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銅走銀

鎖定
烏銅走銀,是雲南特有的中國傳統銅製工藝品 [1]  ,始創於雲南石屏。它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熔化的銀(或金)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後打磨光滑處理,時間久了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裝飾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別緻。
烏銅走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由於走金難度較大一般多以走銀為主,故稱“烏銅走銀”。過去,此工藝品多為文房用具等。現在品類十分廣泛。
2011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中文名
烏銅走銀
產    地
雲南
代表佳作
北京人民大會堂雲南廳的風景畫
起源時間
清雍正年間

烏銅走銀製作工藝

圖案花紋部分展示
圖案花紋部分展示(5張)
製作烏銅走銀 [3]  (金)是石屏縣歷史上獨具特色、馳名中外的中國手工技藝之一,這一項複雜的工藝,匠人須掌握冶煉合金、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微雕等技藝。烏銅走銀(金),工藝品一般有文房四寶系列,酒具,香具,煙具,鼎,茶具,瓶、罐、尊系列,玩賞系列等等。
常見的圖案紋飾有五福捧壽梅蘭竹菊、八仙過海、富貴山水魚三英戰呂布、松鶴延年、祥龍獻瑞等。

烏銅走銀工藝步驟

一、煉製烏銅合金
用優質的銅和一定比例的黃金、純銀摻合其他十餘種貴金屬熔鍊成烏銅合金。
二、鍛制烏銅片
將合金以鍛打、碾壓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烏銅片。
三、烏銅片上鏨刻圖案
設計、剪材下料後在烏銅片上描繪出所需要的圖案紋樣或文字,線條應流暢,再用鏨子刻出各種花紋圖案。刻的深度根據烏銅片的厚度而定。
四、走銀
走銀烏銅走銀工藝最精髓的地方,烏銅走銀是用純銀銀屑或純金金屑填充到圖案處,以“走”滿為度。經高温處理,銀屑或金屑與烏銅就自然熔為一體。
五、焊接和組裝
打磨 打磨
焊接與組裝是一件工藝品成形的關鍵,任何一件烏銅走銀工藝品必須的一個工藝,焊接與組裝的好壞決定了一件產品的最終優劣。
將走好銀的烏銅片進行打磨、組裝、焊接成型,或將製作好的烏銅片焊接組裝在已設計製作好的金屬器物相關部位上,使其成為一件完整的器物。
六、拋光打磨
拋光打磨
分為粗拋光和細拋光,手工打磨,將初成型的器物進行清理拋光處理。(現在多用砂紙或砂輪作拋光處理)。讓其顯出銀白色線紋。
七、捂黑處理工藝
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後,邊捂邊揉搓。手汗液長時間與烏銅接觸,產生反應,使烏銅器面發生氧化,生成一層自然的氧化保護膜,烏銅坯就呈烏黑髮亮狀態(這道工序也有相當的技術要求)。

烏銅走銀歷史發展

工藝初創:烏銅走銀”工藝源於清雍正年間(1722—1735年)雲南石屏縣一名匠師嶽富的偶然靈感。在一次鍊銅造器時,嶽富手上的一枚金戒指不慎掉入爐鍋中,戒指一下子熔化了,惋惜之餘,他泄憤地將周圍放着的銀等金屬全扔進爐裏。
氣消之後,他發現爐中出現了一種顏色黑亮的合金銅,黑色中呈現若隱若現的金黃色和銀白色的線條,他試着用這種合金銅製作成工藝品,又經仔細的研究琢磨,終於成就了“烏銅走銀”手工藝。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技藝門派

烏銅走銀這項古老的工藝被雲南三個大家派別所掌握:分別是官渡金永才大師 [4]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旗下弟子陳平(省級傳承人)、李偉(發源地石屏縣傳承人)等;晉寧袁昆林大師;保山烏銅走銀 [5]  萬光紅大師。

