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名的裘德

(托馬斯·哈代著長篇小説)

鎖定
《無名的裘德》是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説,出版於1895年。小説以悲愴的筆調敍述了鄉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劇。 [1] 
裘德好學深思、刻苦自修,卻始終被拒之於大學門外。女主人公淑聰穎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視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跟裘德的愛情卻為教會所不容、世俗所不齒。裘德壯志不酬、謀職無路、告貸無門,絕望中,他的長子同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慘變,終向命運和教會屈服,離開了深愛的裘德,自由的思想、獨立的人格均遭譭棄。裘德則終日縱酒,鬱郁成疾,年未滿三十即含恨而終。 [1] 
《無名的裘德》被稱為“聲討英國社會階級的不平等以及宗教的腐朽和刻板僵化”的“武器之書”,這是繼《苔絲》之後,對英國社會現實進行批判的一部作品也是引導後來的文學家們紛紛跳出“歌功頌德”的創作路線,開始反思社會和人性的啓蒙。 [13] 
作品名稱
無名的裘德
外文名
Jude the obscure
作    者
【英】托馬斯·哈代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首版時間
1895年
字    數
284000

無名的裘德內容簡介

裘德·弗利是一個不懈努力的年輕人,他如飢似渴地學習以提高自己,並向老師理查德·菲洛森學習古典作品及神學。老師要去基督大教堂這個大學城學習。為了生計他成了石匠並離開韋塞克斯來到基督大教堂,他希望一邊幹活一邊繼續學業。他和兩個截然不同的女人的關係阻礙了他的發展。
裘德在到達基督大教堂之前遇到了阿拉貝娜·唐,一個養豬農民的女兒。她當時正在和其他年輕女人洗殺死的豬身上的器官。她把一個公豬生殖器扔到了裘德的頭上以引起他的注意。被她的外貌所吸引,裘德把這串肉還給她,兩人就開始了浪漫的調情,而那串肉被隨手掛在了附近的橋欄杆上。之後不久在阿拉貝娜的引誘下,他們結為夫妻。在最初的激情過後,他倆並沒有共同語言,最終兩人分手。儘管他們已有了孩子。
重獲自由可追求學業的裘德。來到基督大教堂並見到了他的表親淑·布賴德黑德,一個性格上陰柔與陽剛交集的女人。她的才華和她為婦女權利和性別平等做出的努力使她成為一個“新女性”。儘管兩人相愛,淑還是選擇嫁給裘德的老師菲洛森。他們的婚姻並不幸福。在淑離開菲洛森之後,她與裘德生活在一起。他們生了兩個孩子,但孩子都被裘德和阿拉貝娜的孩子法瑟·蒂姆殺死。法瑟·蒂姆也自殺了。淑離開裘德後,裘德又回到阿拉貝娜身邊,但已命不久矣。裘德望着他迫切想要進入的卻拒他於門外的大學而死。死時未滿三十歲。阿拉貝娜發現他的屍體後,決定等到第二天告訴所有的人,這樣她就可以和裘德朋友共享節日之夜了。 [2] 

無名的裘德作品目錄

第一版序
第四部 在沙斯托
第一部 在馬裏格林
第五部 在奧爾德布里克漢及其他地方
第二部 在基督寺
第六部 重返基督寺 [1] 
第三部 在梅爾徹斯特

無名的裘德創作背景

無名的裘德個人背景

《無名的裘德》書中的地點人物都帶有作者自身經歷的影子。和其他“威塞克斯”小説一樣,其中的主要生活場景都有其一一對應的現實環境。瑪利格林的原型是伯克郡的大福裏,是哈代祖父母生活的地方;基督寺是牛津的寫照;梅爾切斯特是威爾特郡的索爾茲伯裏;而沙斯頓則是多塞特郡的薩弗茲伯裏。哈代於1892年10月和1893年6月分別去了大福裏和牛津,而索爾茲伯裏和薩弗茲伯裏是他熟悉的地方,因此對這些地點的刻畫不僅神似,而且在對地方風貌的描寫上也呈現出了各自的特色。在故事情節方面,哈代也從自己的個人生活中汲取了一些素材。青年哈代與裘德相似,都是工藝匠人卻熱愛學習。哈代曾去劍橋探望朋友莫爾,如同書中的裘德去拜訪菲洛特桑。裘德的不少思想觀點和看法都與年輕時代的哈代相契合。裘德與淑的苦戀可能來自哈代自己年輕時對錶親特里菲娜的愛慕。書中還有不少具體的細節都來源於哈代的個人生活,如哈代的妹妹曾在師範學校學習,他去探訪時見識過學校的清規戒律,這些都為哈代創作《無名的裘德》提供了素材。 [3] 

