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梁素海

(李青松著作的報告文學)

鎖定
《烏梁素海》是李青松著作的報告文學,該作品獲得第五屆徐遲報告文學獎 [1-2] 
中文名
烏梁素海
作    者
李青松

目錄

烏梁素海原文

烏梁素海是我國著名的“天鵝之鄉”。野生疣鼻天鵝目前在我國僅有1000多隻,而在烏梁素海就有600多隻。每年3月末,這些疣鼻天鵝就會準時由南方遷徙到這裏。4月底,它們開始在蘆葦叢中築巢,接着就下蛋孵化後代了———
烏梁素海一定是出了問題。
張長龍從渾濁的水裏起出空空的網具,望着黃藻瘋長的烏梁素海兩眼發呆。鯉魚沒了,草魚沒了,鯰魚沒了,鰱魚沒了,胖頭魚沒了,白條魚沒了,王八沒了……甚至連頑皮的泥鰍也少見了。張長龍摘掉網眼上的水草,甩了甩上面的水,然後把濕漉漉的散發着腥臭味兒的網具架到木杆上曬起來。唉,如今十天半月也用不上一次網了。他蹲在海子邊上,掏出棗木杆兒的白鐵煙袋裝上幾絲圐圙布倫的煙葉子,點燃,吧嘰吧嘰吧嘰,吸上幾口,一縷一縷的青煙便向蘆葦叢裏慢慢散去,散去。棲在蘆葦葉上的蚊子們被煙燻得喘不過氣來,紛紛逃竄。這幾年,烏梁素海里蚊子的個頭倒是越來越大了。張長龍心裏想,蚊子要是變成魚就好了。別的魚沒了也就沒了,可鯉魚要是沒了,那烏梁素海還是烏梁素海嗎?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烏梁素海每年產魚都在500多萬公斤以上,光是黃河鯉魚就佔到一半還多哩。往事不堪回首嘍!他蹲在架着網具的木杆旁邊,眼睛眯成一條線,想着心事。咳了咳,用粗糙的拇指壓了壓白鐵煙袋鍋子裏的煙絲,嘴裏便哼出了小曲,小曲的調子滿是悵然的味道———
烏梁素海的蘆葦 一眼望不到邊
金黃金黃的大鯉魚 驚動了呼市包頭
臨河陝壩 海勃灣烏達 石嘴山寧夏
十個輪輪大卡車一趟一趟地拉
唉,這唱詞寫的都是早先的烏梁素海了。如今,連一條鯉魚也捕不到了。鯉魚是烏梁素海的標誌性魚類,也是反映烏梁素海生態變化的“晴雨表”。如果鯉魚沒了,那烏梁素海一定是出了問題。令張長龍不解的是,鯉魚雖然沒了,可野鴨子、黑鸛、鵜鶘、白琵鷺、紅尾濱鷸,還有漂亮的疣鼻天鵝每年春天還是照常飛來,產蛋孵化,繁殖後代。莫非,那些鳥類及漂亮的疣鼻天鵝有極強的抗污染能力?這是個問題。大大的問號,日裏夜裏掛在張長龍的心尖尖上哩。猛然間,那個問號彷彿拉直了。他心裏打了個激靈,似乎意識到了什麼。什麼呢?烏梁素海的魚沒了,接下來沒了的不會是鳥吧?不會是他心尖尖的鳥———疣鼻天鵝吧?不會的,不會的,斷斷不會的。然而,一個聲音卻問道:怎麼就不會呢?
烏梁素海在哪裏?
看看地圖就清楚了。黃河流到了河套段不是呈“幾”字型嗎?“幾”字最上方的“一”橫處的左端偏裏的地方,就是烏梁素海了。
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盛產紅柳的地方”。我到烏梁素海時,曾留心觀察,卻沒有發現一棵紅柳,蘆葦倒是多極了。烏梁素海是黃河改道的傑作,黃河先是在北邊流淌了,不知哪一天卻來了脾氣,呼地拉了個弧線,往南移了許多。這一移不要緊,在造就了沃野良田的同時,卻也丟棄了許多東西,魚啦蝦啦王八啦就不必説了,其中最大的一件東西就是烏梁素海了。好傢伙!最初的烏梁素海闊氣得很啊!有100多萬畝水面,汪洋一片,甩手無邊啊!
