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鎖定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是烽火科技集團的控股股東,地處武漢中國光谷,是中國知名的信息通信領域產品和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是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管理的中央企業
2017年7月12日,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獲國資委2016年度經營業績考核A級。 [1] 
2018年7月20日,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和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聯合重組併成立的“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武漢正式揭牌運營。 [2-3] 
中文名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外文名
FiberHome Technologies Group
別    名
烽火科技集團
地    點
武漢中國光谷
成立時間
1974年
官    網
http://www.wri.com.cn/cn/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發展概覽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於1974年正式成立,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已形成覆蓋光纖通信技術數據通信技術與無線通信技術三大產業的發展格局,是全球唯一集光電器件、光纖光纜、光通信系統和網絡於一體的通信高技術企業。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是中國光通信的發源地,也是國內唯一集光通信三大戰略技術(通信系統、光纖光纜、光電器件)的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科研與產業實體,是中國電子信息百強和軟件百強企業。經國家批准為:“新一代光纖通信技術和網絡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光纖通信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光電子工藝中心(武漢分部)”、“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亞太電信聯盟培訓中心”和創新型企業試點等。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在光纖通信領域具有極強的研發實力,參與了幾乎所有的863計劃和從“六五”到“十五”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關於光纖通信方面的研究課題。從改革開放初期,先後為中國通信技術的發展貢獻了500餘項重大科研成果,其中獲信息產業部重大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進步獎、部委級、省級科技進步獎170多項。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光纖傳輸技術、設備和中國第一套互連互通的全光網設備,成功地開發了中國第一套10Gb/s SDH系統和32X2.5Gb/s DWDM系統,所提出的三項IP技術提案是我國首次被國際電信聯盟採納的國際電信標準。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現有員工近1萬餘人,本科以上學歷者佔全部員工的75%,其中碩士、博士佔25%,擁有被譽為“中國光纖通信之父”的趙梓森院士、8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9位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和23位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技術管理專家。
2018年7月20日,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和電信科學研究院聯合重組併成立的“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正式揭牌運營。 [2]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烽火科技

烽火科技集團是中國優秀的信息通信領域產品和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武漢.中國光谷”的核心企業,直屬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集團於1974年正式成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形成覆蓋光纖通信技術、數據通信技術、無線通信技術與智能化應用技術四大產業的發展格局,是全球集光電器件、光纖光纜、光通信系統和網絡於一體的通信高技術企業。集團旗下擁有多家上市公司、控股公司、全資公司與合資公司,資產規模逾百億元。
烽火科技集團.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WRI)是中國光通信的發源地,是中國電子信息百強和軟件百強企業。經國家批准為:“光纖通信技術和網絡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光纖通信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國家光電子工藝中心(武漢分部)”、“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 “亞太電信聯盟培訓中心”和創新型企業等。
堅持光纖通信、數據通信、無線通信和智能化應用四大業務方向,以自有知識產權的光電子設計與製造技術、ASIC設計技術、軟件開發技術和光纖製造技術以及光纖傳感技術為核心技術,構築競爭優勢,以提供下一代網絡(NGN)、下一代互聯網、下一代無線移動網和智能化應用解決方案為主攻目標,整合資源,構建合理的產業結構,逐步成為集傳輸、數據、交換、無線通信、光電器件、光纖傳感為一體的信息通信設備製造商和綜合服務提供商,為客户提供全面的產品和智能化應用解決方案。
"十二五"期間,烽火科技集團的發展目標是:產業規模與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速度同步,力爭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更加合理;國內市場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國際市場銷售額佔集團銷售額的比例顯著提高;核心競爭力、為運營商以及其它用户提供裝備和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信息通信和智能化應用領域全面解決方案提供商,爭創全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企業形象

“烽火科技”品牌標識由圖形、文字及輔助圖形組成,有中、英文兩種版本。以中文表現的品牌標識由圖形、中文品牌名稱及弧線構成是品牌標識表現的基本形式,應用於企業國內的各項經營管理活動。以英文表現的品牌標識由圖形、英文品牌名稱及弧線構成,一般應用於國際場合。品牌標識全面反映了企業的歷史及發展現狀,其中圖形部分在通信行業中被廣泛認知,享有較高美譽度。
企業名稱“烽火科技”採用遒勁有力的手寫行書,代表企業既擁有悠久、堅實的事業基礎,同時又是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年輕的新興企業
中文上面的弧形一勾是點睛之筆,極富動感,色彩是紅色,給人以熱情、活潑、積極向上的視覺印象,表明其行業特徵,同時也表達了本集團在未來通信行業中擁有輝煌前景的美好祝願。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企業文化