無名的裘德創作過程

哈代創作《無名的裘德》的時間長達八年之久,從1887年寫完《林居人》之後就開始構思準備,中間還完成了《德伯家的苔絲》。1890年哈代基本完成了自己設想的情節建構,在之後的幾年中,他先後遊歷書中涉及的鄉村和城市,於1893年完成大綱,1894年完成書稿,並在1895年改定。和哈代的其他小説一樣,《無名的裘德》最初也是在雜誌上連載出版的。從1894年12月到1895年11月,小説同時在英國和美國的《哈潑新月刊》上連載,總共十二期。第一期出版時的題目是《愚人》,因為與曾在《哈潑新月刊》上發表的另一篇小説題目相似,從第二期開始題目變更為《心的叛逆》。 [3] 

無名的裘德人物介紹

無名的裘德裘德

主人公裘德從小到大,勤奮好學,有理想和抱負,他一心想上大學,以便今後被授予聖職當牧師。可是他出身於貧困的家庭,沒有金錢沒有地位;儘管他刻苦自學各種知識,不斷努力——在馬車上的那種自學精神令人感動不已——但大學的門始終不為他打開,道道高牆永遠把他擋在外面。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裏,大學的門是為有錢有勢的人開的,儘管他們不一定十分珍惜;平民百姓難以進去,不管你多麼勤奮刻苦。求學無門,缺少必要的大學招牌,裘德的理想難以實現,精神受到極大打擊。裘德不僅在事業上失敗,在婚姻上也不成功,所以他遭受了雙重的打擊。 [4] 

無名的裘德阿拉貝娜

阿拉貝娜是個十分粗俗、講求實際、工於心計的女人,以裘德的個性而論,他並不應該與她結婚。但是正值青春年少的他缺乏自制力,一時衝動之下偷吃禁果;而狡詐的阿拉貝娜則以此欺騙他,在社會觀念的影響下老實的裘德只好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於是一個沒有愛情的婚姻悲劇便產生了。阿拉貝娜才不管什麼愛情不愛情,她注重的是實際,一旦對方不會給自己帶來好處了她可以隨時撒手而去。所以她後來便去了國外與另一個男人結婚。到最後,為了滿足世人的思想觀念,她又玩弄手段趁裘德酒醉之機千方百計與他復婚,但使她意想不到的是裘德後來的身體竟然每況愈下,她覺得他倒撿了個便宜——找到一個廉價的護士——於是置病危的裘德於不顧,自己出去尋歡作樂,還與那個江湖醫生維爾貝特關係曖昧。 [4] 

無名的裘德

淑最初出現在讀者面前時,是一個熱情真誠、性格樂觀、思想開放的女子,她對舊的傳統習俗曾具有勇敢的反叛精神。比如她把那些為社會所不容的小塑像帶回屋裏即為一例。她不顧學校反對,大膽地與裘德來往,成為一名與眾不同的女子。連裘德都説她“太具有伏爾泰精神了!”這對她是一個很好的概括。但她也正如裘德一樣,是無法與強大的社會勢力抗爭的,因此她也受到一個又一個打擊。她處處遭人唾棄,被學校關起來,最後逃跑。但是她仍無法與裘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卻嫁給了自己並不喜歡、比她大許多的菲洛特桑——裘德的小學教師。這時淑已完全變成另一個人,非常拘泥於傳統守舊的東西了,她以前熱情、樂觀、開放的精神蕩然無存。所以淑同裘德一樣也是舊的傳統習俗的一個犧牲者。 [4] 

無名的裘德菲洛特桑

裘德的小學教師菲洛特桑,他的命運也很不幸。早年他同樣富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希望在教會或文學上有所建樹。可是若干年後裘德發現他仍然像過去一樣在小學教書,而且以前那種崇高的追求根本沒有了。他甚至把時間用去研究古蹟——這不是説研究古蹟不可以,而是表明迫於舊的傳統勢力,他是多麼無奈。他與淑結合後又離婚,使他的社會地位、工作條件受到嚴重影響,因為當時當地離婚被人們認為是大逆不道的,不管還有沒有感情基礎。後來淑離開裘德,他迫於社會的壓力只好與淑復婚,結果他便受到了人們的尊敬,一切條件便開始好轉。裘德比他年輕,裘德的悲劇實際上是在步老師的後塵——在那樣的社會環境條件的束縛和壓制下,可想而知不幸者有多少,而裘德他們這樣的人不過是一些典型的代表罷了。 [5] 