黃河真是犟脾氣,把這麼大的海子説丟棄就丟棄了,從來沒有回頭尋找過,也從來沒有後悔嘆過氣。是死是活,烏梁素海全憑自己掙蹦了。不過,一切存在必有它的道理。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局黨委書記秦景和告訴我,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地球上同一緯度最大的自然濕地。濕地是什麼?濕地就是生態系統的“腎”哪!———“腎”有什麼功能,還用説嗎?秦景和説,烏梁素海還是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驛站”,每年的遷徙季節,有數千萬只候鳥雲集海子裏,場面蔚為壯觀。黃河發脾氣使性子時,烏梁素海可以蓄洪;黃河“青黃不接鬧饑荒”時,烏梁素海可以補水。消災避害,吐納自如。烏梁素海對於調節我國內陸氣候也發揮着重要作用。它的西邊,是囂張的烏蘭布和沙漠,有了烏梁素海便如同有了一道綠色屏障,把肆虐的風沙擋在一邊。它的東邊是高高隆起的陰山,正是因為有了烏梁素海的滋潤,陰山的綠色才那麼的葱蘢。它的北邊,是羊羣漂浮的烏拉特草原,正是因為烏梁素海的哺育,草原上的牧歌才格外的悠揚。
張長龍,現年58歲,屬蛇的,小名叫長龍。魚是離不開水的,龍呢?龍當然離不開海呀!在屬相中,民間把蛇稱為小龍。小龍也是龍啊!恐怕張長龍這條龍,這輩子是離不開烏梁素海了。
張長龍現任烏梁素海濕地保護區編外管護員。
張長龍的老家在白洋淀,白洋淀曾是雁翎隊打游擊的地方。1955年,烏梁素海成立了漁場,當地蒙古族牧民,不識水性,不吃魚,更不用説會打漁了。於是就從白洋淀遷來一批能打漁的把式,作為漁場的骨幹。那批把式中就有張長龍的父親,父親身後那個像泥鰍一樣的小傢伙就是他。那時他僅僅三歲,整天赤條條的,在海子裏翻着水花,嘴裏噗噗噗地吹着水汽,摸魚掏鳥蛋,卻也樂趣無窮。張長龍天生就是水命,離了水他就沒有力氣,渾身打不起精神。他還特別能潛水,嘴裏叼根葦管,隔一會兒,咕嘟咕嘟冒一串泡泡,再隔一會兒,咕嘟咕嘟又冒一串泡泡,在水下潛上個把時辰不成問題。
剛來漁場時,這裏只有七户人家,都是在烏梁素海周邊草場放牧的蒙古族牧民。那時的烏梁素海里水鳥和魚多得超出想象。多到什麼程度呢?水鳥多得飛起來遮天蓋日,落到海子裏見不到水面。魚呢?那就更多了———套馬杆插在水裏,生生不倒———魚多呀,把套馬杆擠得立在水裏了。瞧瞧,那陣勢,那情形。嘖嘖嘖!大魚也多得是,一九六九年那年,張長龍還捕過一條兩米多長的大鯉魚呢!手摳着魚鰓把魚背在後背上,魚尾巴像墩布一樣在地上掃來掃去的。啊呀,烏梁素海的鯉魚就是好吃,舀海子裏的水燉鯉魚,那是河套一帶遠近聞名的美味。王八也多,大的王八有臉盆那麼大。捕魚要用“箔旋”佈陣,俗稱“迷魂陣”。張長龍是佈陣的高手,布完陣,只消掏出棗木杆兒的白鐵煙袋,裝上一鍋子圐圙布倫煙葉子,吧唧吧唧吧唧,吸上幾口,吧唧吧唧吧唧,再吸上幾口,就可收魚了。冬天用冰穿打冰眼下網捕魚,那場面也很壯觀。魚凍得直挺挺的裝到馱子上用駱駝運到包頭去賣,換回布匹、鹽巴、陳醋、白酒和磚茶。餐餐有魚蝦吃,頓頓有酒喝。那日子,那時光,美得很呢!
