寒行》,王仲宣之《七哀》等作也。 [5] 

無家別作者簡介

杜甫像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7
  • 2.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107-117
  • 3.    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290-292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493-496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976-977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