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拉滿族鷹獵習俗

鎖定
滿族鷹獵習俗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北方少數民族向宮廷貢鷹。 大金國詩人趙秉文作詩《海青賦》贊雲:“俊氣橫鶩,英姿傑立。頂摩穹蒼,翼迅東極。鐵鈎利嘴、霜柳勁翻”。遼代文人寫白玉爪獵捕天鵝的戰鬥:“白海青,不僅如鶻,既縱,直上青冥,幾不可見,俟天鵝至半空,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相持殞地。”明朝大學士李東陽在燕京十景《南囿秋風》有“落雁遠驚雲外浦,飛鷹欲下水邊台”的詩句。滿族鷹獵習俗起源於唐代。到金、元兩代,當時的女真及蒙古宮廷有規定:凡流放到遼東邊地的犯人,若能“獲海東青即贖罪,傳驛而歸。”
中文名
烏拉滿族鷹獵習俗
時    代
順治14年
轄區面積
7000平方公里
專    司
採捕朝廷貢品

烏拉滿族鷹獵習俗簡介

順治14年,京師內務府在今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設立了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轄區面積7000平方公里,專司採捕朝廷貢品。同時設立了“捕鷹丁”,專事負責貢鷹差事。朝廷為獨享資源,特別制定了《盛京圍場竊例》,對私自入圍打牲、砍樹、割草者,無論初犯或再犯 ,均面刺“盜圍場”三字,按數量多寡處以杖刑、枷號、徒刑、充軍、發遣到烏魯木齊為奴等刑罰。直至光緒初年,圍場管理才見鬆弛。甲午戰爭後,東北大御路南側的阿木巴克圍場始開禁,乃允許百姓入圍開荒行獵。
據史料記載,遼國統治金國之後,強迫金國完成每年向遼國貢鷹數量,並派欽差帶着銀牌進駐金國部落,催繳捕鷹數量。這些欽差進入金國後,對女真人燒殺姦淫,激起女真人的憤怒,從而引起歷史上的遼金戰爭
清廷曾有規定:白玉爪只能由皇帝豢養把玩,皇親貴族決不許染指。
康熙帝喜獵,曾賦詩云:“吉林國,盛京國,天府秋高獸正肥。本是昔年馳狩處,山清水態記依稀。”,康熙喜獵尤喜鷹,曾賦詩讚美自己的愛鷹:“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屬海東青”。
乾隆在他的《海東青行》詩中雲:“鷙鳥種不一,海青稱俊絕”。
繼康熙、乾隆以及後幾代皇帝都有喜獵和豢養把玩海東青的嗜好。
1911年,隨着清王朝的結束,“貢鷹”的習俗也就結束了。在民間捕鷹、馴鷹、放鷹的習俗也很少見了。解放後,由於海東青瀕臨滅絕,這種習俗己不存在。1978年“三中全會”以後,隨着對滿族鷹獵習俗的挖掘、整理,在北方,在烏拉街相繼出現了韓屯、北藍鷹户,這些鷹户促進了海東青文化的再次發掘、整理 。特別是土城子鄉漁樓村(鷹屯),至今仍保留着滿族人沿襲的鷹獵習俗,使這一古老的民間文化習俗得到了傳承和發展。1984年春,吉林省民委、吉林省社科院在烏拉 街鎮政府、鎮長關曉言(滿族)的支持下,在韓屯和漁樓村,通過挖掘整理,恢復“海東青”習俗。從1986年到2005年,香港鳳凰衞視、台灣三立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發現之旅》、黑龍江電視台、《北京晚報》、《新文化報》、《長春晚報》等都先後報道了海東青滿族鷹獵習俗,製作成專題片向全球播放,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

烏拉滿族鷹獵習俗海東青簡介

海東青是一種性情兇悍的猛禽,是禽中之王。海東青又有海東青鶻、海青、海青少布、白鷹、玉雕、玉爪雕、白玉爪、青雕等稱謂,其中尤以稱作“玉爪駿”者最為貴重。
海東青起源於唐代,《本草綱目》中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唐五代以後,海東青就作為滿族先民向中原王朝進貢的主要品種之一。《契丹國志》記載:“女真東北與王國為鄰。王國之東接大海,出名鷹。自海東來者謂之海東青,小而俊健,能擒天鵝,爪白者尤以為異。”海東青身材雖小如鴿,但生性十分兇猛,可捕天鵝和小獸,甚至有的能捕鹿。因此,從遼代開始,女真人便把海東青作為向遼國主進貢的物品 ,遼國主甚至派專人到女真地索要此物。
鷹作為狩獵工具,可以追溯到唐代。到了清代,便有滿族人以其為職業了,成了“野雞差”和“鷹手”。放鷹,除了收益外,作為宮廷娛樂,還具有強烈的刺激性。近年在承德北郊及東北各地,還有這種習俗的漁樓鷹屯, 如吉林市土城子鄉漁樓村、烏拉街滿族鎮韓屯,北藍的鷹户均在延續這種民間活動,功夫不衰。

