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梢蛇

(遊蛇科烏梢蛇屬動物)

鎖定
烏梢蛇是蛇目遊蛇科烏梢蛇屬爬行動物 [11-12]  又名劍脊烏梢、黑花蛇、烏峯蛇、青蛇、烏風蛇、黃風蛇、青大將、劍脊蛇等。 [13]  體背面棕黑色或綠褐色到黑褐色,密被菱形鱗片;上唇及喉部淡黃色;背脊兩側有兩條褐色縱紋;成年個體黑縱線在體後逐漸不顯;腹鱗灰白色;幼蛇背面鮮綠色,有四條黑線縱貫全身。尾部漸細而長; [11]  頭頸區別顯著;吻鱗自頭背可見,寬大於高;鼻間鱗為前額鱗長的三分之二;頂鱗後有兩枚稍大的鱗片;上唇鱗有8枚;下唇鱗有8—10枚;背鱗鱗行成偶數;肛鱗二行。 [14] 
烏梢蛇在中國分佈較廣,在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北、西南等18個省均有發現。 [15]  生活於海拔300—1600米的沿海平原、丘陵山區,見於田野、山邊、河岸、溪邊、灌叢、草地、林下、民宅周圍等處。白晝活動,行動敏捷。以魚、蛙、蜥蜴、鼠等為食。 [12]  秋末冬初進入土穴中冬眠,一般每年春末夏初出蟄活動。 [16]  雌蛇於5—8月產卵,多產在石堆的石穴間,每次產卵5—7枚,卵橢圓形。 [17] 
2020年9月,國家林草局發佈了《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烏梢蛇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 [1]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1年——無危(LC)。 [7] 
中文名
烏梢蛇
拉丁學名
Zaocys dhumnades [6] 
別    名
烏蛇、烏風蛇、劍脊蛇、黑風蛇、黃風蛇、劍脊烏梢蛇、南蛇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蛇目
遊蛇科
烏梢蛇屬
烏梢蛇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新蛇亞目
亞    綱
雙孔亞綱
亞    科
遊蛇亞科
亞    種
0 [3] 
命名者及年代
(Cantor,1842)
保護級別
三有保護動物 [7] 
同義學名
Ptyas dhumnadesZaocys nigromargintus
英文名
Black-striped Rat Snake

烏梢蛇形態特徵

烏梢蛇全長可達1500毫米以上。上唇鱗8(3-2-3);偶見一側7(2-2-3),下唇鱗10(9、11),前5(4)片切前頦片;頰鱗1,偶見一側2;眼前鱗2,一般下面一片較小,故也稱之為眼前下鱗,偶見僅1或3,眼後鱗2,偶見一側為3;顳鱗2+2,偶見1+2、3+2或1+0;背鱗16-16(14)-14行,中央2-4行起稜;腹鱗雄性186-202,平均193片,雌性187-207,平均194片;肛鱗兩分;尾下鱗雄性102-130,平均115對,雌性110-133,平均119對。 [4] 
頭與頸區分顯著;瞳孔圓形;鼻孔開口於前後兩鼻鱗間;吻鱗從頭背面可見,寬大於高;鼻間鱗為前額鱗長的2/3;前額鱗短於額鱗,額鱗長几乎等於從它至吻端的距離。半陰莖不分叉,外翻球狀,基部為刺區,有數枚並列大刺,遠端為小乳突型萼區。 [4] 
體色背部綠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背脊有兩條縱貫全身的黑線,黑線之間有兩行鱗寬的淺黃褐色縱紋頗為明顯。體之前段背鱗後緣色黑,前段腹鱗多呈乳黃色或土黃色,後段由淺灰黑色漸變為淺棕黑色。幼體背部多呈灰綠色,黑色縱紋貫穿軀尾。 [4] 