烏銅走銀官渡烏銅走銀

金永才,1975年他年僅18歲,是一名銀匠。他居住的雲南省是一個擁有眾多少數民族的省份,這裏的少數民族喜歡佩戴銀飾,尤其是姑娘出嫁,需要製作整套的耳環、手鐲、頭釵等銀飾。當時,他和李加汝作為銀匠經常參加禮拜天的趕集,不時會聚在一起。加上雙方的住處僅相隔半公里,時間一長,他便經常到孤寡老人李加汝家裏照顧李的飲食起居。
1982年,李加汝正式將金永才收為徒弟,但並沒有把配方交給他,只是讓他和自己一起製作“烏銅走銀”。直到1995年,80多歲的李加汝身體越來越差,經常住院。
金永才説,一次出院後,師傅和他一起吃飯,喝了點兒酒心情不錯,就對他説:“烏銅走銀製作技藝不能在我的手上丟失,不然我就成了民族的罪人。”原來,師傅早已把配方寫好,他把配方交給金永才,命令他在15分鐘之內必須背熟,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馬蹄鐘的鐘聲一響,李加汝把配方一燒而淨。1996年,李加汝先生與世長辭,“烏銅走銀”的手藝被金永才傳承下來。

烏銅走銀保山烏銅走銀

保山烏銅走銀 [5]  始於清朝末期,清朝末期板橋懷寶銀樓(四寶齋前身),從石屏重金聘請來一位王姓銀匠,王銀匠因感激知遇之恩,遂將烏銅走銀技藝傳授予懷寶銀樓的萬姓人家。
到1966年,第二代傳人萬懷林,因當時破四舊等原因,成為批鬥對象,不能再做手藝,萬懷林唯恐手藝失傳,偷偷將烏銅走銀的全部技藝教給了妻子金老伍。待形勢好轉之後,金老伍又將烏銅走銀技藝傳予了他們的兒子萬光紅。至此,保山烏銅走銀的技藝就這樣被萬光紅繼續傳承下去。
楊智閎,祖籍保山施甸縣,祖輩就曾掌握了烏銅走銀的製作工藝。
在烏銅走銀這一行當裏流傳着“傳男不傳女,傳兒媳不傳女婿”的説法,大師們或是不願收外門弟子,或是早已收足了弟子不想再多收。苦心人天不負,在楊智閎的堅持下,他終於找到了接納他的師傅。楊智閎在鶴慶銀器大師段六一門下學習到鏨刻工藝,在金屬鍛造大師王華藻門下學習了鍛打工藝,如今加上他祖傳秘方和後期學習的製作技藝,終於將家傳技藝完整恢復與熟練掌握。

烏銅走銀晉寧烏銅走銀

晉寧烏銅走銀工藝流傳於昆明晉寧縣晉城鎮天城門村袁家,傳自石屏岳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歷史。1989年,袁家和的兩個兒子袁萬成、袁萬禮開始製作沉寂多年烏銅走銀。銀匠家中又開始響起了“噹噹噹”的金屬敲擊的聲音。烏銅走銀有了第二代傳承者。
1989年改革開放後袁家重操舊業,慢慢開始恢復此工藝的製作和銷售,至今已做了幾千件作品,流傳於晉寧縣境內,1998年以後主要在昆明古玩市場上銷售。由於是傳統手工生產,每年製作的作品數量非常有限。由於其技藝世代獨傳,工藝配方秘不外傳,所以流傳至今會此工藝的人很少。
現今傳承仍只限於袁家,只有幾人掌握此絕技。
方形香爐 方形香爐
銅晉堂烏銅走銀作品:方形香爐,是雲南烏銅走銀文化傳承人李叢仲的傑作。李叢仲先生自幼熱愛藝術,對古玩珍品、文房四寶、青銅器等有着自己獨到的理解和鑑賞識別能力。因機緣巧合拜師於烏銅走銀大師金永才門下,系統學習瀕臨失傳的烏銅走銀製作工藝。
憑藉自己的聰明稟賦和勤奮鑽研,不但熟練掌握了烏銅走銀的製作技藝,還不斷推陳出新,使得這項古老的技藝能夠完整地傳承和保留下來,併發揚光大。其主要烏銅走銀作品有文房四寶、酒具、茶具、香爐、花瓶等,頗得行家讚賞,其作品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顧客在工藝品、藏品、紀念品的款式、圖案花紋及個性特徵上的需求。

