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可慰藉

(石黑一雄創作長篇小説)

鎖定
《無可慰藉》是英國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創作的長篇小説,首次出版於1995年。
該小説着力講述了主人公音樂家瑞德在都市空間中迷失方向,無法為自身定位以及由此產生的認同焦慮。在這四天三夜的夢幻空間漫遊旅程中,主人公既無法識別和理解身處的現實空間,更無法認識真實的自我。小説中空間意象的建構實際上隱喻了作為個體的現代人在都市中的空間感知與生存困境。 [6] 
作品名稱
無可慰藉
外文名
The unconsoled
作    者
【英】石黑一雄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首版時間
1995年
字    數
350000

無可慰藉內容簡介

鋼琴家瑞德走進中歐一座小城,也走進了一場夢境。他在這座謎樣的城市裏,所見之人無不執迷不悟、充滿奇談怪論;所遇之事無不弔詭荒誕、充滿奇異變數。他忽而是旁觀者忽而又被捲入其中。在努力尋找夢境出口,為這一切尋求解釋的過程中,他漸漸意識到自己正面臨人生最為嚴酷的一場演奏。 [1] 

無可慰藉創作背景

寫於1995年的《無可慰藉》是石黑一雄的第四部小説,之前的《浮世畫家》和《長日留痕》都獲得成功。這兩個小説,寫作的切口都非常之小,都隻立足於個人,但裏頭亦有極為廣大的世界。但到了《無可慰藉》則大為不同。 [2] 

無可慰藉人物介紹

瑞德
作為國際知名的鋼琴家,瑞德常常漂泊在外,和妻子蘇菲之間缺乏真正有效的溝通,夫妻感情淡漠。兩人之間的對話給人一種答非所問的感覺,對於蘇菲電話中的詢問,瑞德總是含糊其辭。一位曾經的鄰居這樣描述瑞德一家,“説句公道話,我覺得應該沒有身體上的暴力行為。但是,他們深夜大喊大叫,你又不得不聽,就比較煩人了。”“無論何時我們見到他,他都很清醒,非常得體。他走在路上,會飛快地向我們致意。但我妻子確信背後另有隱情。你知道,酗酒……”鄰居所言反映了瑞德一家真實的生活狀況,瑞德經常出差在外,不斷酗酒,夫妻兩人總是吵架。瑞德與蘇菲之間嚴重缺乏家人間的關愛,甚至在蘇菲的父親離世之後,瑞德也沒能安慰一下自己的妻子,蘇菲在傷心之下選擇帶着兒子離開了瑞德。 [3] 
霍夫曼
霍夫曼用謊言娶了一個熱愛藝術的妻子,為了彌補內心的不安,他帶着自責、自卑小心翼翼地生活,表現為幾近變態的周到服務和始終保持的熱情。他自稱是被束縛很久的庸才,想用最後的努力獲得妻子的認可。 [8] 

無可慰藉作品鑑賞

無可慰藉作品主題

《無可慰藉》的故事表面上講的是一個小城的一羣人的人生百態,透過紙頁,卻看到了作者對當代人的生存狀態的深刻思考。如同小説中的瑞德及其他所有人一樣,行走在當代社會,人們的心靈全都帶着自己的傷口,被困在各自形形色色的大泡泡中,無法與人溝通,也無法從外界獲得幫助與慰藉。 [4] 
石黑一雄文本中所建造出的這個小鎮,正是一個當今社會的縮影,每個人表現出不同的異化狀態,人與人的交往也充斥着目的、陰謀和虛偽。在這個異化的社會中,沒有人是付出真心來與他人交往的,故事中人與人的關係不再是彼此需要、彼此敬重,而是成為了目的和陰謀的犧牲品。舊友之情、同事、同學之情都成了惡毒的蛛網,緊緊地裹挾眾人,有着慾望與悲哀的人日益喪失了主體性,被“物”所取代,所謂的自由感和尊嚴感都成了虛幻的泡影。弗洛姆認為,在當今社會中,人利用人已經成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價值體系的表現,資本,即死的過去,僱傭了勞動力——即生命的活力。故事中的人物在這樣完全異化的環境下,變得不再是擁有主體意識的人,而是異化成了物——他們成為了資本。人對於他人的感情不再發自內心,而是被他們左右,它強制人們的行動,不給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資本的投入是為了獲利,也就是説,社會中的人將異化了的人際關係作為一種資本,來滿足自己佔有名利、伴侶的慾望,由此將自己異化成了物。
《無可慰藉》中對於人物心理活動的書寫,深刻地體現了人在異化社會中的生存困境和焦慮狀態。異化的人對除自身以外的東西缺乏關注,他們無法真切地體驗情感,無法與人真誠交流。他們所追求、渴望的,無非是佔有物質,但這卻並不是人真正該去追求的生存意義。石黑在作品中書寫異化的人和社會,實則是想表現人在現代社會中的掙扎和追求。對於人類來説,追求幸福和快樂的生活是必要的,然而在追求的過程中若將這種體驗物化,便會使得追求的道路偏離最初的目標。即使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科技發達、對話如此便利的時代,人依然無法與他人溝通、得到理解,因而一切的悲傷都“無可慰藉”。石黑在《無可慰藉》中書寫的異化社會,正是在此基礎上,呼籲現代人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正視自己的生存狀態,而不是僅僅獲取表面的佔有,更應該去追求真正的理想。只有每個人都擁有健全的人格,這樣的社會才終將能成為一個健全的社會。 [7] 