烏拉滿族鷹獵習俗捕鷹方法

滿族鷹户捕鷹,有獨特的方法和技能,俗話説:“二八月過黃鷹”,每逢這個季節,天空盤旋的鷹舉目可見。特別在舊曆八月份,是當地人們捕鷹的最好時機。捕鷹一般在山頭處進行,捕鷹前,要叩拜鷹神(監時搭建的小土廟),然後用細式套、用雉雞、鴿等做誘餌,來進行捕鷹。捕到鷹後,要馴鷹。首先要“熬鷹”,把它的野性熬掉,辦法是獵户要陪着它,不讓鷹睡覺。接着訓練它接近主人,讓它能習慣地站在主人的手臂上,這一過程叫“過拳”。接下來是“跑繩”,即讓它在遠處聽到呼叫,能習慣地飛到主人的手臂上。放鷹前,為了增強獵鷹的進攻慾望和聽主人的使喚,首先採取“喂軸”,就是讓它吞下用肉片裹着的麻團兒,當它吞下兩三個之後,便嘔吐不止,使它充飢不成,倒搭胃食,這個過程中“勒膘”或叫“甩軸”。這樣,鷹的體重就能保持在1斤九兩左右,使它能夠達到放飛的標準了。
放鷹時,主人要站在山頭最高處鳥瞰。還有四、五個人拉成“一”字形排開,嘴裏不停地發出“嘟、嘟、嘟”的吼聲,插嘴的棍棒不停地敲打樹叢,此時,居高臨下的獵鷹,鐵嘴如鈎,雙目瞭望,全神貫注地注視着溝溝坡坡 。一旦發現獵物,獵鷹尾巴上長長的白公雞尾羽上下襬動,尾鈴叮叮鐺鐺作響,以異常迅猛的速度直撲過去,無論是山兔或野雞,都不如它的飛翔速度,無一倖免,瞬間便倒在獵鷹的利爪之下。獵物被擒之後,變得骨酥肉麻,兇悍的獵鷹第一爪 抓住野兔的屁股,兔子疼得頭向後仰,它的第二爪趁機扣住兔子的嘴巴,兩爪一合,只聽“哇”的一聲慘叫,野兔的脊樑骨折斷,再咬咬,兩口叼住兔子的兩眼,兔子就完了 。野雞也是同樣的下場,就這樣,每天可捕到數十隻獵物。
滿族人在長期的狩獵生活中,鷹和狗都是主人的重要幫手,所以稱鷹和狗是獵户的無價之寶。

烏拉滿族鷹獵習俗滿族鷹獵習俗

滿族鷹獵習俗可分為捕鷹、馴鷹、放鷹三個步驟。所需器具大致有:鷹場、鷹網、誘餌、地窨子、鷹枰、鷹杵子、鷹尾鈴、鷹絆繩等。
鷹場:意為捕鷹場所。鷹場設在高山平坦處,和地窨子緊緊相連,是捕鷹設網的地方。
鷹網:主要用細絲織成,類似魚網。鷹網系三米寬、十米長,顏色多近似於秋季草色。內有綱繩,供獵户收網時用。
誘餌:多用雞和鴿等鷹喜好捕捉的禽類。
地窨子:在地上挖一個兩米深的坑,地下一半,地上一半,地上用樹枝和草類蓋,顏色近於周圍環境,為獵户捕鷹藏身之處。
鷹枰:量鷹體重的專用工具,枰的盤呈V形,與其它盤枰有別。
鷹杵子:系鷹在熬鷹時和平時用來站立休息的專用器具。該物需用黃玻璃木和椴木製成,上小底大,底部多用石磨等較重的物品製成,使其穩固。上部的立杆和橫樑用木製,橫樑必須是榆木和椴木,因木質發軟且暖,對鷹爪能夠起到保護作用。
鷹尾鈴:鷹尾鈴系金屬製成,便於獵户監控鷹的去向。
鷹絆繩:馴鷹時用的專用繩,有的用麻繩,有的用皮條,長約兩尺,繩上的環兒,解開可放飛。繩為細繩,便於控制獵鷹的行動。
有關海東青的圖片和繪畫作品很多,其中清代朱耷的《雙鷹圖》、徐悲鴻的《飛鷹》、齊白石的《梅花鷹石》等作品最為著名。在烏拉街鎮“霧凇島”景點,現立有一米多長的根雕作品《海東青》,供中外遊人觀賞。
滿族鷹獵習俗作為民間、宮廷消遣娛樂生活內容,自唐代初起形成以來,至今己有1900餘年的歷史。經過幾個朝代到近代的發展流傳,形成了如下的一些基本特徵:(1)伴隨滿族民間民俗活動的產生和傳承而形成了對滿族民間習俗的依存性特徵;(2)在長期的民間和宮廷歷史傳承下特有的消遣娛樂性生活特徵;(3)具有年代久遠且滿族民族從民間到宮廷的歷史、政治、經濟方面的獨有性特徵;(4)源於民間的家族傳承性特徵;(5)在長期歷史性傳承下的人禽溝通、和諧相處,建立情感基礎上的自然與人文結合下的屬性特徵;(6)海東青作為“百鳥之尊”的稀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