企業使命:致力於為客户提供最佳通信方式,讓科技造福人類
企業宗旨:使客户滿意、求員工發展、對股東負責、促社會和諧
企業願景:國內一流、國際知名
企業精神:敬業、誠信、創新、和諧
戰略目標:在“十一五”期間,集團產業規模與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速度同步,力爭在2005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更加合理;國內市場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逐步拓展國際市場,國際市場銷售額達到集團銷售總額的25%以上;企業核心競爭力、為運營商以及其它用户提供裝備和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
經營理念:持續、穩健、快速、規模
組織原則:集團始終是一個具有控制力的整體
決策準則:科學、民主、高效、優質
企業行動綱領: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堅持“以人為本”
員工行為準則:盡我所能,追求卓越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下屬公司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擁有多家上市公司、控股公司、全資公司與合資公司,主要包括: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漢電信器件有限公司武漢烽火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武漢虹信通信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武漢烽火眾智數字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武漢烽火國際技術有限公司;武漢市中光通信公司;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烽火安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武漢烽火信息集成技術有限公司;武漢烽火網絡有限責任公司,武漢銀泰科技電源股份有限公司等。這些公司分別從事光纖通信系統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軟交換的研究開發和IP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光電端機、光纖光纜、光電器件、光無源器件、光通信儀表、光纜專用設備、網絡管理系統、各種高低端路由器、以太網交換機、移動通信室內外覆蓋系統、GPS定位系統、BITS定時分配系統、會議電視系統、電源供電系統、機房輔助設備等產品的中試和生產等,產品市場覆蓋國家信息基建、電信、聯通、移動、鐵通、廣電、電力、石油、軍隊等各個部門,並已打開國際市場,產品銷往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及東南亞各國。
截至2008年底,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總資產80多億元,淨資產30多億元,2008年集團實現銷售額約70億元。 [4]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研發方向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三大產業方向

光纖通信技術產業:光纖通信系統、光纖光纜、光電子器件。光纖通信產品羣集中在兩個網絡層面,即高速寬帶光纖傳輸系統與設備、光纖寬帶接入網(OAN)系統與設備。
●未來公用網技術產業: IP選路與交換。IP選路與交換產品集中在核心級與邊緣路由器以及高、低端的以太網交換機等產品。面向NGN體系結構應用的全業務軟交換技術研究與系列設備研製。
●無線通信技術產業:無線接入系統、直放站、3G/4G移動通信系統無線移動通信產品羣集中在無線窄帶、寬帶接入產品、直放站系列產品和第三代/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產品。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研究方向

●全光網絡技術研究:圍繞光網絡組網技術特徵開展研究,“十五”期間進行自動交換光網絡ASON技術前期研究,掌握光網絡互聯關鍵技術,建立光聯網實驗場,完成OXC(光交叉連接)和OADM(光分插複用)系統設備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
●高速光傳輸系統研究:開展SDH40Gb/s(STM-256)ADM、40Gb/sOTDM(光時分複用)和基於10Gb/s、4Ogb/s的大容量DWDM系統研究,掌握關鍵技術,研製出相關係統設備,建立試驗工程。
●高速寬帶綜合業務接入網系統:研製出具有有線、無線綜合、有源、無源綜合、寬帶、窄帶綜合的系列化高速寬帶綜合業務接入網系統產品並進入商用。
●光纖規模化生產工藝研究:開展光纖大預製棒的制棒、拉絲相關工藝技術研究,形成穩定的制棒與拉絲工藝,形成相應的規模生產能力。
ASIC設計:開展ASIC設計方法研究,形成規範化的設計流程,根據系統設備的研發與產業化要求,每年開發出若干種ASIC芯片。
●通信網絡管理軟件技術研究:實現統一平台下時不同光通信系統設備產品的網元管理,開展面向網絡層的管理軟件技術研究,形成面向光網絡建設的具有開放性和智能化的實用成套通信軟件技術。
●3G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究:研製WCDMA系統設備,逐漸形成全套的CN、RNC及NODE-B系列產品並進入商用。
●全業務軟交換技術研究與系列設備研製:通過研究形成以軟交換技術為核心,產品主要包括綜合接入設備網關、接入媒體網關、中繼媒體網關、移動接入媒體網關、信令網關、媒體服務器、應用服務器、軟交換設備、H.323與IPPBX網關及軟交換運營維護網絡管理系統等。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科研項目

