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斯渾河

鎖定
烏斯渾河,黑龍江支流松花江支流牡丹江的支流。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林口縣境內。“烏斯渾”是滿語——兇狠的河流之意,清代稱“武斯渾河”。在黑龍江省南部。源出林口縣肯特阿嶺山脈、大鍋盔東南麓龍爪鎮大楚山,海拔1185米。南流轉向東北流,在林口縣東崗子與大屯之間注入牡丹江。全長141.12公里,河牀平均寬145米;流域面積4176.18平方公里 [2]  。自然落差253米。 [1]  河遭寬淺,支流發育。主要支流有亞河等。小龍爪溝河、頭道河子、大楊木背河、亞河、湖水東溝河、大馬當溝河、西北楞河、源發河。
流域內建有中三陽水庫、高雲水庫、東溝水庫、紅旗水庫、六合水庫、龍爪水庫、浪花水庫等蓄水工程, [4]  形成刁翎、建堂、小龍爪等灌區。 [3] 
1938年10月下旬,東北抗聯四、五軍西征婦女團冷雲等8人寧死不屈,投入烏斯渾河,為國捐軀。即“八女投江”事件。 [7] 
中文名
烏斯渾河
外文名
Ouse River
所屬水系
黑龍江支流松花江支流牡丹江的支流
地理位置
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林口縣
流經地區
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林口縣
發源地
黑龍江省林口縣龍爪鎮大楚山東麓
主要支流
小龍爪溝河、頭道河子、大楊木背河、亞河、湖水東溝河、大馬當溝河、西北楞河、源發河
河    長
141.12 km
流域面積
4176.18 km²
平均流量
23.9 m³/s
落    差
253 m
河    口
黑龍江省林口縣刁翎鎮東崗子村附近

烏斯渾河幹流概況

烏斯渾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烏斯渾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烏斯渾河,發源於林口縣龍爪鎮(原寶林鄉)肯特阿嶺山脈、大鍋盔東南麓 [1]  的大楚山東麓,海拔1185米,流經寶林、龍爪、中興、林口、古城、建堂、刁翎等7個鄉鎮,在刁翎鎮東崗子村與大屯之間附近注入牡丹江。流域面積包括全縣10個鄉鎮。由南向北縱貫林口縣縣域大部分地區,是林口縣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烏斯渾河干流源頭段稱楚山河,上游河段稱鯰魚河,在古城鎮以下河段稱烏斯渾河。全長141.12公里(一説155公里 [1]  ),河牀平均寬145米;流域面積4176.18平方公里(一説4140平方公里 [1]  ),水面7233畝。 [2]  自然落差253米。 [1] 
烏斯渾河上游鯰魚河林口縣龍爪鎮段 烏斯渾河上游鯰魚河林口縣龍爪鎮段
烏斯渾河林口縣城郊段 烏斯渾河林口縣城郊段
烏斯渾河林口縣古城鎮段 烏斯渾河林口縣古城鎮段
烏斯渾河林口縣建堂大盤道村段 烏斯渾河林口縣建堂大盤道村段
烏斯渾河林口縣建堂鎮段 烏斯渾河林口縣建堂鎮段
烏斯渾河林口縣刁翎段 烏斯渾河林口縣刁翎段
烏斯渾河下游“八女投江”殉難地石碑一段 烏斯渾河下游“八女投江”殉難地石碑一段
烏斯渾河在刁翎鎮東崗子村附近注入牡丹江 烏斯渾河在刁翎鎮東崗子村附近注入牡丹江

烏斯渾河水文特徵

烏斯渾河,年徑流總量12.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440萬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3.9立方米/秒。河道比降為1:43~1:625,自然落差253米。水能理論藴藏量2.17萬千瓦。水能量開發價值較大。可能開發裝機容量0.50萬幹瓦。 [2]  河遭寬淺,支流發育,年結冰期約3~4個月。 [1] 

