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人攻擊機

鎖定
無人攻擊機(unmanned combat aerial vehicle)用於攻擊地面和空中目標的無人駕駛作戰飛機。
中文名
無人攻擊機
外文名
unmanned combat aerial vehicle
可用自身戰鬥部攻擊目標,也可通過投擲攜帶的武器達到攻擊的目的。主要特點是:可在核、化、生和高威脅環境下作戰,避免人員傷亡;結構簡單、尺寸小,造價比其他軍用飛機低得多;留空時間長,機動性較好,不易被敵方探測系統發現,也不易被防空火力擊中;可以不依賴機場機動靈活分散發射。無人攻擊機的任務包括:①打擊敵地面目標。包括壓制防空,攻擊非堅固性的固定和移動目標。②反彈道導彈。在敵方有可能部署和發射地地戰術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的區域上空遊弋待機,當發現敵發射設施或車輛時即予以打擊。③奪取空中優勢。無人攻擊機羣可以不計代價地攻擊敵空中目標和有人飛機所在的機場,使有人戰鬥機無法起飛或起飛後無法降落,從而對奪取制空權起重要作用。
無人攻擊機可分為兩類。①用自身戰鬥部攻擊目標的無人機。最先出現的採用自身戰鬥部攻擊目標的無人機是以色列的“哈比”反輻射無人機。每套“哈比”的武器系統包括3個發射單元、54架“哈比”、1套電源和輔助設備。每個發射單元有9個發射箱,每個箱裝2架“哈比”。可在40分鐘內將54架“哈比”全部發射出去。但不能回收反覆使用,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哈比”不是飛機而是導彈。與“哈比”屬同一類的還有法國的“瑪魯拉”和南非的“拉克”等。它們的構型和尺寸都與“哈比”相近,但“瑪魯拉”和“拉克”能夠回收重複使用,是完全意義的無人駕駛飛機。②攜帶武器的無人攻擊機。1971年,美國空軍使用“火蜂”147型無人機攜帶2枚電視制導炸彈攻擊靶場目標,演示驗證無人機攜帶武器攻擊目標的可行性。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提出了用於壓制防空武器的無人駕駛作戰飛行器(UCAV)概念。2002年5月22日,美國波音公司製造的首架X-45A無人駕駛攻擊機完成原型機首飛。這種飛機空重小於3600千克,能攜帶12枚低成本自主攻擊彈藥,8枚小型靈巧炸彈或2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藥,能在目標上空巡弋10小時以上,由戰區外的監視飛機上的操作員控制或通過衞星通信由地面控制站的人員操控。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