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力格爾

(曲藝)

鎖定
烏力格爾是一種蒙古族的曲藝説書形式,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烏力格爾”的漢語意思是“説書”,因採用蒙古族語表演,故又被稱作“蒙語説書”。
在蒙古族民間,將徒口講説表演而無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雅巴幹烏力格爾”,又稱“胡瑞烏力格爾”;將使用潮爾伴奏説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潮仁烏力格爾”;將使用四胡伴奏説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胡仁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藝術的唱腔音樂結構呈現多曲體,以單人坐説、坐唱、不着裝、不化妝、無身段的形式呈現出來,可用四胡進行伴唱,可自拉自唱。烏力格爾的語言比較獨特,其脱胎於蒙古語地方方言,屬於蒙古語科爾沁方言,以彰顯方言的語言功能為特色。烏力格爾的藝術積累非常深厚,節目有短篇、中篇和長篇之分,尤以長篇最為引人,代表作品有《鎮壓蟒古斯的故事》《唐五傳》《忽必烈汗》等。
烏力格爾是蒙古族曲藝藝術的典型代表,是蒙古族説唱藝術高度發展的產物。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烏力格爾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等4縣旗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40
代表曲目
《鎮壓蟒古斯的故事》《唐五傳》等
代表人物
甘珠爾、代沃德
始興年代
明末清初

烏力格爾歷史淵源

烏力格爾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約有400年曆史。烏力格爾的漢語意思是“説書”,因採用蒙古族語表演,故又被稱作“蒙語説書”。在蒙古族民間,將徒口講説表演而無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雅巴幹烏力格爾”,又稱“胡瑞烏力格爾”;將使用潮爾伴奏説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潮仁烏力格爾”;將使用四胡伴奏説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胡仁烏力格爾”。 [1]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2張)
明末年間,烏力格爾在諾恩十旗已經成為一道風景流行。初時,説唱內容取自當時的傳説,諸如《烏巴什洪台吉》《阿拉坦汗傳》等。這種説唱形式,一經面世,立即以其獨特魅力廣受牧民羣眾歡迎。 [2] 
清代,隨着朝廷對內蒙古地區丈地開墾,農業滲入,也帶來了內地漢民族文化。古典文學鉅著,一部接一部傳入蒙古族民眾之中,諸如《三國演義》《西遊記》等等,先後被編譯成烏力格爾。咸豐六年(1856年),有一位名叫丹森尼瑪的烏力格爾藝人會同其他文人一起將流行於昭烏達、卓索圖草原的蒙古語《説唐》《隋唐演義》等評書精心改編,推出一部《唐五傳》,形成眾多烏力格爾中的主打書目,引起羣眾關注,倍受歡迎。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唐五傳》似一朵不凋之花,久盛不衰。王公貴族也經常邀集胡爾奇入府説唱,如達爾罕王府、圖什業圖王府、王爺廟、阿魯科爾沁王府等都經常舉行説書活動。 [2] 
民國16年(1927年),科爾沁東部一帶,當時的圖協吐王府邀集上百餘位遠近聞名的烏力格爾沁舉辦一次盛大獻藝競爭,場面恢宏。最終,金寶山等四位烏力格爾沁斬將過關,脱穎而出,享譽旗內外。而大多數烏力格爾藝人依然是一個人,背一把胡,行走在無垠的草原上,四處漂泊,以説唱養家餬口。 [2] 
新中國成立以後,烏力格爾藝人的社會地位提高,生活境遇改善。各級政府的文化部門重視烏力格爾,時常舉辦民間藝人訓練班,在一些旗政府所在地和蘇木(鎮)陸續建立了蒙語説書廳,極大促進烏力格爾藝術的發展,琶傑、毛依罕、扎那、跑不了、孟根高力套等人陸續活躍在草原各地,百順、卻吉戈瓦、道爾吉、百鎖等是眾多烏力格爾沁中的佼佼者,據説其隊伍人數多達200餘人。 [2] 
內蒙古蒙語説書廳的建立,成為烏力格爾愛好者們的一件大事。隨着琶傑、毛依罕等藝人親臨該説書廳坐鎮一展才華,烏力格爾在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和蒙古族聚集地區的影響面大幅提升。20世紀50年代初,內蒙古人民廣播電台開辦蒙古語説書節目,各盟市、旗縣的廣播電台、廣播站也開辦或轉播烏力格爾節目,使生活在草原遠近各地的農牧民同一時刻能聽到烏力格爾藝人們的説唱。 [2]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8張)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蒙古語説書打開新的局面。興安盟扎賚特旗、昭烏達盟阿魯科爾沁,呼倫貝爾盟海拉爾市,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先後興建18座蒙古語説書廳和説書館,相繼投入使用。1957年7月,興安盟科右中旗召開全旗民間藝人試點工作會議,參加會議者大多是烏力格爾沁們。各路烏力格爾專家就烏力格爾演出中存在的問題和如何説唱新曲目展開熱議,會上通過了《科爾沁右翼中旗民間藝人聯誼會章程》。翌年9月,內蒙古民族曲藝、戲劇匯演在通遼市舉行,烏力格爾藝術家琶傑、跑不了、海寶、吳道爾吉等登台説唱。為了及時總結基層蒙古語説書活動取得的經驗,推動烏力格爾藝術進一步發展,1963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在呼和浩特市舉辦蒙古語説書會,跑不了、烏斯夫寶音、薩仁滿都拉、吳錢寶、百順等11名藝術家登台説唱,會上除説唱傳統書目外,還推出《敖包相會》《狼牙山五壯士》《平原烈火》等新書目。 [2]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族曲藝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烏力格爾除了繼續在民間説唱外,許多曲目在電台、電視台和舞台上得到傳播和弘揚。內蒙古連續舉辦了五屆全國烏力格爾、好來寶大賽,併為曲藝大師琶傑、毛依罕樹立紀念碑舉辦紀念活動。2005年和2006年,分別在興安盟科右中旗和通遼市扎魯特旗舉辦了內蒙古第一、第二屆烏力格爾藝術節,產生了很大影響。 [3] 