早年間,除了捕魚,張長龍還在海子裏獵雁獵野鴨掏鳥蛋。父親從白洋淀帶來的那把曾打過日本鬼子的老鳥銃,到了張長龍手裏威力不減當年,不過,那把鳥銃的槍口對準的不是燒殺擄搶的日本鬼子,而是振翅飛翔的天鵝、大雁和野鴨。他的槍法極準,百步之內,一槍一個“眼對穿”。説到那段歷史,張長龍的話便格外少了,只是吞吞吐吐地説了一句,他的左耳就是獵雁時被鳥銃轟轟的巨響震聾的。他説,這是報應。後來,他的鳥銃被公安部門收繳了,人也險些被帶走。現在他的上衣口袋裏揣着助聽器,雙耳帶着耳麥,聽力倒也無礙。
一個人的出現令他改變了自己的活法。
那個人是一位鳥類學家,叫邢蓮蓮。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作為內蒙古大學教授的邢蓮蓮帶着研究生來烏梁素海搞鳥類調查,請張長龍當嚮導。邢教授學識淵博,待人謙和。在接觸的過程中,張長龍跟她學到了許多鳥類知識,知道了自己過去獵鳥掏鳥蛋是錯誤的,鳥類是人類的朋友。從此,他成了烏梁素海濕地保護區一個不拿工資的編外管護員。他划着一條小木船整天出沒於蘆葦蕩中,發現獵鳥掏鳥蛋的不法分子,或者上前制止不法行為,或者沒收獵具將盜獵者扭送到水上公安派出所,接受處理。起初,人們以為他是“吃官飯”的管護員,懼他三分。後來知道了,他不過是個編外的管閒事的人,並無執法權,便不再把他當回事了。那些混混們還笑嘻嘻地送給他一個外號:鳥長。
張長龍把家裏的十幾畝葦灘交給兒子照看,自己一頭鑽進蘆葦蕩,不見了蹤影。
嘩嘩譁,嘩嘩譁,一片水域裏,一對疣鼻天鵝正在覓食。瞧瞧,那白淨的羽毛,長長的脖頸,在水面上形成的弧線多美呀!張長龍趕緊按滅白鐵煙袋鍋子裏的煙,泊了木船,貓在蘆葦叢後面靜靜觀察。
張長龍從邢蓮蓮教授哪裏得知,疣鼻天鵝又名啞聲天鵝。它的叫聲沙啞,並不尖利。疣者,就是鼻端凸起的肉球球,所以,疣鼻天鵝也叫瘤鼻天鵝。這種天鵝體形大,個體重,有“遊禽之王”之説。它的特徵鮮明,嘴是赤紅色的,在水中游動時,脖子常常彎成“S”型。在天鵝中,要數疣鼻天鵝最美了。遠遠看去,在水面上漂浮的疣鼻天鵝如同身披潔白婚紗、塗着紅唇的新娘。
嘩嘩譁,嘩嘩譁,兩隻天鵝互相追逐着,水面上濺出無數水點。水波跟着水波,一圈一圈向四周擴散着。可惜,那些水點和水波有些污濁,粘稠稠的。水面歸於平靜,疣鼻天鵝用自己長長的喙清理着羽毛上污漬。
忽然,兩隻疣鼻天鵝警覺起來,伸長脖子向蘆葦叢中打量着什麼。張長龍定睛一看,在離自己幾米遠的葦叢後面探出黑洞洞的槍口,正向天鵝瞄準呢。説時遲,那時快,張長龍從木船上一躍而起,撲向那個持槍人。“嗵!”“嗵!”槍口對着天空響了。兩隻疣鼻天鵝飛走了。
幹什麼!你?是湖匪嗎?我不是湖匪,我是鳥長,不准你打鳥。
