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蘞莓

(中藥)

鎖定
烏蘞莓,中藥名。為葡萄科烏蘞莓屬植物烏蘞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的全草或根。植物烏蘞莓,分佈中國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主治熱毒癰腫,疔瘡,丹毒,咽喉腫痛,蛇蟲咬傷,水火燙傷,風濕痹痛,黃疸,瀉痢,白濁,尿血。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鼠李目
葡萄科
烏蘞莓屬
烏蘞莓
中文學名
烏蘞莓
採收時間
夏、秋季
毒    性
無毒《新修本草》

烏蘞莓別名

拔、蘢葛《爾雅》,龍尾、虎葛(《爾雅》郭璞注),五葉莓(陶弘景),籠草、烏蘞草《蜀本草》,五葉藤《履巉巖本草》,五爪龍《簡便方》,五爪龍草《醫學正傳》,赤葛、赤潑藤《綱目》,五龍草《本草述》,五爪龍藤《文堂集驗方》,母豬藤《草木便方》,五葉蔦《現代實用中藥》,血五甲《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過山龍《南京民間藥草》,豬婆藤、五爪藤、雞絲藤《中國土農藥志》,五爪金龍《浙江民間草藥》,小母豬藤《四川中藥志》,地老鼠、鐵散仙、酸甲藤、五甲藤、欽稱陀《湖南藥物志》,五將草、過江龍(江西《草藥手冊》),地五加《貴州草藥》,野葡萄藤、老鴉眼睛藤、老鴉藤、黃眼藤《上海常用中草藥》,止血藤《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五爪絨《台灣藥用植物志》。

烏蘞莓入藥部位

全草或根。

烏蘞莓性味

味苦、酸,性寒。

烏蘞莓歸經

入心、肝、胃經。

烏蘞莓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烏蘞莓主治

熱毒癰腫,疔瘡,丹毒,咽喉腫痛,蛇蟲咬傷,水火燙傷,風濕痹痛,黃疸,瀉痢,白濁,尿血。

烏蘞莓相關配伍

1、治一切腫毒、發背、乳癰、便毒、惡瘡初起者,五葉藤或根一握,生薑一塊。搗爛,入好酒一盞,絞汁熱服,取汗,以渣敷之。用大蒜代姜亦可。(《壽域神方》)
2、治項下熱腫,俗名蝦蟆瘟,五葉藤搗敷之。(《丹溪纂要》)
3、治帶狀皰疹,烏蘞莓根,磨燒酒與雄黃,抹患處。(《福建藥物志》)
4、治風濕癱瘓,行走不便,母豬藤45g,大山羊30g,大風藤30g,泡酒500g,每服15-30g,日服2次,經常服用。(《貴陽民間藥草》)
5、治白濁,色白若泔漿濁,在尿後不痛者,乃濕熱所致,五爪龍藤連根一兩,土茯苓、牛膝各八錢。生白酒三碗,煎至一碗,空心服三次愈,並治下瘡如神。(《文堂集驗方》)
6、治毒蛇咬傷,眼前發黑,視物不清,鮮烏蘞莓全草搗爛絞取汁60g,米酒沖服。外用鮮全草搗爛敷傷處。(《江西民間草藥》)

烏蘞莓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浸酒或搗汁飲。
外用:適量,搗敷。

烏蘞莓使用注意

孕婦忌用。

烏蘞莓藥理作用

1、抗病毒、抗菌解熱作用。
2、抗炎作用。
3、抗凝血作用。
4、增強細胞免疫力作用。

烏蘞莓炮製

採集加工
夏、秋季割取藤莖或挖出根部,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曬乾或鮮用。

烏蘞莓鑑別

藥材性狀
莖圓柱形,扭曲,有縱稜,多分枝,帶紫紅色;卷鬚二歧分叉,與葉對生。葉皺縮;展平後為鳥足狀複葉,小葉5,橢圓形、橢圓狀卵形至狹卵形,邊緣具疏鋸齒,兩面中脈有毛茸或近無毛,中間小葉較大,有長柄,側生小葉較小;葉柄長可達4cm以上。漿果卵圓形,成熟時黑色。氣微,味苦、澀。

烏蘞莓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質藤本。莖帶紫紅色,有縱稜;卷鬚二歧分叉,與葉對生。鳥趾狀複葉互生;小葉5,膜質,橢圓形、橢圓狀卵形至狹卵形,長2.5-8cm,寬2-3.5cm,先端急尖至短漸尖,有小尖頭,基部楔形至寬楔形,邊緣具疏鋸齒,兩面脈上有短柔毛或近無毛,中間小葉較大而具較長的小葉柄,側生小葉較小;葉柄長可達4cm以上;托葉三角狀,早落。聚傘花序呈傘房狀,通常腋生或假腋生,具長梗,有或無毛;花小,黃綠色;花萼不明顯;花瓣4,先端無小角或有極輕微小角;雄蕊4,與花瓣對生;花盤肉質,淺杯狀;子房陷於4裂的花盤內。漿果卵圓形,徑6-8mm,成熟時黑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烏蘞莓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旁灌木林中,常攀援於它物上。

烏蘞莓相關論述

1、《本草經集註》:“搗敷瘡腫、蛇蟲咬處。”
2、《新修本草》:“主風毒熱腫,遊丹,蛇傷,搗敷並飲汁。”
3、《履巉巖本草》:“治癰疽發背,搗爛罨患處。”

烏蘞莓附註

烏蘞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草質藤本,莖表面紫紅色,有縱稜,卷鬚2-3叉,與葉對生;鳥足狀複葉;花兩性,漿果倒卵形,黑紫色。野生。在臨沂(蒼山、費縣),泰安(磁窯)等地曾被誤定為絞股藍C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Makino,後者與前者的主要區別:莖灰綠色,具縱稜及槽;莖卷鬚生葉柄基部,纖細,2歧,稀單一,無毛或基部被短柔毛。葉膜質,具5-7小葉,小葉片卵狀長圓形或披針形,側生小葉較小;花單性,雌、雄異株;山東僅有少數地區引種栽培,沒有野生品。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3.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 4.    李建秀,周鳳琴,張照榮主編.《山東藥用植物志》: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