無名的裘德作品鑑賞

無名的裘德作品主題

對社會的反抗
裘德和淑對抗的分別是傳統的社會階層既定秩序和女性社會角色,而他們不為社會所接受的同居關係則是對整個社會宗法、倫理的挑釁。裘德出身貧苦,一心向學,他對知識的追求具有一種單純的熱情,雖然他也不乏對完成學業後功成名就的憧憬,但就他的人生軌跡來看,他對基督寺的神往更多的是對知識本身的渴望,而不是完全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然而,整個社會的既定秩序決定了不同階層的不同命運。小説中一位大學院長給裘德回信,讓他不要痴心妄想,安守自己的本分,也就是説,勞工階層的人不應該奢求精英階層才能享受的高等教育。哈代所批判的不是牛津抑或整個英國的教育制度,也並不是在抒發自己青年時代的苦楚,他的矛頭所指是整個社會階層秩序的僵硬和荒謬。這個既定秩序扼殺的不僅僅是裘德這樣的年輕人,而是所有中下階層對生活的希望和理想。
在哈代的小説創作中,淑是一個獨特的女性角色。她從年輕時的不羈,到為生活所迫的辛酸艱難,直到最後經歷重重打擊而頹唐,展現出社會轉型期女性獨立意識的萌動和消弭,以及傳統對女性的限制和束縛,與易卜生筆下的新女性頗有契合。淑從小就具有男性氣質,敢於冒險,獨自闖蕩倫敦,並不缺少社會經驗。在師範學校受罰,就跳窗涉水逃跑;和菲洛特桑先生結婚,要求裘德來做主婚人;和裘德私奔,又要菲洛特桑先生明確贊同;即使為生活所迫在集市做小生意,也依然維持着自己的尊嚴。淑的行為是對傳統女性角色的顛覆,她不再是為男性所控制、所操縱的馴服的維多利亞女性,而是力求與男性享有平等權利的新女性。對於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她比裘德更為激進;在性格上,她也更為堅毅。可是生活的壓力和孩子的去世給了她最沉重的打擊,也促使她放棄自己的信念,重拾曾為自己唾棄的舊生活。淑的悲劇是社會轉型時代新女性的悲劇,具有廣泛的代表意義。
哈代質疑的不僅是社會的階級秩序和女性角色,還有作為整個社會結構基礎的婚姻關係。裘德和淑對於婚姻的厭棄並非來自所謂的家族厄運,而是由於他們對傳統婚姻關係的不認同。他們對傳統婚姻關係的蔑視和否定是對教會、政府和社會秩序的挑戰。裘德和阿拉貝娜先後兩次結婚,淑和菲洛特桑也先後兩次結婚,而這兩對男女之間都沒有真正的情感交流。真正相愛的裘德和淑從未結婚,卻因此而受到社會的責難和唾棄;視婚姻如兒戲的阿拉貝娜反而一直生活得如魚得水,正是對傳統婚姻關係的莫大諷刺和嘲弄。 [3] 
生態批評
在《無名的裘德》中,關於莎士頓古城的描寫給人留下了觸目驚心的印象。哈代把莎士頓比作“垂垂老矣”的老人,這座在人們心中“驕傲的昔日城堡”,如今只能成為“夢中的城市”,以往所有美好的一切都成為浮雲,人們只能在想象和揣摩中去感受它曾經的輝煌。由於人們的功利目的,寺院被廢棄,修道院被毀滅,醫院和石頭民居被破壞殆盡,甚至連一塊石頭也找不到了。莎士頓最原始的面貌差不多被毀得一乾二淨,在人們無情的破壞和干擾下,莎士頓的自然生態正處於一個極度扭曲的發展狀態之中。不難發現,哈代對當時人們缺乏生態倫理意識而做出的錯誤行徑進行了反諷。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可以看到人們只知索取,不知回報,所以當人們把莎士頓搜刮得“體無完膚”時,對於莎士頓未來的發展卻“無人問津”。哈代在《無名的裘德》中以批判的態度向人們展示其超前的生態倫理思想,即大自然是人類生存必須依賴的環境,人類的衣、食、住、行等都取之於大自然,所以人類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的物資之餘,要懂得保護好大自然,使萬物能夠“再生”。 [12] 