那個持槍人是有來頭的,是旗裏某個部門的頭頭。他是專門開着一輛越野車來打獵的。不想,卻讓張長龍壞了興致。他説,我是某某單位的什麼什麼長,想吃天鵝肉,你走開,別礙事。張長龍説,你別打天鵝的主意,我不管你是什麼什麼長。要吃天鵝肉也行,可你必須先吃我的肉。那位頭頭説,你找死嗎?張長龍笑了,説,是啊!就是想找死,不然你怎麼能吃到我的肉呢?那位頭頭咔咔兩下又裝上了子彈,拿槍對準他的額頭。那是一支雙筒獵槍,槍筒鋥亮鋥亮的,透着寒氣。張長龍拿出那杆棗木杆兒的白鐵煙袋,不緊不慢地裝上一鍋子圐圙布倫煙葉子,點燃,吧唧吧唧吧唧,吸上幾口,噗地把煙吐出來,説,你們這些什麼什麼長,開着公家的車,拿着公家的薪水,卻不幹公家人該乾的正經事,打鳥獵雁,捕殺天鵝,禍害野生動物,這是違法的啊!我的老鳥銃都被收繳了,你的雙筒獵槍是哪來的?你有持槍證嗎?告訴你吧,你的車號我已記下了,別看你現在耀武揚威,過些天就會有人找你了。
終於,雙筒獵槍的槍口從他的額頭無力地移開了。持槍人立刻變成一副笑臉,笑嘻嘻地説,逗你玩呢。別當真呀!———呵呵呵!
張長龍的額頭上留下一個圓圓的印兒。
我是在一隻遊艇上見到張長龍的。
他的皮膚黝黑黝黑的,小平頭,臉上滿是皺紋,如若陳年的核桃一樣。他穿一件灰色的的短袖恤衫,腳穿一雙圓口新布鞋,像是要出門走親戚的打扮。也許,為了見我們,他才特意換上了這身行頭。他的身上找不到半點兒氣貫如虹、昂揚威武的影子。他本來就是普普通通的靠打魚割葦子生活的漁民啊!我同他東一句,西一句地拉着話話。我注意到,他的短袖恤衫的口袋裏放着個助聽器,褲腰裏掖着那杆棗木杆兒的白鐵煙袋,眼神中隱隱地透出一種憂鬱。
這幾年,張長龍是越來越不開心了。巡護回來,他常常一個人在窩棚裏喝悶酒。他的不開心源於烏梁素海的水。烏梁素海的水質是越來越差了,由於工業廢水、農業廢水(農藥、化肥含氨氮、汞和高錳酸鉀的指數嚴重超標)和生活污水的湧入,烏梁素海迅速富營養化,淤泥越積越厚,蘆葦不斷瘋長,黃藻不斷瘋長,水域面積縮小,海子的底兒抬升,平均水深已經不足一米了。這是怎麼啦?張長龍自言自語,烏梁素海一定是出了問題。
烏梁素海要成為死海嗎?在他的記憶中,烏梁素海的水是流動的。它接納了上游灌區澆灌農作物排下來的水後,經過自身的生物淨化,又排到黃河裏了。如今,烏梁素海的水怎麼就不流動了呢?酷暑的天氣裏,海子的水面上還瀰漫着一股股隱隱的腥臭味兒。唉,烏梁素海一定是出了問題。是的,採訪過程中,我的確聞到一股腥臭味兒。同時,我還驚訝地發現,在我想象中那一望無際的碧綠湖水,實際上已經被污染成黑紅黑紅的顏色,湖面上偶爾還能看見漂浮的小小的死魚。那小小的魚,是鯽魚,長不過一寸。當地人,或者知情人,是從來不吃這種魚的。張長龍説,烏梁素海僅有這種小鯽魚了。張長龍説,怕是用不了多長時間,連這種小鯽魚也要絕跡了。
活水變成死水的原因是什麼?烏梁素海濕地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嶽繼雄説,除了這幾年向烏梁素海補水太少外,活水變死水的主要原因是利益驅動。一些外地商人承包租賃了烏梁素海周邊的蘆葦灘地,大面積經營蘆葦。為了讓那些蘆葦長得更好,賣更多的錢,那些葦商們就僱人築起一道一道的土壩,把水放進來,卻不放水流出去。特別是烏梁素海的下稍,都被這樣的土壩一道一道地分割了,本來是流動的活水,都成了死水,蘆葦在死水裏瘋長,生活在死水中的疣鼻天鵝和野鴨、大雁等水禽卻不斷地出現死亡現象。雖然政府發文明令不準築壩,保護區的管護隊員也多次現場制止,但由於權屬等複雜的原因,葦商僱人築土壩的行為仍然屢禁不止。