烏力格爾藝術特色

烏力格爾表演形式

烏力格爾在漢語中被譯為“説書”,用蒙古族語言進行表演,因此又被稱為“蒙語説書”。從烏力格爾的表演形式來看,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即雅巴幹烏力格爾、潮仁烏力格爾和胡仁烏力格爾。雅巴幹烏力格爾是一種徒口講説且沒有任何樂器為其提供伴奏的一種曲藝表演形式;潮仁烏力格爾是一種利用潮爾為説唱提供伴奏的曲藝表演形式;胡仁烏力格爾是一種利用四胡為説唱提供伴奏的曲藝表演形式。 [4] 

烏力格爾曲藝結構

烏力格爾藝術的唱腔音樂結構呈現多曲體,以單人坐説、坐唱、不着裝、不化妝、無身段的形式呈現出來,可用四胡進行伴唱,可自拉自唱。在整個烏力格爾藝術表演活動中,一件樂器同時可發揮多種功能,達到一物多用的目的;一人在台上扮演多個角色,容男女老幼為一體;時進時退、時快時慢,呈現速度的自由變化。 [4] 

烏力格爾語言特徵

烏力格爾的語言比較獨特,其脱胎於蒙古語地方方言,屬於蒙古語科爾沁方言,以彰顯方言的語言功能為特色;將説、唱融為一體,先説後唱,唱中有説,博採眾長,獨樹一幟;將俗語、歇後語、諺語等寫入烏力格爾中,語言通俗、詼諧,更受大眾喜愛;精巧地運用修辭手法,打造出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 [5] 

烏力格爾表現技法

烏力格爾藝術在整個曲藝表演過程中有三種表現技法,即説功、唱功和做功。其一,説功,該藝術技法需要烏力格爾藝人能夠吐字清晰,擁有強烈的節奏感,利用蒙語對故事進行訴説,根據烏拉格爾曲藝表演內容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一些地方方言、土語或者是漢語;其二,唱功,該藝術技法注重字正腔圓,需要在演唱過程控制好聲音的輕重、緩急、高低、快慢;其三,做功,該藝術技法是一種輔助性技藝,烏拉格爾藝人憑藉眼、身、手、步、法等變化對曲目中所描述的生活細節加以模擬,將曲目中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突出人物性格、情緒變化以及個體形態,從而達到烘托氣氛的目的。 [4] 

烏力格爾藝術流派

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不同流行地區的烏力格爾表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如在科爾沁草原,“胡仁烏力格爾”較為發達,歷史上形成了以孟根高力套、額爾敦珠日合、布仁巴雅爾為代表的三種不同風格的流派;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烏力格爾則移植編演漢族故事較為普遍,並曾孕育催生出“阜新蒙古劇”等新的藝術樣式。 [1] 

烏力格爾經典劇目

烏力格爾的藝術積累非常深厚,節目有短篇、中篇和長篇之分,尤以長篇最為引人,《鎮壓蟒古斯的故事》《唐五傳》(即《哭喜傳》《全家福》《殤妖傳》《契僻傳》《羌胡傳》)《忽必烈汗》《黃金史》《西漢》《元史演義》《青史演義》《白音那元帥》《春秋戰國》《大西梁》《北遼》《三國演義》和《紅樓夢》等都是其中的經典。烏力格爾節目的題材來源非常廣泛,有的源於民間故事,如《太陽姑娘》;有的出自文人或藝人創作,如《青史演義》;有的源於民間敍事詩、敍事民歌,如《嘎達梅林》《達那巴拉》;有的據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創作,如《紅太陽》《煙酒之害》《整齊的林落》;還有的從漢族相類形式或文學故事移植改編而來,如《三國演義》《封神演義》《楊金花奪印》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編演的新節目有《二萬五千里長徵》《劉胡蘭》《黃繼光》《女英雄郭俊卿》《草原兒女》《紅色娘子軍》《紅燈記》《打虎上山》《連心鎖》《金光大道》《西沙兒女》《創業》等。 [1] 