烏斯渾河主要支流

烏斯渾河有大小支流55條,其中主要支流從上游至下游先後有小龍爪溝河、頭道河子、大楊木背河、亞河、湖水東溝河、大馬當溝河、西北楞河、源發河等。 [2] 
小龍爪溝河,發源於龍爪溝嶺,流經龍爪,等地,注入烏斯渾河,彙集支流1條,流域面積101平方公里,水面面積126畝,河長22.5公里,河牀平均寬2米。 [6] 
頭道河子,發源於二道河子山北麓,流經龍爪,等地,注入烏斯渾河,彙集支流1條,流域面積121平方公里,水面面積168畝,河長21公里,河牀平均寬2米。 [6] 
大楊木背河,發源於南大望山北麓,流經奎山、中興、林口,等地,注入烏斯渾河,彙集支流1條,流域面積231平方公里,水面面積532畝,河長36.5公里,河牀平均寬4米。 [6] 
亞河,發源於勃利縣佛爺嶺,亞河、流經古城,等地,注入烏斯渾河,彙集支流6條,流域面積955平方公里,水面面積3145畝,河長81.2公里,河牀平均寬30米。 [6] 
湖水東溝河,發源於大石砬子山東麓,流經古城,等地,注入烏斯渾河,彙集支流條,流域面積113平方公里,水面面積397畝,河長29公里,河牀平均寬4米。 [6] 
大馬當溝河,發源於馬蘭山東麓,流經古城,等地,注入烏斯渾河,彙集支流4條,流域面積394平方公里,水面面積1112畝,河長33公里,河牀平均寬4米。 [6] 
西北楞河,發源於勃利縣連珠河大嶺南麓,流經建堂,等地,注入烏斯渾河,彙集支流3條,流域面積317平方公里,水面面積881畝,河長36.8公里,河牀平均寬4米。 [6] 
大百順河,發源於小鍋盔山東麓,流經建堂,等地,注入烏斯渾河,彙集支流1條,流域面積111平方公里,水面面積275畝,河長16.1公里,河牀平均寬3米。 [6] 
源發河,發源於黑背大嶺、雙丫子山,流經雙豐、刁翎等地,注入烏斯渾河,彙集支流4條,流域面積272.09平方公里,水面面積727畝,河長34公里,河牀平均寬5米。 [6] 

烏斯渾河治理開發

烏斯渾河水庫

中三陽水庫,位於奎山鄉中三陽村西南1.5公里處的烏斯渾河支流大楊木背河上游。始建於1958年,竣工於1974年10月,屬小型(1)水庫.1991年遭洪水破壞,現正修復。水庫集雨面積87.6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32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25萬立方米,設計洪水為20年一遇,校核洪水為20。年一遇。大壩為貓土心牆壩。壩長23。米,最大壩高7.81米,壩頂寬4米。泄洪道為側槽式,堰寬45米;放水洞為圓形混凝土管,洞長25米。設計灌溉面積1.05萬田。 [4] 
高雲水庫,位於龍爪鄉高雲村西1公里處,是烏斯渾河左岸支流上的骨幹蓄水工程。始建於1958年,1978年土壩合龍。1991年洪水使壩後出現局部滑坡,消力池邊牆倒塌,現正修復。屬小型(1)水庫,集雨面積44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91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839.7萬立方米,死庫容21萬立方米。土壩為貓土斜牆壩,最大壩高15.5米,壩長560米。滋洪道為正堰,平板鋼閘門控制;輸水洞為漿砌石無壓半圓拱形洞,洞長54米。設計灌溉面積1.71萬畝。 [4] 
東溝水庫,位於古城鎮湖水東溝河下游,是烏斯渾河右岸支流上小型(1)水庫。始建於1958年,竣工於1990年。1991年因洪水使滋洪道進口邊牆倒塌,現正修復。水庫集雨面積97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19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35萬立方米,死庫容14.2萬立方米。土壩為毅土心牆壩,最大壩高10米,壩長435米。滋洪道為開敞式,兩孔平面鋼閘門控制;放水洞為圓形混凝土管,洞長35米。水庫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養魚等綜合利用。設計灌溉面積1.4萬畝。 [4] 
紅旗水庫,位於古城鎮烏斯渾河左岸支流上,為小型(1)水庫。始建於1967年,1979年竣工。水庫集雨面積18.7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140.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5萬立方米。最大壩高17米,土壩長210米,土壩為粘土心牆混合壩;滋洪道為側槽式,總長25米,放水洞長56米。水庫設計灌溉面積1.2萬畝。 [4] 
六合水庫,位於中興鄉小楊木背河中游六合村西南兩公里處。始建於1958年9月,1960年停建;1967年10月再建,1974年竣工.屬小型(I)水庫,集雨面積18.9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16。萬立方米,興利庫容99.4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0.9萬畝。土壩為鑽土心牆餛合壩,壩長210米,最大壩高11.5米;滋洪道為側槽式,總長25米,放水洞長50米。 [4] 
龍爪水庫,位於龍爪鄉境內,是烏斯渾河右岸支流上一座小型(2)水庫。1965年始建,1967年竣工。總庫容2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700畝。 [4] 
浪花水庫,位於中興鄉境內,是烏斯渾河右岸支流上一座小型(2)水庫。始建於1958年,1959年竣工。總庫容2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6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2300畝。 [4] 