烏梢蛇近種區別

烏梢蛇
烏梢蛇全長可達1500毫米以上。
全長600~716毫米。
體型中等偏大,觀察標本最大全長雄性1480(1260+220)毫米,雌性1630(1380+250)毫米。
體色背部綠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背脊有兩條縱貫全身的黑線,黑線之間有兩行鱗寬的淺黃褐色縱紋頗為明顯。體之前段背鱗後緣色黑,前段腹鱗多呈乳黃色或土黃色,後段由淺灰黑色漸變為淺棕黑色。幼體背部多呈灰綠色,黑色縱紋貫穿軀尾。
背面黑褐色或褐色,頭背暗棕色,枕部兩側各有1個橢圓形肉色枕斑;體背略顯2條紅鏽色縱紋,紋上有淺色小斑點;腹面淡黃色,每1枚腹鱗及尾下鱗兩側各有1個黑色窄條斑,前後斷續相連成鏈狀縱紋。
體尾背面黑褐色,有約等距排列的紅色窄橫斑51~87+12~30個;頭背黑褐色,鱗溝紅色;枕背具倒“V”形紅色斑;頭腹污白色,散佈少數黑褐色點斑。體、尾腹面污白色,腹鱗兩側散佈黑褐色點斑。
烏梢蛇 烏梢蛇
鏽鏈腹鏈蛇 鏽鏈腹鏈蛇
赤鏈蛇 赤鏈蛇

烏梢蛇棲息環境

在中國,棲息於東部、中部、東南部和西南的海拔1600米以下中低山地帶平原、丘陵地帶或低山地區。垂直分佈範圍在海拔50-1570米範圍內。 [5] 

烏梢蛇生活習性

烏梢蛇 烏梢蛇 [10]
烏梢蛇常在農田(高舉頭部警視四周)或沿着水田內側的田埂、菜地、河溝附近下爬行,有時也在山道邊上的草叢旁曬太陽、在村落中發現(山區房屋邊的竹林)。行動迅速,反應敏捷,善於逃跑。性温順,不咬人(和很多蛇類一樣,只有在逼急或被你捉到時過度驚嚇時不得已咬人)。 [5] 
烏梢蛇對環境温度的變化很敏感,多喜暖惡寒。氣温回升到20℃左右時,便出蟄活動覓食,並隨着氣温的升高,活動更加頻繁。在24℃~32C的温區內,相對濕度越大,其活動越盛,出沒覓食的時間越多。隨着氣温的下降,其活動逐漸減少,當氣温降到15℃以下時,即停止活動,開始尋找合適的環境進入冬眠。經觀察,在中國重慶市南川地區,烏梢蛇在4月中下旬開始出蟄活動,7~9月份為活動高峯期,10月下旬入蟄冬眠。活動期與冬眠期幾乎各佔一半。 [9] 
烏梢蛇喜食蛙類鼠類,也兼食魚類及昆蟲等活體動物。有追逐取食習性,主要採食活物,一般不吃死物。在缺食飢餓的情況下,也取食少量死物。烏梢蛇耐飢力較強,可以幾個月不進食也不致死亡。 [9] 

烏梢蛇分佈範圍

烏梢蛇在中國廣泛分佈,越南北部坦島也有分佈的報道。在中國主要分佈於安徽、重慶、甘肅、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山西、陝西、上海、四川、台灣、天津、雲南和浙江。 [7] 
烏梢蛇分佈圖 烏梢蛇分佈圖

烏梢蛇繁殖方式

烏梢蛇從孵出到性成熟一般需經過2.5-3.5年時間。每年春末夏初,當外界温度升高到20℃左右時,烏梢蛇結束冬眠,出來活動配種。交配時,雄蛇、雌蛇相互纏繞,頭部抬起。交配時間10-60分鐘。一般雌蛇配種後不再接受交配,雄蛇則可與多條雌蛇交配。雌蛇配種後約經41天開始產卵,產卵期約為2個月,每次產卵15枚左右。烏梢蛇的卵呈橢圓形,兩頭較鈍,乳白色。烏梢蛇為卵生繁殖,野生狀態下的烏梢蛇卵孵化期為50-70天。人工孵化時,温度控制在28-32℃,相對濕度在75-80%,孵化時間50天左右。 [2] 

烏梢蛇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1年——無危(LC)。 [7]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8] 
種羣現狀:中國浙江省的一項研究估計,烏梢蛇的種羣數量約為830700只。該物種似乎越來越稀少,但沒有任何數據可表明其下降速度。 [7] 
保護措施:2020年9月,國家林草局發佈了《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烏梢蛇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允許用於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 [1] 

烏梢蛇主要價值

中藥烏梢蛇 中藥烏梢蛇 [10]
烏梢蛇的乾燥全體為中藥烏梢蛇,性味甘、平,歸肝經,具有祛風、活絡、止痙的功效;臨牀上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喁斜,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等疾病的治療。 [8] 
注:烏梢蛇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未經批准私自捕捉、飼養是違法的。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