國家重大科研項目
1.WDM超長距離光傳輸技術的研究與實現
2.10Gbit/s甚短距離並行光傳輸模塊與系統
3.基於千兆以太網的寬帶無源光網絡
4.超強前向糾錯(FEC)技術
5.25GHz光梳狀分波器研製
6.新型摻稀土光纖
7.40通道陣列波導光柵(AWG)複用/解複用器芯片及模塊目標產品
8.超寬帶(S+C+L-BAND)光纖放大器
9.喇曼光纖放大器及相關無源器件的關鍵技術研究和目標產品
10.2.5Gb/s混合集成光發射基與接收機芯片及模塊關鍵技術
11.40Gb/s (STM—256)光纖通信設備與系統
12.自動交換光網絡節點設備研製與系統試驗
13.提供虛擬專用網功能的多業務傳送平台實現技術
14.新型城蜮網關鍵技術及實驗系統
15.Tbps級DWDM傳輸系統的研製
16.自適應偏振模色散補償技術
17.高性能以太網交換機及接口卡核心芯片開發
18.納米光學晶體材料的研製
19.喇曼放大器
20.基於MEMS技術的可調諧光濾波器
21.1310/1550nm大功率超輻射發光二極管目標產品與規模化生產技術
22.10Gb/s以太網用小形化、熱插拔光收發器件及模塊
23.無致冷小型化封裝的980nm泵浦激光器
24.新型通信光纖(S+C+L波段)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設施配備

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已建立了超高速系統實驗室,配備瞭如超高速示波器、10Gb/s誤碼/抖動分析儀、光譜分析儀、色散補償模塊、光纖放大器等適合於高速系統實驗的儀表裝備;正在建設可以開展面向交換、傳輸、接入及有線、無線和多種業務運行試驗的寬帶網絡試驗平台;通過對光纖通信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和光電子工藝中心的持續不斷的建設,在系統設備、ASIC設計、軟件開發和光纖光纜與光電子器件等方面已構成既相對獨立完整又有效配套與銜接的研究開發、測試與中試工藝裝備體系,加上為科研和中試服務的卓有成效的工藝流程和相應的技術人員隊伍的努力工作,使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具有了很強的科研成果向實用化產品轉化的綜合能力。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獲得榮譽

2011年12月,獲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的“第三批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5] 
2017年中國大陸創新企業百強榜單發佈 北京佔43家 [6] 
2020年1月19日,工信部公佈2019年(第18屆)中國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名單,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位列第18位。 [7]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領導班子

魯國慶: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
呂衞平: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徐傑: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向軍: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
餘少華: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院總工程師。
何書平: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研究生

該院是首批獲得工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招生單位,同時也是國家批准設立的博士後工作站及亞太電信聯盟培訓基地。現有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趙梓森在內的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近60名。由於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在民族通信事業中肩負着國家的重任,為了滿足國家通信事業的飛速發展,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各級領導十分重視高層人才的培養,已確立了教育的產品就是人才的觀念,對待高層人才的需求上注重吸引和培養並重,特別加大對通信人才培養的投入。將人才的培養定位為贏得市場競爭和創新優勢的核心,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開發應用,研究生教育是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人力資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行兩級管理,四個統一的辦學模式
嚴謹的培養體系,以任務帶學科,以聯合求發展,出成果、塑人才,是我們科研單位辦學的特色。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十分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由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國際電聯ITU-T SG15中國專家組成員、信息產業部通信科技委委員毛謙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設有學位評定委員會,毛謙副院長任主席,學位委員會的成員中三分之二是教授級高工,保證了學位授予質量。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實行院、公司兩級管理的辦學模式,做到四個統一,即:統一招生、統一基礎理論教學、統一學籍管理、統一授予學位。
院屬各學科點在院統一領導下,制定招生計劃和錄取標準。為了建立穩定的教學秩序,院研究生部除了招生、學籍管理外,還有專門的教學班子,除了少數基礎課請名校老師授課以外,90%的課程都由自己的老師講授。承擔研究生教學的老師全部具有高級職稱或碩士以上學歷,部分老師曾經參加過科研項目或工程實踐,因此,在上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程時,任課老師能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很受學生的歡迎。
同時,我們還根據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及時調整專業研究方向和各專業課程的設置,力爭更好地為通信產業發展的大局服務。
不斷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初期,研究生導師的數量較少。隨着學科、專業建設的發展,建設了一支與之相適應的研究生導師隊伍。根據原國家教委《關於改進和加強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對研究生導師的遴選堅持標準,各單位領導也把建立一支優秀的導師梯隊作為研究生教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注意選拔那些在本專業中年輕有為的技術骨幹進入導師梯隊。
明確培養目標,理論聯繫實際
學科的發展促進研究生教育,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我們始終把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學位授予質量放在首位,認真貫徹執行國家關於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的有關政策,並結合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實際,提出了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培養研究生的目標,即:不僅使研究生掌握本學科方面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還要使其具有從事科研並獨立承擔工程項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的開發能力。
研究生的理論課集中一年上完,從第二學年開始進入各公司進行課題研究,他們在導師的指導下參加科研開發,開題、閲讀文獻資料、制定方案、理論探討、硬/軟件研發、實驗驗證、作論文等等。在此期間要求研究生所作論文要與科研任務相結合,既做到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於科研實踐,又做到在實踐中進一步深化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鼓勵研究生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探索、勇於創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長期以來,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的研究生教育逐漸形成了一個既出科研成果,又出通信人才的良性循環。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大事記