張長龍一看到那些土壩,心裏就來氣。月黑天,他曾偷偷用鐵鍬把那些土壩掘開一個一個的口子,讓水流動起來,可用不了多長時間,那些口子就又被合上了。他之所以恨那些土壩,是因為土壩裏瘋長的蘆葦阻擋了疣鼻天鵝的起跑飛行。疣鼻天鵝的體重接近鳥類飛行的重量極限。小型的鳥類,只要展開翅膀,雙腿用力一蹬,就能很快飛向高空。而疣鼻天鵝卻不行,它個頭太大,必須有120米以上的跑道並且通過“九蹬十八刨”,才能產生足夠的起飛速度,飛翔起來。
天鵝喜歡在蘆葦蕩中覓食,可如果蘆葦蕩太過茂密,沒有一定的水域空間,沒有“九蹬十八刨”的助跑距離,那麼一旦遇有緊急情況,往往就會給它們帶來致命的災難。
烏梁素海是我國著名的“天鵝之鄉”。
野生疣鼻天鵝目前在我國僅有1000多隻,而在烏梁素海就有600多隻。每年3月末,這些疣鼻天鵝就會準時由南方遷徙到這裏。張長龍掰着手指頭説,3月12號到,一天都不差,年年如此。天鵝真是有靈性的鳥呀!4月底,它們開始在蘆葦叢中築巢,接着就下蛋孵化後代了。
在船頭,在蘆葦蕩中,在窩棚裏,在瞭望塔上……張長龍記下了十幾本“疣鼻天鵝觀察記錄”,每年都要繪製一張“疣鼻天鵝巢位圖”。他把保護區內有多少鳥巢,在什麼部位,每個巢中有多少枚蛋,孵化出多少雛鳥,甚至連上一年孵化出的天鵝今年有多少返回來,哪些是第幾代成鳥等等都詳盡地記錄下來。邢蓮蓮教授説,這些觀察記錄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是研究疣鼻天鵝生活習性及與烏梁素海生態演變關係的第一手資料。我在烏梁素海採訪時,翻看過那些浸着水漬,卷着邊邊的“觀察記錄”,內心油然生出一種崇高的敬意。
疣鼻天鵝喜食水草,特別是龍鬚眼子菜和孤尾藻等下沉水草。張長龍觀察發現,一隻疣鼻天鵝一天可以吃掉方圓2平方米內的15公斤水草。假如一隻疣鼻天鵝在烏梁素海一年覓食200天,那麼就會有400平方米3000公斤的水草被連根吃掉。一隻疣鼻天鵝就吃掉這麼多水草,那600只呢?———疣鼻天鵝是淨化烏梁素海的神鳥啊!
鳥長張長龍,把天鵝的那些事情都琢磨透透的了。
疣鼻天鵝巢中的蛋上常常覆蓋着一層細密的羽毛,孵化期的蛋最需要的是一定的温度,三十四度是孵蛋最適宜的温度。在孵化期,疣鼻天鵝對水質的反應也特別敏感,水中富營養過猛及其難聞的氣味最容易導致孵化失敗。即便幼鳥勉強出生也多半是畸形,活不了多長時間就一個一個地夭折了。
張長龍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上火呀!嘴上起了個大泡泡。怎麼辦呢?呀呀呀!怎麼辦呢?