烏銅走銀傳習館

2010年8月18日,作為雲南省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烏銅走銀傳習館”在官渡古鎮開館。金永才從38位報名者中選出4人,通過拜師儀式正式收為徒弟。
據説,這些報名者很多都是觀看了CCTV《走進科學》欄目對“烏銅走銀”的報道後,對這門手工藝產生了濃厚興趣,從而找上門來拜師學藝。金永才説,“挑選徒弟的首要條件是人品要好,心術要正。人品和技術是相通的,如果暴躁易怒,愛和別人發生口角,做起事情來缺乏耐心,就不適合。”這次招收的新徒弟中有的曾做過水電技工,有的並無手工藝基礎,但無一例外都對“烏銅走銀”的學習熱情非常高,僅用一年時間,他們就學會了鏨刻、打磨、走銀等基本技藝。
在學習期間,他們除了上交一些材料費(學藝過程會損耗大量的金屬材料)外,不用支付其他費用
不同於以前家庭作坊式的運作,自從擔任傳習館館長之後,金永才管理的人多起來,大多數時間都呆在店裏,近兩年也沒有時間再去趕集。每天他只做三四個小時的活兒,“做多了對眼睛不好”,他説。除了工作,他平時還喜歡唱滇劇——另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永才説,“過去的手藝人都有這門愛好。唱戲和手藝都是藝術,彼此相通,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做出的作品也會和心情一樣,做不好。這時,我要麼去茶館聊天兒,要麼去戲院唱戲,等心情好起來,做出來的作品才能讓人看着順眼。

烏銅走銀作品欣賞

烏銅走銀的代表佳作是陳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雲南廳的風景畫。此畫高1.2米,寬1.5米,在烏黑錚亮的底色上,昆明西山、滇池大觀樓分別用金、銀融化流入鏨刻好的花紋溝槽之間,所以為“走”與鑲嵌不同,十分精美,堪稱藝術珍品。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工藝品

烏銅走銀民間傳説

烏銅走銀工藝始創於清朝雍正年間,距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3]據傳石屏一嶽姓銅匠在冶煉紫銅時,不慎將所戴金戒指落入所鍊銅中,後來發現其所鍊銅器烏黑如煤,遂在銅器表面鏨刻花紋,嵌入銀屑,製成了最早的烏銅走銀。烏銅走銀製作方法先為岳氏兄弟創作,歷代為獨家經營,在生產製作中,岳家一直奉守着傳裏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保守觀念。

烏銅走銀展望未來

改造技術,擴大生產量
烏銅走銀傳承至今,生產方式依舊以最原始的手工鍛打和製作為主,再加上技藝繁瑣,成本高,產量小,每個月的成品率始終保持在二到三件。這樣的模式遠遠制約着烏銅走銀的發展。
因此,在保持手工鏨刻等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將烏銅走銀的技藝與現代加工工藝相結合,同時增加學徒和工人,節約成本,縮短製作時間,是烏銅走銀髮展過程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注重包裝和宣傳
雲南始終是發展較為落後的省份之一,與沿海城市相比,自我宣傳和包裝的意識不強。好的商品必然要有好的賣相,對於貴重的烏銅走銀精品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只有選擇好的包裝盒,精緻而富有特色的宣傳扉頁,説明書、收藏證才能將烏銅走銀百年來的高雅、精緻古樸、貴氣體現無疑。
時至今日,在打造精美的烏銅走銀藝術品的同時,如何將其美名遠揚,讓得到它的客商感到物超所值也是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但無論如何,烏銅走銀將再次走入世人視線,引起世人矚目是個不爭的事實。而我們也將看到這一經歷了百年風雨的驚世絕技在新的世界和未來中大放異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