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焙烤

鎖定
焙烤,又稱為烘烤、烘焙,是指在物料燃點之下通過乾熱的方式使物料脱水變幹變硬的過程。烘焙是麪包、蛋糕類產品製作不可缺少的步驟,通過烘焙後澱粉產生糊化、蛋白質變性等一系列化學變化後,麪包、蛋糕達到熟化的目的。

焙烤簡介

焙烤是一種利用輻射熱能加工食品的方法。在輻射熱的作用下,食品物料首先在其表面發生蛋白質凝固和澱粉糊化,然後隨着熱量進一步向內部傳遞,在食品內部,除了發生上述變化外,還會發生水分的汽化,以致內部膨脹而使表層豐滿,並伴有表層的美拉德反應(醬色化)。這一系列變化,一方面使食品變熟,另一方面使食品內部疏鬆、外表金黃 [1] 

焙烤焙烤食品

焙烤特點

焙烤食品分為許多大類,而每一類中又分為數以百計的不同花色品種,它們之間既存在着同一性,又有各自的特性。焙烤製品一般具有下列特點:
①所有焙烤製品均以穀類為基礎原料。
②大多數焙烤製品以油、糖、蛋等或其中1~2種作為主要原料。
③所有焙烤製品的成熟或定型均採用焙烤工藝。
④焙烤製品是不需經過調理就能直接食用的食品。
⑤所有焙烤製品均屬固態食品。

焙烤分類

焙烤食品已發展成為品種多樣、豐富多彩的食品。通常有根據原料的配合、製法、製品的特性、產地等各種分類方法。
按生產工藝特點分類可分為以下幾類。
①麪包類包括主食麪包、聽型麪包、硬質麪包、軟質麪包、果子麪包等。
②餅乾類有粗餅乾、韌性餅乾、酥性餅乾、甜酥性餅乾和發酵餅乾等。
③糕點類包括蛋糕和點心,蛋糕有海綿蛋糕、油脂蛋糕、水果蛋糕和裝飾大蛋糕等類型;點心有中式點心和西式點心。
④鬆餅類包括派類、丹麥式鬆餅、牛角可松和我國的千層油餅等。
按發酵和膨化程度可分為以下幾類。
①用酵母發酵的製品 包括麪包、蘇打餅乾、燒賣等。
②用化學方法膨鬆的製品 指蛋糕、炸麪包圈、油條、餅乾等。總之是利用化學疏鬆劑如小蘇打、碳酸氫銨等產生二氧化碳使製品膨鬆。
③利用水分氣化進行膨化的製品 指天使蛋糕、海綿蛋糕一類不用化學疏鬆劑的製品 [2] 

焙烤焙烤設備

焙烤設備有多種形式,統稱烤箱或烤爐,如固定式、紡車式、盤式、隧道式(帶式)等。後三者為連續式,所得製品色澤一致,風味較佳,且熱損失少,一般的規模生產多采用隧道式。焙烤熱源為電或燃料,前者包括電熱管、遠紅外輻射管、微波加熱器等;後者採用重油、煤氣或天然氣間接火管的燃燒系統 [1] 

焙烤麪包烘烤一般包括下面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面火120--160℃、底火180--220℃;實際温度達到設定温度後,麪包入爐。維持時間約2—15分鐘。

焙烤注意

小麪包温度高,時間短;大面包温度低,時間長;
作用:麪包增大體積,主要是讓其長高。
2)第二階段:提高面火至180--220℃、底火200--250℃,維持到面火達到要求時,約5—10分鐘。
作用:使麪包形成硬的麪包殼,並使麪包定型。
3)第三階段:面火維持在180-220℃、底火調低到180℃,維持至麪包均勻上色,約需5-10分鐘。
作用:使麪包形成均勻的焦黃色或金黃色。
麪包在烘烤過程中內部的變化
1)麪包坯温度、水份變化及內部結構的形成
麪包坯處在烤爐中後,同時接收熱量的來源或方式有:加熱管的熱輻射、烤盤的熱傳導、爐內熱空氣對流傳熱。

焙烤烘烤初期

a. 表皮的形成
剛入爐的生坯,表面温度為30℃左右,首先遇到熱空氣。熱空氣中水份會被冷坯冷凝成水珠並附着在其表面。但這是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的,很快水珠會汽化,且麪包表面温度迅速上升到高於100℃,這樣表面會幹燥,並形成白色的薄表皮。