烏斯渾河灌區

刁翎灌區,位於烏斯渾河下游山間河谷沖積平原上,始建於1938年;築有一、二號攔河壩(柳石壩).當年灌溉水田3000畝。解放後,對灌區進行整治維修。1968年建起一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乾渠總長5公里;渠首位於今建堂鄉河興村烏斯渾河對岸至興隆溝口。1970年建起二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為1.5立方米/秒;乾渠總長6公里;渠首位於半方地與河心村之間。1972年,一號壩渠首增設5孔進水閘。1987年一號渠首建橡膠壩一座,3孔,長70米。1991年修建漿砌石溢流壩60米。1992年,在得勝村修建一座跨度120米斜拉渡槽,引水流量2.25立方米/秒。刁翎灌區除渠首橡膠壩、斜拉渡槽外,有渠系建築物72座、引水乾渠1條、支渠4條、斗渠29條、排水乾渠4條、截流溝3段、排水支渠兩條。國家投資累計156.56萬元。其受益範圍包括南起河興,北至徐家和沿河兩岸的得勝、永安、保安、治安、長青、勝利、合心、四合等10個村屯。灌區總面積2.28萬畝,實灌1.18萬畝。 [3] 
建堂灌區,位於烏斯渾河中下游,始建於1938年;築有一、二號攔河壩(柳石)。一號壩位於大盤道對岸,二號壩位於河西村南1公里處;當年灌溉水田2000畝。1966年,建一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幹纂由大盤道至北興,總長5公里;1968年建二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乾渠由通溝溝口至河興,總長9公里。1984年,全面改造建堂灌區,合併渠首,擴建乾渠,重新佈置用排渠系,沿堤防內側平行佈置田間排水;對烏斯渾河進行修堤束水,防止洪泛,穩定河身,減輕淤積。在灌區內修建3條排水乾渠,靠山坡水和河西坡水利用原有沖刷溝通過堤防,直接排人烏斯渾河。在整頓改造中共修建渠系建築物143座、乾渠5條(排水乾渠3條),總長22893米;支渠6條(排水支渠3條),總長16073米;斗渠3條,總長7071米。設計流量4.95立方米/秒。1985年,建渠首橡膠壩。1991年遭受洪水破壞。1992年修復後的橡膠壩改一孔為兩孔,改機械強供水為滲水井供水,採用單排單供自動調節壩高;壩體與基礎連接改鉚固塊鉚固為鋼結構螺栓連接。鋼桁架渡槽跨越烏斯渾河,總長240米,分兩聯四跨連續梁;設計流量為1.6立方米/秒,校核流量為2立方米/秒。此灌區國家投資累計181萬元。設計灌溉面積1.51萬畝,實灌0.89萬畝。 [3] 
小龍爪灌區,位於龍爪鄉,1936年始建,築有柳石壩1座,引用小龍爪溝河水;當年灌溉水田1500畝。1958年興建小龍爪水庫後,用水庫調節水量;設計灌溉面積2.25萬畝,1992年實灌0.86萬畝。國家投資累計16.56萬元。村,南北長32公里,東西寬1--3公里。大躍進”時期,灌區內零星地塊種植水田,後在村屯附近逐步發展水田灌溉。1974年水庫建成後,灌區發展較快。設計灌溉面積1.06萬畝,1992年實灌0.32萬畝。主要受益村屯有中三陽、慶新、長豐、前楊木、後楊木等。國家投資累計3.7萬元。 [3] 

烏斯渾河水電

建國後,為加快農村電氣化建設,林口縣大力發展小型水電站。1958年,建堂公社靠山大隊在烏斯渾河上建起全縣第一座45千瓦小型水電站,供照明與農業生產用電。1959年,建堂、刁翎、三道通等公社也相繼建起小水電站。年底全縣共有小水電站18座,總容量442千瓦。1960年,小水電站發展到31座,總容量610千瓦。此後,由於國電線路不斷向農村延伸,小水電站逐漸減少。至1965年,全縣小水電站只剩13座,總容量300千瓦。1972年,因本縣北部5個公社接通國電,小水電站大部分停運,只剩建堂公社紅旗水電站(容量80千瓦)、靠山大隊水電站(容量92千瓦)、三道通公社藏富大隊水電站(容量120千瓦)還在運行。1973年,建堂公社紅旗水電站停運。全縣僅剩靠山水電站和藏富水電站,總容量212千瓦。 [5] 
1975年,由於國電緊張,一些公社和生產大隊又掀起建小水電站熱潮,先後恢復和興建小水電站17座。其中建堂、刁翎、三道通、新城和朱家公社各建小水電站1座,總容量477千瓦;其他均為隊辦水電站,總容量298千瓦。1978年以後,各地小水電站因規劃不合理,管理不善等原因,逐漸減少。1980年,全縣小水電站只剩6座,其中能運行的3座。 [5] 

烏斯渾河歷史文化

八女投江紀念館 八女投江紀念館
1938年10月下旬,東北抗聯四、五軍西征婦女團,在指導員冷雲帶領下,擔負着掩護大部隊轉移的任務,她們英勇抗擊日軍熊谷部隊的襲擊,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寧死不屈,最後毅然揹着負傷的戰友,投入林口縣境內的兇猛暴烈,冰冷刺骨的烏斯渾河,為國捐軀,譜寫了一篇驚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史詩。電影《中華兒女》、《八女投江》都是根據她們的事蹟拍攝的。1982年10月在林口縣烏斯渾河畔建起了“八女投江紀念碑”、羣雕、牡丹江烈士紀念館。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