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焋糕

鎖定
焋糕(zhuàng gāo),也叫作撞糕、蒸糕,在練塘地區古已有之並極為盛行,是練塘糕團的典型代表。焋糕由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蒸煮而成,常作為伴手禮或點心出現。2013年,練塘糕團製作技藝被上海市青浦區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焋糕
外文名
zhuàng gāo
分    類
糕點
口    味
香甜
別    名
撞糕,蒸糕,莊糕,練塘糕團
主要原料
糯米、粳米、糖等
營養成分
糖類、蛋白質等
適宜人羣
男女老少皆宜

焋糕製作方法

焋糕由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蒸煮而成,工藝精良。一般要經過淘米、浸泡、瀝乾、磨粉、溲粉、制餡、裝模、焋打、燻蒸等過程,由多人協作完成。而“(sōu)粉”與“焋打”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環節。
焋糕製作 焋糕製作
先把糯米洗淘乾淨後,放在開水中浸泡一段時間,瀝乾後磨粉。“溲粉”,是在糯米粉里加入糖水後不停地用手擦粉,使糕粉變成雪花狀,再通過篩粉讓它更加蓬鬆。糕粉溲得好不好,將直接影響焋糕的口感。
傳統焋糕內的餡料為豆沙餡,以前是農户用自家種的赤豆加上冰糖炒制而成。糕粉、餡料準備好之後,米粉灌入模具,在中間凹陷處加入一小塊豆沙,再覆上一層米粉,用竹尺撫平整,再把成型的米粉團從模具中倒出來,焋糕就有了精緻的外形。最後是焋打和燻蒸,大火蒸上10多分鐘,熱騰騰的焋糕就可以出爐了。

焋糕練塘焋糕歷史

練塘,原名章練塘。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越,後為楚春申君黃歇之封地,太湖、汾湖、澱山湖水在此匯合進入黃浦江,是真正的黃浦江上游源頭。練塘建鎮已有1100多年曆史,五代十國時晚唐刺史章仔鈞攜夫人練氏鎮守於此,因多水塘,故名章練塘。另傳因東吳大都督周瑜建艦操練水軍之池塘而得名。練塘鎮是全國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生態鎮。 [2] 
練塘鎮 練塘鎮
練塘地區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土質鬆軟肥沃,氣候濕潤,四季分明,歷來屬於農耕地區,適合水稻的種植。據清乾隆年間編篡的《章練小志》記載,練塘地區在水稻栽培的不斷優化,經過幾千年的耕耘,以秀穗成熟整齊成名的三朝齊、稻芒頗具特色的紅芒稻、白芒稻等晚熟粳稻和觀音糯、虎皮糯、茄糯等糯稻這些水稻良種脱穎而出,這些良種為日後練塘焋糕的誕生,提供了原材料優勝劣汰的先決條件。
正因為練塘地區的稻作文化為練塘焋糕的沿襲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練塘地區盛行的春節、婚嫁、造房,喬遷和安葬祭祀等婚喪習俗活動,又為焋糕的貫穿始終,孕藴了從偶然到必然的哲理。每逢婚嫁迎娶,造房喬遷,農家都會用焋糕,底下有紅紙鋪墊,上有紅印拍花,看上去紅紅火火,平添了喜慶的氣氛。
練塘焋糕除了能在當地農村傳統習俗活動中成為經典和代表性食品還有兩層原因,首先焋糕不僅外形美觀可愛,而且入囗軟糯清香;其儲存保質期長,焋糕在臘月歲未製作,還能保持到農曆二月,或隔水蒸煮,或直接幹食,仍能保持原有風味。
古籍中對“焋”的記載 古籍中對“焋”的記載
“焋”在宋代《集韻》實米於甑也,“焋”在明代《字彙》今炊粉餈,謂之焋糕。焋是一個被人遺忘了的古漢字是做糕的專用特色動詞,焋和撞同音,做糕時的敲打撞擊聲場面相當熱鬧,故取名為“撞糕”,古人又因撞字不雅,創造了“焋”字,焋糕的方言與技藝一直流傳。古人對焋糕製作極其講究,對稻米的選擇十分嚴苛,古時的焋糕只流傳於上流社會,是達官顯赫的饋贈好禮。

焋糕文化價值

焋糕非遺進程

青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4月,練塘糕團製作技藝被上海市青浦區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2020年6月,練塘鎮米樂農場(練塘糕團製作技藝)成為青浦區“非遺在社區”優秀示範點。 [3] 
2021年11月,楊勤峯練塘糕團保護傳承工作室入選第一批上海市非遺傳承人社區傳承工作室。 [4] 
2022年1月28日,晚20點檔都市頻道《星旅途》,以青浦年味為主線,練塘糕團製作技藝優秀示範點--米樂農莊是其主要推薦內容之一。 [5] 
2022年2月2日,東方衞視專欄節目《斯文江南》,練塘糕團製作技藝被邀請作為現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項目,向全國觀眾介紹了青浦特色的糕點和非遺項目。 [5] 

焋糕文化內涵

焋糕,練塘糕團製作技藝,以水鄉地區的稻作生產為物質基礎,是練塘手工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春節、婚嫁、造房、喬遷和安葬祭祀等婚喪習俗活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焋糕承載着許多青浦本土習俗的故事,也符合江南地區過新年要焋糕做圓團,寓意着家家户户年年平安、步步高昇、温暖團圓。濃縮着江南地區的人文情韻、傳統民俗、飲食文化與工藝智慧。

焋糕焋糕實物圖

練塘焋糕實物圖
練塘焋糕實物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