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金散

鎖定
烏金散,中藥藥劑名,在多部醫書中有記載。收入第四批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製作技藝傳承人賈耀旺。 [1] 
中文名
烏金散
來    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
用    法
上藥搗羅為末
主    治
產後血迷,血運,敗血,瀝瀝不斷

烏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
【組成】麒麟竭 百草霜,亂髮(要男子發,燒灰) 松墨(煅,醋淬) 鯉魚鱗(燒,為末) 延胡索 當歸(去蘆) 肉桂(去粗皮) 赤芍藥各等分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每服6克,温酒調下。
【主治】產後血迷,血運,敗血,瀝瀝不斷,臍腹疼痛,頭目昏眩,無力多汗,崩中下血不止。

烏金散《世醫得效方》卷十四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十四
【組成】熟地黃(洗、切、焙乾、酒炒) 真蒲黃 大當歸 交趾桂 揚芍藥 早姜(去皮) 粉草各30克小黑豆120克 百草霜15克
【用法】上為末。每服6克,米醋100毫升,沸湯70毫升,浸取汁温服。
【主治】難產熱病,胎死腹中。

烏金散《婦科玉尺》卷四

【組成】當歸5錢,百草霜1兩,乾麪1兩,天麻2錢半,木香2錢半,金墨(煅)2錢。
【來源】《婦科玉尺》卷四。
【主治】產後敗血不止,淋瀝不斷;產後胎衣不下,暈眩欲絕,惡露不盡,肚腹疼痛,血迷心竅;或產後傷血過多,淋瀝不斷,勢將虛脱,眩暈不醒;並治血熱妄行,溢出常絡,吐血衄血,或崩或漏。
【功效】祛瘀生新,清熱止血。
【禁忌】忌辛辣等物。

烏金散《世醫得效方》卷十五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十五。
【組成】百草霜(鍋內炒煙盡為度) 紫金皮(米泔浸,煮熟,炒焦色) 粉草(炙)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6克,空腹時用艾湯或用淡醋調服。
【主治】身熱口燥,頭痛如破,氣塊築痛,下黃水如葵汁。

烏金散《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附子1兩,蛇蜕皮1兩,乾薑1兩,故紙(多年者)1兩,黃丹1兩,川大黃1兩,重台1兩,藜蘆1兩,檳榔1兩,舊棉絮1兩,亂髮1兩,胡粉1兩,蓼葉1兩,榆皮1兩,楸皮1兩。
【來源】《聖惠》卷六十五。
【主治】一切惡瘡。
【用法】上銼細,入瓷瓶中固濟,燒令熟。取出搗羅為末,加密香1分,龍腦1分,更於乳缽中細研。先以甘草1兩,捶葱白7莖,白礬半兩以水2升,煎取1升,看冷暖,淨洗瘡後,幹貼,日再貼之。

烏金散《梅氏驗方新編》七集

【組成】巴豆(去殼)。
【來源】《梅氏驗方新編》七集。
【功效】去腐肉。
【用法】新瓦上炒黑,研爛聽用。多寡看瘡勢,酌量貼瘡頭上,用萬應膏蓋之。

烏金散《外科精義》卷下

【組成】米粉4兩,葱白1兩(細切)。
【來源】《外科精義》卷下。
【主治】癰癤腫硬無頭,不變色者。
【用法】上同炒黑色,杵為細末。每用看多少,醋調攤紙上,貼病處,1伏時換1次。以消為度。

烏金散《傳信適用方》卷三

【組成】鯽魚1個(重6兩者,去腸)。
【來源】《傳信適用方》卷三。
【主治】瘡疥丹毒。
【用法】用柏葉碾細,入在魚腹內,用紙裹數重,次用黃泥固濟,煅令存性,候冷,碾成細末,入輕粉1分和勻。如瘡幹用麻油調,瘡濕幹用。

烏金散《幼幼新書》卷三十引《家寶》

【藥物組成】槐花(銀、石器內炒紫色)1兩,荊芥穗半兩,枳殼(麩炒)2錢。
【處方來源】《幼幼新書》卷三十引《家寶》。
【方劑主治】腸風下血,或成痔。
【製備方法】上為細散。
【用法用量】每服1錢,小兒半錢,米飲調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