烏力格爾流行地區

烏力格爾廣泛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及相鄰的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 [1] 

烏力格爾傳承保護

烏力格爾流傳現狀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知名的藝人相繼去世,新的傳人嚴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娛樂方式趨向多樣,烏力格爾藝術傳統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危機,演出日漸萎縮,活動陣地缺少,隊伍後繼乏人,亟待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護。 [1] 

烏力格爾保護措施

對烏力格爾的傳承和保護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1. 口頭語言方式:傳統烏力格爾的傳承主要依靠民間藝人的口頭傳播,師徒之間的口耳相傳,即便是到了現代化的今天,在很多地方的老一代“胡爾奇”們仍然用這種方式傳道授業。這種方式催生了不同的藝術流派,促進了藝術形式的多樣性,但是口頭語言會誤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烏力格爾傳播的完整性和廣泛性。 [6] 
  2. 書面文字方式:近代以來,很多研究保護機構和傳統藝人將民間流傳的烏力格爾曲目和唱段加以整理,結字成集,集中反映了當時烏力格爾傳播的主要內容和形式,留下了珍貴的史料。受歷史變遷、自然氣候和保存條件的限制,書籍會發黴褪色,而且書籍的記錄是平面的,無法反映傳承人在演出過程中的神韻和場景,後人只能依靠文字與圖片的記錄,外加調動自己的想象才能將其重現,而這種重現結果因人而異,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傳播的真實性。 [6] 
  3. 錄音錄像方式到了當代,對烏力格爾的傳承和保護也逐步引起各方重視,很多地方對一些瀕臨失傳的曲目進行保護性錄音錄像,在電視、廣播中開設説唱專欄,這種方式生動直觀、通俗易懂。但是錄像帶會受潮老化、錄音帶會消磁失真,使所記錄的信息損壞甚至失傳,不利於長期保存和利用。尤其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有很多錄音錄像播放設備早已在市面上停產淘汰,造成空有寶貴資源卻無法讀取應用的情況。 [6] 
2016年8月24日,通遼市委組織召開了文化工作(烏力格爾專題)座談會,會議提出了烏力格爾傳承發展的“十個一工程”。內容從傳承人的培養、保護體系的建立、傳承發展機制的落實、經費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詳細的規劃,鼓勵和支持烏力格爾發展。這次會議將對今後一個時期通遼地區烏力格爾保護傳承事業起到承前啓後的重要指導意義,同時也激勵我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務實的工作作風,切實做好下階段各項工作任務。 [7]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扎魯特旗文化館、科爾沁右翼中旗文化館、通遼市文學藝術研究所(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烏力格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扎魯特旗文化館、科爾沁右翼中旗文化館、通遼市文學藝術研究所(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烏力格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3] 

烏力格爾入選非遺

2006年5月20日,“烏力格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通遼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4] 

烏力格爾代表人物

  • 知名烏力格爾藝人
歷史上穿梭於內蒙古大草原和東北各蒙古族聚居地的烏力格爾藝人可謂羣星璀璨。知名者有清代的旦森尼瑪、白音寶力告、綽邦、叁不拉、薩仁滿都拉、賀力騰都古爾、白坦奇、烏日塔那斯圖和席恩尼圖,民國時期的扎那、金寶山、常明、蒯莽、孟根高力套、額爾敦珠日合、布仁巴雅爾、温都蘇、札木蘇和希日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琶傑、毛依罕、扎那、道爾吉、卻吉嘎瓦、勞斯爾及包良、來喜、烏力吉桑、孟邦柱、仁欽、舒林、特格喜巴雅爾、德木希格、甘珠爾、元寶、特木爾高勒、孟根敖拉,等等。 [1] 
  • 代表性傳承人
甘珠爾,男,蒙古族。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烏力格爾代表性傳承人。 [10] 
代沃德,男,蒙古族,1950年3月出生。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烏力格爾代表性傳承人。 [11] 

烏力格爾曲藝價值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2張)
蒙古族烏力格爾藝術是蒙古族曲藝藝術的典型代表,是蒙古族説唱藝術高度發展的產物。烏力格爾説唱藝術是漫長的蒙古族歷史發展的重要結晶,在蒙古族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反映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優秀藝術作品,是草原文化的精髓,也是偉大民族藝術中的重要內容,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 [7]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