無名的裘德藝術特色

存在主義
《無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愛情的幻滅、職業的失去、理想的破碎、孩子的死亡都使他鬱郁不得志。而小説的另外一個主人公淑也活得無比痛苦。好像不食人間煙火卻為世間的種種束縛所困擾,活得無比痛苦。另一個不同常人的形象是小時光老人——裘德與妻子阿爾貝娜的孩子。他彷彿是來自另一個星球的小怪物,小小年紀就陷入絕望之中,最後殺死了裘德和淑的孩子並自殺,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這種種不自由的境遇和精神枷鎖所導致的無助、孤獨和絕望,與存在主義哲學所揭示的現代人的生存狀態極為相似,表現出存在的荒誕感。這一表現手法極大地符合存在主義哲學的一些特徵。因此,小説已經表現出存在主義的思想傾向。 [6] 
隱喻
小説名字中的“無名”是對裘德本人的性格、命運和他的社會地位的描述。單詞“obscure”還可用於對裘德形象的描寫。“obscure”在英語詞典中的釋義有多條:黑暗的、接近黑色的、昏暗的、陰沉的、難以看見的、光照不足的、暗淡的、模糊的、憂傷的等。在故事的開頭,年幼的裘德在打聽基督寺在何地時,他所看到的是“荒地的盡頭是一片荒涼寬廣的斜坡”,裘德與阿拉貝娜的兒子——“時光小老人”到他的新家時看到的是:“房子也好,柳樹也好,遠處茫茫田野也好,他顯然沒把它們看成磚砌的住宅、柳樹和綠油油的牧場,而是抽象化了的人類的居處、—般的植物和廣袤的一大片昏黑。”這段缺乏生機的對自然環境的描寫,無疑是在暗示當時黑暗的社會現狀及主人公灰黑色的前途和命運。
在故事的開頭,哈代在描寫原野的景色時這樣寫道:“麥田褐色地面的四周高高隆起,似乎上與天齊,這時由於霧氣迷茫,把它的實際邊緣籠罩起來了,所以本來的景象也就隱沒在霧中,而且使這個地方的孤寂淒涼更為深沉。”
此外,白色的路碑,棕色的房子,阿拉貝娜褐色的皮膚,與“城市之光”相關聯的淑的那張蒼白的面龐,這種黑暗與光明形成的鮮明對照,皆映射出了主人公的命運多舛,以及他們與傳統的道德規範之間的衝突與不和諧。 [7] 

無名的裘德作品影響

無名的裘德文學地位

《無名的裘德》被稱為“聲討英國社會階級的不平等以及宗教的腐朽和刻板僵化”的“武器之書”,這是繼《苔絲》之後,對英國社會縣市進行時很可批判的一部作品也是引導後來的文學家們紛紛跳出“歌功頌德”的創作路線,開始反思社會和人性的啓蒙。 [13]  《無名的裘德》是歐洲文壇曾經頗有影響的寫社會底層“多餘人”文學潮流的代表作之一。 [14] 

無名的裘德衍生作品

1996年,該小説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由邁克爾·温特伯頓執導,克里斯托弗·埃克萊斯頓、凱特·温絲萊特等主演。 [15] 

無名的裘德作品評價

《星期六評論》:工人階級隊伍中一個富有雄心的青年幾乎不能忍受的困難,如陷阱、障礙、無窮無盡的排斥和屈辱等,在英國文學中第一次得到了充分的描寫。小説表現了一個受過教育的無產者的聲音。的確,這個男子既是個人又是典型。在當今在世的小説家中,沒有誰能夠用同樣深厚的感情、淵博的知識、強大的力量來創造裘德。 [8] 
英國作家D·H·勞倫斯:“對於淑,婚姻不是婚姻,而是屈服,一種服務,一種奴役。她的女性精神沒有和男性精神交織,她認為男性的精神是至高無上的,她渴望自己的精神能變成男性精神。” [8] 
英國女作家伍爾夫《論托馬斯·哈代的小説》:“《無名的裘德》是哈代所有小説中最令人痛苦的一部,在《無名的裘德》中,爭論被允許凌駕於印象之上,結果雖然這部書是極端悲慘的,它卻不是悲劇的。當災難一場接着一場發生,感覺到這個指控整個社會的案例並不是被公平地討論着,或者在爭論之時並沒有理解到各種事實。在這兒,並沒有像托爾斯泰批評社會之時使他的指控強勁有力的那種廣度、力量和對於人類的知識。在這兒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人類的渺小的殘酷,而不是神靈的巨大的不公正。 [9] 