無可慰藉藝術特色

如果單從主題來看,作者在他所有作品中保持的連貫性是很明顯的,對於現代人精神困境的表現,書寫無法迴避的孤獨感,對人性幽暗面的探索等等,都是作者十分擅長,且一貫追求的,這部也不例外,在此不多贅述。石黑迷人之處,恰在於他對這些永恆而古典的文學主題持之以恆的追隨,這使得他的文本更容易表現出一種經典性。加之輔助以緩慢推進的情節,優雅舒緩的文字,細緻獨特的描寫,就如緩緩拉開一幅水墨卷軸,或是走進一處深邃的巖洞。
《無可慰藉》可以説保留了這些特點。文字依然是雅緻細膩的,敍述也仍舊不急不躁,但作者在其中加入了大量隱晦的意象,如酒店漆黑的迴廊,荒涼的街道等。每當下筆描寫這些意象時,雖然已經儘量做到天衣無縫,但仍能使人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不經意間下的重手,企圖將荒誕不經的,晦暗不明的風格強行注入他早已習慣的書寫方式裏去,這顯然是受到了表現主義的影響。於是,閲讀的分裂感不得不出現了,就如在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的斯蒂文斯身上披了一件印着凡·高畫作的外套,風格的不統一可以説是這個小説的一大硬傷。
情節的安排上,小説分為四部分,對瑞德先生早年經歷和社會生活的依次展開。第一部分是故事的起因,荒誕之相初成,第二部分開始介紹瑞德周圍的人,意在使讀者對此人之生平有個瞭解,第三部分中的荒誕情節高潮迭起,種種奇景怪事層出不窮,作者顯然已不滿足於表現瑞德一人,而是將他周圍人的生活之景以離奇的筆觸——推到表象之外,製造出一幅幅眾生瘋魔圖。最後部分,小説以全面潰敗作結,寫了所有人的失敗。這樣的情節安排,其實總體上來看是非常傳統的,有頭有尾,有詳有略,可是作者卻要在這大框架的傳統之下營造出一個個離經叛道,荒謬離奇的小情節,讓人剛剛陷入他造設的迷亂氣氛中去,馬上又要適應一個清晰的故事發展脈絡。 [2] 

無可慰藉作品影響

《無可慰藉》贏得切爾特納姆文學藝術獎,布克獎提名。 [5] 

無可慰藉作者簡介

石黑一雄(1954—) ,日裔英國小説家,出生於日本長崎,1960年隨家人移民英國。曾就學於東安格里亞大學(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和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Kent)。石黑一雄年輕時即享譽世界文壇,與塞爾曼·拉什迪( Salman Rushdie)和維蘇·奈保爾(V.S. Naipaul)並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 [9] 
參考資料
  • 1.    【英】石黑一雄著 郭國良、 李楊譯.無可慰藉.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4:封底
  • 2.    《無可慰藉》:徘徊在十字路口的石黑一雄  .騰訊文化.20130624[引用日期2017-05-18]
  • 3.    呂靜文. 無可慰藉的傷痛——家庭系統理論視域下的《無可慰藉》[J]. 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 2015, (11):93-94.
  • 4.    《無可慰藉》譯後記  .易文網.2013-5-21 [引用日期2017-05-23]
  • 5.    郭國良,徐紅主編,曼布克獎得主短篇小説精選[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3.01,第177頁
  • 6.    莫林湛. 論《無可慰藉》的空間意象與生存困境[J]. 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20, 第18卷(5):476-480.
  • 7.    彭蓓. 論石黑一雄《無可慰藉》的異化主題[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9, 第35卷(6):49-51,54.
  • 8.    朱福芳. 荒誕的世界 真實的人生 ——評石黑一雄的《無可慰藉》[J]. 山東文學, 2018, (1):122-124.
  • 9.    畢晟.生態視域下的英美文學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09:第1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