悠悠歲月,見證了烽火科技集團的技術創新和頑強拼搏史,烽火科技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奉獻書寫了中國光通信領域一系列的跨越性發展軌跡。2012年 在高速相干光OFDM 實時傳輸關鍵技術及系統的研究中,成功實現了三通道240Gb/s OFDM 信號非本地本振相干接收的實時傳輸系統,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11年 在全球首次實現單光源1.92Tb/s 和16 光源(C 波段)條件下單通道30.7Tb/s 的傳輸系統實驗,是國際上C 波段Tb/s 級光傳輸技術的最高水平,在國際上實現了OFDM 光傳輸實驗的再次突破。
2010年 正式成為全球僅有的具備最先進的器件封裝技術的5家CSFP MSA聯盟成員之一;“單光源1-Tbit/s LDPC 碼相干光OFDM 1040km傳輸技術與系統實驗”取得突破,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09年 二期光纖擴產項目竣工投產,光纖產能超過1000萬芯公里,一舉躍居國內前三、全球前十大光纖生產商之一。
2008年 “年度中國光通信最具綜合競爭力企業10 強”三項產品組( 光傳輸設備、光纖光纜、光器件) 榜單之首,併名列“年度中國光通信市場最具品牌競爭力企業10 強”榜單之列。
2007年 “80×40Gb/s 密集波分複用光傳輸系統”獲得2007 年度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電信級軟交換產品和IMS 分別通過原網通集團的互通測試和業務測試,獲得好評。
2006年 集團承建的世界上容量最大、傳輸速率最快的首個商用光傳輸系統——“80×40Gb/s”DWDM 系統在上海到杭州之間的通信幹線網上投入使用,標誌着我國在這一領域已走在世界前沿;率先在國內開通10G 電信級以太網商用工程
2005年 世界第一個符合ITU-T標準的STM-256幀結構的40Gb/s SDH設備、中國第一套3.2Tb/s (80x40Gb/s) DWDM傳輸系統在這裏誕生。
2004年 中國第一套具有喇曼光纖放大器的商用水平的實際光纖WDM ULH和光纖到户EPON系統、中國第一個由運營商主導成功的FTTH工程在這裏誕生。
2003年 向國際電聯提交第三個IP通信標準(ITU-T X.87)並獲批准;中國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長距離光傳輸系統(ULH)在這裏誕生。
2002年 中國第一套1.6Tb/s DWDM系統在這裏誕生。
2001年 全球第一套互連互通的全光網設備在這誕生並開通實際工程;向國際電聯提交第二個IP 通信標準(ITU-T X.86) 並獲批准,這是全球MSTP 領域的第一個國際標準。
2000年 中國第一套32×10Gb/s DWDM系統在這裏誕生,並在國內首次開發出OXC、OADM設備;向國際電聯(ITU)提交中國第一個IP國際標準(ITU-T X.85)並獲批准,實現了130年間國際電信史上中國在制訂和掌握電信技術標準上零的突破
1999年 中國第一套10Gb/s SDH系統和32×2.5Gb/s DWDM系統在這裏誕生。
1997年 在國內首次開發出應用於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傳輸的EDFA產品;中國第一套DWDM系統在這裏誕生。
1996年 中國第一套2.5Gb/s SDH設備在這裏誕生。
1993年 中國第一套565Mb/s PDH設備在這裏誕生。
1982年 在中國率先開發出光纖通信用長波長器件。
1981年 開通中國第一個實用化光纖通信系統工程,中國開始走進數字通信時代。
1976年 中國第一根符合國際標準的實用化光纖在這裏誕生,首創我國實用化光纖的製作方法和製造設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