那天,在烏梁素海疣鼻天鵝核心繁殖區———蘇圪爾的蘆葦蕩中,張長龍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什麼辦法?用“漂白粉”淨化水質。
他把白鐵煙袋鍋子裏的煙灰一磕,就急急地去找保護區管護站站長楊軍。哪知,楊軍也正為這事犯愁呢。張長龍把自己的想法如此如此一説,楊軍聽後,一拍大腿,説了一個字:行。楊軍立即向保護區管理局打了個報告,申請經費購買“漂白粉”。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嶽繼雄全力支持,次日就把一筆款子批下來了。張長龍主動要求參與投放“漂白粉”的任務。酷暑天,裝在船上的漂白粉氣味異常難聞,張長龍被嗆得差點背過氣去。為了減少這種氣味對天鵝的影響,必須用最短的時間,在3平方公里5000畝水面範圍,完成一次投放10噸“漂白粉”的任務。啊呀呀呀!每次完成任務時,大汗淋漓的張長龍累得幾乎癱在船上。
然而,當朝霞映在烏梁素海局部淨化了的水面上時,望着那寧靜安然的疣鼻天鵝,張長龍感到無比的幸福。儘管淨化了的僅僅是蘇乞爾這塊小小的水域。
連續三年,經過“漂白粉”的消毒淨化,蘇乞爾水域的天鵝幼鳥沒有出現一隻死亡現象。
冬天,疣鼻天鵝不在烏梁素海的那些日子,張長龍是落寞而惆悵的。
或許,有一天,天鵝真的就不來了。
然而,在這個春天,天鵝還是來了。
因為它們知道,有一個人日裏夜裏盼着它們歸來呢!
嘎嘎———!嘎嘎嘎———!天鵝的叫聲從空中滴落下來,張長龍蹲在船頭把助聽器對準天空。他聽到了那熟悉的聲音,老夥計們,終於把你們等來了。他故意不看空中,眼睛眯成一條線———
眼前的烏梁素海彷彿又變成早先那個美麗的烏梁素海了。鯉魚、鰱魚、草魚、胖頭魚、白條魚在海子裏自由自在地遊着,偶爾大個的鯉魚啪地躍出水面,劃出一個漂亮的弧線,又潛入水底了。王八和泥鰍最喜歡在沼澤地裏拱來拱去,那裏有它們愛吃的蚯蚓和浮游生物。
紅荷白荷粉荷靜靜地開着,煞是好看。棲在開着米粒般白花的菱角葉子上的青蛙呱呱叫着,把睡蓮也喚醒了。蜻蜓趕來湊熱鬧了,三三兩兩的,這個落下去,那個飛起來。蘆葦照舊是茂盛的,如牆如幃。蘆葦邊上是草灘,如氈如毯的草灘,直鋪到陰山腳下,直鋪到土默川邊,直鋪到烏蘭布和沙漠腹地,直鋪到烏拉特草原。
在蘆葦蕩中間是一片開闊的水域。野鴨子嬉戲着,濺起一串串的水花。接着,呼嘯飛起,在海子的上空盤旋兩圈,就似暴雨一般,啪啪啪地咂到烏梁素海的另一邊去了。
嘎嘎———!嘎嘎嘎———!天鵝,疣鼻天鵝出場了,這是烏梁素海真正的主角。它是那麼的優雅和美麗,令我們的視覺暢快而迷醉。
烏梁素海本該是這樣的啊! [1] 

烏梁素海作者簡介

李青松 報告文學作家,1963年生於遼寧彰武,在內蒙古東部度過少年時代,1987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現任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林辦公室副主任。1987年至2001年於中國綠色時報社從事記者工作,曾任文藝部主任、理論與副刊部主任。現已發表生態文學作品三百餘萬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