無名的裘德作品爭議

1895年小説原作被恢復並發表。《無名的裘德》遭到評論者們比哈代任何其他作品都更嚴峻的抨擊。馬丁·西摩一史密斯注意到評論家們稱這部作品是“沾滿污垢的故事”,“在性的內容上操之過度”,並指責哈代是在“污泥中打滾”。倫敦的《世界》雜誌給他貼上了“退化者哈代”的標籤,《衞報》斥責小説為“一場應儘快忘記的丟人的夢魘”。小説家奧莉芬特夫人在《黑樹》中寫道《無名的裘德》是一篇“細節骯髒下流”的作品。韋克菲爾德的主教豪公開聲稱他燒掉了他手頭的這本書,並敦促全國人都這樣做。主教反對書中艾拉貝拉把自己推給裘德時所用方式的“粗鄙意象”,他還反對法瑟·蒂姆自己上吊自殺的情節。豪還成功地使w.H.史密斯流通圖書館取締了此書。19世紀後半期,幾家受歡迎的流通圖書館決定着書籍銷售的生殺大權。除非這些流通圖書館接受這本書,否則小説會代價太大,而作者在銷售中掙不到幾個錢。
1903年,在小説由新出版社麥克米倫公司(Macmillan)出版之前,哈代修改了小説。出於對日後銷售的擔憂,作者對於扔公豬生殖器那一幕作了大量的修飾。“那塊又黏又潮的肉”被刪去,代此“不體面的東西”以“豬下水”,“豬的一塊肉”,及“軟癟的物體”。他還降低了對艾拉貝拉勾引別人,耽於肉體享樂的本質的描述的調子。 [11] 

無名的裘德出版信息

出版過程
1895年,小説以《無名的裘德》為題出版單行本,哈代撰寫了前言,記敍創作過程。單行本重新加入了雜誌連載時的刪改,恢復了小説的原貌。小説在1903年和1912年兩次再版時,哈代對小説略有修改,但不涉重大情節,只是在1912年的“威塞克斯小説”版本中加入後記,回顧了小説出版後所遭遇的批評和攻訐。通行的版本基本是包含前言與後記的“威塞克斯”版。 [3] 
中文譯本
1958年,《無名的裘德》,張谷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
1999年,《無名的裘德》,都興都譯,南方出版社
1999年,《無名的裘德》,劉榮躍譯,中國和平出版社,新世紀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北嶽文藝出版社(2000)
1999年,《無名的裘德》,洗凡譯,譯林出版社
1999年,《無名的裘德》,秭佩、張敏譯,花城出版社
2000年,《無名的裘德》,李建利譯,世界圖書出版
2000年,《無名的裘德》,方華文譯,陝西人民出版社
2010年,《無名的裘德》,耿智蕭立明譯,長江文藝出版社

無名的裘德作者簡介

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國作家。生於農村沒落貴族家庭。1861年去倫敦學建築工程,並從事文學、哲學和神學的研究。當過幾年建築師,後致力於文學創作。他的小説多以農村生活為背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和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帶有悲觀情緒和宿命論色彩。晚年轉向詩歌創作。代表作為兩部長篇小説:《苔絲》和《無名的裘德》。 [10] 
參考資料
  • 1.    [英]哈代著 劉榮躍 譯.無名的裘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03-01
  • 2.    (美)卡羅利德斯 (美)鮑爾德 (美)索瓦著 餘莉等譯,禁書100:世界文學作品查禁史[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05月第1版,第351-352頁
  • 3.    何寧著,哈代研究史[M],譯林出版社,2011.12,第145-148頁
  • 4.    《無名的裘德》譯本序  .易文網.2007-4-17[引用日期2014-12-21]
  • 5.    《無名的裘德》譯本序  .易文網.2007-4-17[引用日期2014-12-21]
  • 6.    《無名的裘德》的存在主義傾向解讀 汪鳳 - 《時代文學》- 2011年14期
  • 7.    《無名的裘德》中的意象淺析 孔麗霞 - 《河南社會科學》- 2004年5期
  • 8.    聶珍釗,劉富麗等著,哈代學術史研究[M],譯林出版社,2014.08,第139-145頁
  • 9.    (英)伍爾夫(V.Woolf)著 劉炳善譯,伍爾夫散文[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第325頁
  • 10.    托馬斯·哈代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4-12-20]
  • 11.    (美)卡羅利德斯,(美)鮑爾德,(美)索瓦著;餘莉等譯.禁書100  世界文學作品查禁史: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05:第352頁
  • 12.    方明. 《無名的裘德》之生態批評探析[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 第17卷(5):46-48.
  • 13.    彭智琨. 哈代《無名的裘德》的主體解讀[J]. 文藝生活(文藝理論), 2017, (1)
  • 14.    陳忠實著.陳忠實  我的心靈獨白:華文出版社,2021.04:第159頁
  • 15.    Mtime時光網 —— 影片  .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8-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