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焠,漢語文字,讀作焠(cuì),部首是火,字碼是U+7120, [2]  解釋為燒,灼。
中文名
拼    音
cuì
部    首
字    碼
U+7120
五    筆
oywf
釋    義
燒,灼
詞    語
淬火

基本釋義

焠(cuì,音翠)
燒,灼。同淬
《靈樞·壽夭剛柔》:“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張介賓注:“以火焠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針及艾、蒜、針灸之類。”
淬火工藝
水減,即所謂的熱處理。從現代材質學的角度來看,這個步驟算是刀匠控制鋼材含碳量的手法。
刀工將加熱後的和鋼錘打成扁平的厚度為約5mm的薄片。看似簡單的工序,其實不然,為了控制鋼材的含碳量 ,加熱次數有嚴格限制;而且和鋼的硬度在其續漸冷卻時會有所改變。只有有經驗的刀工才能準確把握施錘力度的變化,在限定的加熱次數下將玉鋼打煉成厚薄均一的薄片。
鋼片成形後,刀工會用水將其急速冷卻。可使鋼多餘的含碳部分剝離。使刀身具有良好彈性,刀口堅硬不易缺口。刀匠要對鋼片的温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極準確的把握,才能夠得到含碳量合適的材料。
另有熒光焠滅法,焠火(即淬火,蘸火)等。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七內切《集韻》《韻會》取內切,𠀤音倅。《説文》堅刀刃也。《玉篇》火入水也。煗也。《史記·天官書》火與水合為焠。《注》晉灼曰:火入水為焠。
又《荊軻傅》使工以藥焠之。《注》索隱曰:焠,染也。《前漢·王褒傳》淸水焠其鋒。《注》師古曰:焠,謂燒而內水中以堅之也。
又《韻會》燒也。《荀子·解蔽篇》有子卧而焠掌,可謂能自忍矣。《注》焠,灼也。《韻會》通作淬。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