焙烤麪包皮(殼)的形成

同時,熱量往內部傳導,內層温度也在上升,短時間內表皮下的温度接近100℃,形成外高內低的温度梯度分佈。這樣熱量的傳遞方向(推動力)是由外向內的。
而麪包中水份的分佈剛好相反,是外低內高的水份梯度分佈。這樣水份是由內向外補充,並在表皮下形成蒸發層(因温度接近100℃)。
但由於烘烤進行中,內部温度會不斷上升,當達到澱粉的糊化温度時(高於50℃),水份會被澱粉結合,這樣內部向外補充的水份會越來越少,蒸發層水份會減少,温度會超過100℃,然後麪包外皮乾燥成一層無水的麪包殼(產品吸潮回軟後稱為麪包皮)。

焙烤烘烤後期

a.麪包囊形成
[3]  烘烤繼續,熱量不斷向內傳遞。由於麪包皮的阻擋作用,以及內部澱糊化,往外擴散的水份有限,但温度會不斷升高,最終接近100℃,這樣蛋白質也會變性。澱粉糊化和蛋白質變性後,麪包殼下面部分形成麪包囊,這部分實際上也熟化了。
b.麪包囊心的形成
麪包幾何中心部分在烘烤過程中得到的熱量最少,升温速度最慢。由於中心温度與麪包皮温度相差太大,處在中間位置的麪包囊部位的水份既向外擴散,也向內部分滲透冷凝。當面包囊形成時,麪包中心水份比以前高出2%,温度最終一般會上升到90—98度。並形成麪包囊心。
2)烘烤過程麪包內部微生物學變化及發生的生化反應

焙烤微生物學變化

a.酵母的活性變化
生坯入爐後,內部各部位温度均會上升,但升温幅度不同。不管如何,麪包各部位的温度均會超過50℃。低於50℃時,酵母有個旺盛產氣的過程,然後,隨着温度的上升,酵母活性降低,直到死亡。這個過程約為5分鐘。但對面包體積和形狀仍有影響。
b. 酸性微生物活性變化
主要為乳酸菌。一般各部位温度超過60℃時,全部死亡。如果囊心温度尚未過到要求就出爐,有時能檢出活菌。
B.生化反應
a.澱粉酶:α-澱粉酶於97℃、β-澱粉酶於82℃鈍化。此前它們一直在分解澱粉。
b.蛋白酶:在80--85℃鈍化,此前多少會分解蛋白質。
c.澱粉糊化
澱粉糊化分解成糊精和麥芽糖。糊精結合大量水,是形成澱粉凝膠並構成麪包鬆軟口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d 麪筋蛋白變性:60-70℃變性凝固,釋放部分結合水,形成麪包蜂窩或海綿狀組織。這種鋼化作用是麪包具有確定形狀的主要原因。如圖所示。
e 成色反應
美拉德反應:大於是150℃時麪包組分中蛋白質、氨基酸等與糖、醛類物質發生的羰氨反應。形成由灰至金黃的顏色。
焦糖反應:糖類在高於180後形成焦糖色。
酶促裼變:在40-60℃時多酚氧化酶催化的酚類物質的反應,形成裼色,這是次要的成色反應。
f 香味的產生

焙烤主要由兩部分

酵母發酵時形成的一些醇類、酸類、酯類物質在烘烤時的變化;
成色反應時形成的醇類、醛酮類、酯類物質。它們構成麪包特有的風味。
1)麪包在烘烤中體積和重量的變化
A.體積增大的原因及影響因素
體積增大的原因:
a.膨脹氣源:CO2、水、醇、酸、醛類受熱膨脹;
b.澱粉糊化也膨脹;
c.蛋白質變性後形成剛性,維持已膨脹的體積結構。

焙烤影響因素

a.前期發酵狀況:包括酵母活力,麪糰持氣性,醒髮狀態;
b.烘烤初温:適宜。太高時麪包很快形成,不利於後步體積延展膨脹;
c.烘烤濕度:濕熱空氣潤濕表皮,否則破裂;
d.是否用烤模:模具減少了麪包坯散發氣體的有效面積。
B.烘烤後重量變化
一般烘烤後重量會損失10—12%。損失的主要物質及比例為:
水份95%;乙醇1.5%,CO23.3%,揮發性酸0.3%,乙醛0.08%。重量損失大小主要與機包大小、是否用烤模有關係。
參考資料
  • 1.    王建林,李海燕,謝朝暉.當代食品科學與技術概論:蘭州大學出版社,2009:200
  • 2.    華景清,張敬哲.糧油加工技術:中國計量出版社,2010:67-68
  • 3.    焙烤食品  .產業網[引用日期201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