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烘筒烘燥機

鎖定
烘筒烘燥機(cylinder drying machine)是以烘筒筒面接觸傳熱的烘燥機烘筒排列方式現均為立式。卧式和橋式已被淘汰。
中文名
烘筒烘燥機
外文名
cylinder drying machine
特    點
以烘筒筒面接觸傳熱
主要作用
棉、滌棉混紡織物等烘燥

烘筒烘燥機簡介

烘筒烘燥機結構

烘筒烘燥機烘筒的排列方式現均為立式,立式烘筒烘燥機由立柱、烘筒、傳動機構和進汽、排水系統等組成,常與一些有關單元機組成聯合機使用。

烘筒烘燥機作用

主要供棉、滌棉混紡織物等烘燥,也可用作供經軸紗連續軋染、水洗後的烘燥。

烘筒烘燥機類別

國產烘筒直徑為570ram,按烘燥和車速要求,分有1柱、2柱、3柱、4柱幾種,每對立柱可排裝8只、10只、12只烘筒。

烘筒烘燥機工作原理

烘筒之間以圓柱齒輪依次傳動,高速者用耐熱耐磨的膠帶傳動。烘筒以水蒸氣為熱源,平幅濕織物以一定包角緊貼於每隻主動迴轉的熱筒面隨之運行過程中,吸收筒面傳導的熱能氣化水分。供滌棉混紡織物水洗後烘燥,落布前應有2~3只冷水滾筒以降低出機織物温度至50℃以下,以防產生折皺印和減少靜電。
由於熱傳導的熱阻較小,烘筒筒面向織物傳熱速度較對流傳熱的熱風烘燥機高,故其汽水比值較小。但若控制不當,傳熱劇烈,對織物加工質量不利,特別是用於預烘時容易產生染料、樹脂初縮體、漿料等泳移現象;且被烘織物在筒面上必須保持一定的經向張力,故該機的適應性受到一定限制。紡織品與烘筒的接觸方式大多為雙面接觸,極少數為單面接觸。 [1] 

烘筒烘燥機烘燥原理與耗能的關係

烘燥是給予被烘織物一定的熱能,使被烘織物上的水分汽化蒸發掉。烘筒烘燥機就是應用這種熱傳導原理使被烘織物與高温金屬表面攀觸,從而獲得熱量,汽化其中的水分,並從織物表面蒸發逸出。由於被烘織物與金屬間的熱阻很小,且熱量傳遞方向與水分蒸發方向相同,因此,它具有熱效率高、烘燥速度快、機械結構簡單等優點。不過從能源角度出發,在考慮汽水比一定的情況下,烘燥能力的大小還要取決於烘筒的表面温度、有效烘燥面積、被烘織物結構和排除織物上蒸發出水分的情況等因素。

烘筒烘燥機軋餘率與節能

在烘燥機之前一般均設有一台軋車,以對織物進行軋壓,使織物含水率儘可能地減少,從而縮短烘燥時間,達到節能的目的。軋餘率是軋車的重要技術經濟指標之一,它表明經軋壓後織物上殘留的水分百分率,軋餘率越低,織物烘燥的時間就越短,甚至不烘燥,為此,降低軋餘率是節能的一項重要措施。但影響軋餘率的因素很多,從軋車結構講,如軋輥壓力、軋輥直徑,軋輥硬度及軋棍橡膠層厚度等。由於設計與製造的者異,也會影響軋餘率的高低。因此,在軋車選型時必須在保證加工質量的前提下,以節能為重點,選擇軋餘率低的為好,對軋液染軋車,則以滿足生產工藝要求的含液量,對軋車的軋餘率要兼顧考慮。

烘筒烘燥機效率與速度

織物帶水分進入烘燥可以分為吸熱升温、恆温烘燥與減速烘燥三個階段,烘筒烘燥機的烘燥效率之高低,首先要確定被烘織物有多少水分要烘乾,而烘筒烘燥機的車速則與被烘織物單位門幅的含水量多少和烘燥時間及軋車軋餘率等有關,不同的織物,其烘燥效率是不相同的,一般來説,當織物含水量與軋餘率恆定時,烘燥速度與烘燥效率成正比,而效率越高,車速越快,因此,車速要適應產量的需要來考慮烘筒數量,反之,則應考慮改變烘筒烘燥機的車速。

烘筒烘燥機疏水器與熱效率

疏水器是烘筒烘燥機不可缺少的關鍵部件,它的作用是排除凝結水,阻止蒸汽泄漏,從而提高傳熱效率,達到節約蒸汽的目的。在烘筒烘燥機的實際耗汽中,織物蒸發所耗的蒸汽僅佔全部供應蒸汽的38%~40%,而其餘60%左右的蒸汽熱量幾乎有一半被作為疏水器的冷凝水帶走,因此疏水器排水性能的好壞對烘筒烘燥機的熱效率的影響是極大的。
疏水器的種類很多,就其冷凝水故排放效果較好的有偏心熱動力式疏水器和鐘形浮子式疏水器,它們的主要優點是工作可靠、排水量大、重量輕、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隨着印染加工對烘筒烘燥機的廣泛使用,如何進一步選用低壓力,高流量的疏水器,對提高烘筒烘燥機的節能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2] 

烘筒烘燥機烘房與保温措施

烘筒烘燥機的外壁熱損失佔總耗汽量的20%以上,而烘房是防止烘筒烘燥機四周的熱量損失,在烘筒烘燥機的外圍加裝隔熱板來達到提高保温效果的目的。烘房的散熱面積越小,其散失的熱量就越少,有利於提高烘燥條件。由於烘筒烘燥機的不斷髮展,小烘房結構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它不僅能有效地防止烘筒烘燥機的熱量散失,同時還能有效地控制車間室內温度,改善工人的勞動環境。 [3] 
參考資料
  • 1.    梅自強主編,紡織辭典,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1,第605頁
  • 2.    羅青枝 , 王德松 , 李羣生.紡織染整烘筒烘燥機的化學清洗:清洗世界,2000 , 16 (1) :42-43
  • 3.    朱德羣.烘筒烘燥機節能途徑的初步探討:印染,1989 (2)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