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姜

鎖定
烏姜(Zingiber lingyunense D. Fang )別名莪術,生長在林中, 石灰岩山坡, 石上。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呈卵形、長卵形、圓錐形或長紡錘形,頂端多鈍尖,基部鈍圓。表面灰黃色至灰棕色,上部環節凸起,有圓形微凹的鬚根痕或有殘留的鬚根,有的兩側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類圓形的側生根莖痕,有的可見刀削痕。體重,質堅實氣微香,味微苦而辛 [1] 
中文名
烏姜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姜目
姜科
姜屬
烏姜
分佈區域
中國廣西

烏姜科屬

姜科,多年生草本,通常具有芳香,塊莖或匍匐的根狀莖。葉基生或莖生,通常兩行排列,少數螺旋狀排列,具有閉合或不閉合的葉鞘,葉鞘的頂端有明顯的葉舌。花單生或生於有苞片的穗狀、總狀或圓錐狀花序上;花兩性,稀單生,兩側對稱,具苞片;花被片6枚,2輪,外輪萼狀,內輪花冠狀,基部合生成管狀,上部具3裂片;退化雄蕊2或4枚,其中外輪的2枚稱側生退化雄蕊,呈花瓣狀,齒狀或不存在,內輪的2枚聯合成一唇瓣;發育雄蕊1枚;子房下位,3室,中軸胎座,或1室,側膜胎座,稀基生胎座;胚珠通常多數,倒生或彎生;花柱1枚,柱頭漏斗狀;子房頂部有2枚形狀各式的蜜腺或無蜜腺而代之以陷入子房的隔膜腺。蒴果,稀漿果。種子具假種皮。本科植物多含揮發油,其成分多為單萜和倍半萜。另外,黃酮類,如高良薑素、山姜素、山柰酚等。甾體皂苷如薯蕷皂苷元等。本科植物還含有薑黃素等色素。
本科約有50屬,1500餘種,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約有20屬,近200種,主產於西南、華南至東南部。已知藥用有5屬,103種 [2] 

烏姜形態特徵

烏姜
烏姜(8張)
根莖肥厚,塊狀,外面白色,內面紫藍色,味淡微甜,通常有塊根。株高0.5-1.7米。葉片狹披針形,長15-27釐米,寬1.8-3.5釐米,頂端漸尖,基部圓楔形,葉面無毛,密被紫褐色腺點,葉背疏被貼伏的長柔毛;葉柄長1-5毫米;葉舌2全裂,長1-5毫米,無毛或有毛。穗狀花序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3-5.5釐米,直徑1-3釐米;總花梗纖細,長達24釐米;鱗片紫色,長圓形至倒披針形,長1-4.5釐米;苞片紫紅色,長橢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2.5-4釐米,寬0.6-1.4釐米,外面被毛;花白色,無梗;花萼長1.1-1.4釐米,頂端2-3齒裂,基部被毛;花冠管長約2.5釐米,有毛,裂片披針形,長1.5-2釐米,寬5毫米;唇瓣全長2釐米,中裂片倒卵形,長1釐米,寬1.2釐米,頂端圓或微凹,兩側裂片小,長約3毫米;花葯和附屬體各長1釐米;子房密被長柔毛。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烏姜生長環境

烏姜
烏姜(7張)
生於林下石上。 

烏姜分佈範圍

烏姜
烏姜(3張)
產廣西,模式標本採自凌雲。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烏姜顯微鑑別

根莖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有時已除去。皮層散有葉跡維管束;內皮層明顯。中柱較寬,維管束外韌型,散在,沿中柱鞘部位的維管束較小,排列較密。薄壁細胞充滿糊化的澱粉粒團塊,薄壁組織中有含金黃色油狀物的細胞散在。
粉末:黃色或棕黃色。油細胞多破碎,完整者直徑62-110μm,內含黃色油狀分泌物。導管多為螺紋導管、梯紋導管,直徑20-65μm。纖維孔溝明顯,直徑15-35μm。澱粉粒大多糊化 [3] 

烏姜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4] 
參考資料
  • 1.    徐鴻華,張桂芳主編,名貴中草藥彩圖手冊,廣東科技出版社,2016.07,第84頁
  • 2.    主編董誠明,王麗紅,藥用植物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01,第301頁
  • 3.    李欽,陳建偉主編;張林碧等副主編,生藥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03,第411頁
  • 4.    Zingiber lingyunense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系統[引用日期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