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禪幕

鎖定
烏禪幕是匈奴重要部族之一,起源於哈薩克草原。公元前1世紀前,烏禪幕活動於康居(今烏茲別克斯坦澤拉夫善河)與烏孫(今新疆伊犁河流域)之間草原地帶。烏禪幕最早的遺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今稱“塔斯莫拉文化”(Tasmola Culture)。
中文名
烏禪幕
外文名
Tasmola Culture
烏禪幕是匈奴重要部族之一,起源於哈薩克草原。公元前1世紀前,烏禪幕活動於康居(今烏茲別克斯坦澤拉夫善河)與烏孫(今新疆伊犁河流域)之間草原地帶。烏禪幕最早的遺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今稱“塔斯莫拉文化”(Tasmola Culture)。該文化最大的特點是採用“鬍鬚墓”,但是學界一直不明鬍鬚墓究竟是何人所為。我們最近撰文指出,墓主人應該是匈奴烏禪幕部族(林梅村、李軍:《烏禪幕東遷天山考——兼論公元前2-1世紀匈奴在西域的遺蹟》,《西域研究》2012年第3期)。
《漢書·匈奴傳》記載:“虛閭權渠單于子稽侯狦既不得立,亡歸妻父烏禪幕。烏禪幕者,本烏孫、康居間小國,數見侵暴,率其眾數千人降匈奴。狐鹿姑單于以其弟子日逐王姊妻之,使長其眾,居右地。……其明年,烏桓擊匈奴東邊姑夕王,頗得人民,單于怒。姑夕王恐,即與烏禪幕及左地貴人共立稽侯狦為呼韓邪單于,發左地兵四五萬人,西擊握衍朐鞮單于,至姑且水北。”
烏禪幕投奔匈奴後,從哈薩克草原東遷新疆天山地區,成為匈奴統治西域的生力軍之一。漢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匈奴“五單于爭立”。烏禪幕部落隨虛閭權渠單于之子稽侯狦東遷蒙古草原。
1927年,哈薩克斯坦卡拉幹達首次發現鬍鬚墓,後來命名為“塔斯莫拉文化”。墓地一般由5-10座墓組成,包括一或兩座鬍鬚墓。大部分鬍鬚墓有兩個封堆,兩封堆有大小之分,大的為主墓,小的為次墓。主墓下有墓室,內見人骨;次墓下無墓室,在地表上常見馬骨和陶器。少量鬍鬚墓只有一個封堆。鬍鬚均向東伸,長20—200米不等或更長,鬍鬚石堆一般寬約1.5-2米。
1998年塔斯莫拉文化與哈薩克斯坦歷史名城——訛達拉城一道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烏禪幕東遷天山地區後,成為匈奴統治西域的重要生力軍。同時,他們也把中亞黃金製作工藝傳入塔里木盆地。1962年,新疆焉耆縣博格達沁古城東約5公里漢代墓地發現一件鑲嵌紅寶石、綠松石的龍紋金帶扣。該墓地還採集到漢代銅鏡、包金鐵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博格達沁古城調查》,《文物》1982年第4期)。這個龍紋金帶扣採用西方鍛造和焊金珠工藝,絕非漢朝中原工匠所能製作。在朝鮮平壤樂浪西漢墓和大連漢墓出土過類似的金帶扣。如前所述,當系烏桓盜掘匈奴單于大墓之物。
漢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在岳父烏禪幕、左地貴人和東部姑夕王共同擁立下,稽侯狦登上匈奴單于寶座,號稱“呼韓邪單于”。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昭君出塞,就是下嫁呼韓邪單于。
司馬遷時代,匈奴墓“不封不樹”。烏禪幕東遷蒙古草原後,當地突然出現鬍鬚墓,如在蒙古國扎布汗省伊德河北岸的鬍鬚墓。烏禪幕東遷蒙古高原之後,匈奴單于開始在墓上構築巨大墳冢,採用甲字形大墓,如2012年美國-蒙古聯合考古隊發掘後杭愛省高勒毛德2號墓地。其中,甲字形大墓的陪葬墓形似鬍鬚形。
烏禪幕東遷蒙古草原,是匈奴史上一個重大事件,為匈奴文化帶來中亞文明因素,如諾顏烏拉山6號墓出土帕提亞風格的毛織物。
2006年電視劇《昭君出塞》李中華飾演烏禪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