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克蘭歷史

鎖定
烏克蘭歷史是指東歐國家烏克蘭的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烏克蘭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良好。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烏克蘭因而飽經戰亂。烏克蘭民族是古羅斯族的分支。“烏克蘭”一詞最早見於《羅斯史記》(1187年)。公元9—12世紀,現烏克蘭大部地區併入基輔羅斯。1237年至1241年,蒙古金帳汗國(拔都)西征佔領基輔,城市遭破壞。14世紀受立陶宛大公國波蘭的統治。15世紀大體形成烏克蘭民族。1654年,東烏克蘭併入俄國,西烏克蘭在俄國內部取得自治權。18世紀90年代西烏克蘭也併入俄國。1917年12月12日,建立了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至1920年外國武裝干涉時期,西烏克蘭被波蘭白匪佔領。1922年蘇聯成立,東烏克蘭加入聯盟,成為蘇聯創始國之一。1939年11月,西烏克蘭與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1940年8月,北布科維納和比薩拉比亞的一部分併入烏克蘭。1941年,烏克蘭被德國法西斯佔領,1944年10月,烏克蘭全境解放。1945年10月,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作為一個非獨立國同蘇聯一起加入聯合國。1990年7月16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通過《烏克蘭國家主權宣言》,宣稱烏克蘭憲法與法律高於聯盟法律,並有權建立自己的武裝部隊。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脱離蘇聯,宣佈獨立,並改國名為烏克蘭。1996年通過新憲法 [1] 
中文名
烏克蘭歷史
定    義
東歐國家烏克蘭的人類社會發展歷程

烏克蘭歷史史前時代

距今50萬~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即所謂雪裏文化時期,在烏克蘭現今疆土上的頓巴斯、德涅阿斯特、日托米爾以及外喀爾巴阡山地區,就存在過古代人類的居民點,在上述地區已發現古代人類的文化遺蹟。在距今10萬~4萬年前的所謂姆斯特艾文化時期,人們已散居現今烏克蘭領土各個地區。在舊石器末期,即距今3萬~2萬年前的奧裏雅文化和1萬年前的馬格德林文化時期,才最終形成了具有現代身體形態和理性的人——克羅馬努人
在公元前2000年末和公元前1000年初,東歐地區最古老的種族基米里人開始在烏克蘭草原地帶定居。基米里人對“小亞細亞”各國進行過遠征,並形成了統治階層和階級社會。在公元前7世紀末,從北部來的斯基泰人趕走了黑海北部沿岸草原上的基米里人。斯基泰各部落的聯合,形成了早期的國家——斯基泰國,並把頓河德涅斯特河之間大片土地上的居民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從公元前4世紀末起,斯基泰國開始衰落,在薩爾馬特人的進攻下,所轄領土越來越小,大部分居民被迫遷往南方克里米亞半島。薩爾馬特人在種族上和斯基泰人相近。公元前2世紀時,黑海北部沿岸的各部族長期處於薩爾馬特人的統治之下。薩爾馬特人過着遊牧生活。
在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從“小亞細亞”和希臘半島上來的希臘人在黑海沿岸建立了一些移民城邦,並形成了奴隸制國家,希臘人逐漸遷移並定居於黑海亞速海地區。公元前5世紀,在黑海的刻赤和塔曼半島上出現了博斯波爾國。
在公元前1000年末至公元后1000年,在第聶伯河右岸的森林草原和波利西耶地區,有若干以農牧業為生的部落,其中就有古斯拉夫人。公元5世紀左右,在第聶伯河和德涅斯特河與多瑙河下游西南部之間以及與北頓涅茨之間,有一支東斯拉夫人,他們又被稱為安迪人。安迪人有強大的軍事組織,曾進行過反對拜占庭阿瓦爾人的戰爭。由於顯貴氏族和部落佔領了大片土地,役使戰俘和窮人為其勞動,導致東斯拉夫人的原始社會制度解體,並形成了具有早期國家性質的東斯拉夫人的部落聯盟。 [2] 

烏克蘭歷史古代歷史

烏克蘭歷史基輔羅斯

在6~7世紀,東斯拉夫人的原始社會瓦解,開始形成階級社會。在基輔等地出現第一批居民點,這些居民點就成為部族聯盟的行政中心。在當時的東斯拉夫部族中,有波利安人、北人、德列夫利安人、布然涅人、底維爾人等。在以基輔為中心的部族聯盟中,波利安公國占主導地位。第一個基輔公國是在8~9世紀之交時出現的,至9世紀下半期,終於形成了以基輔為都城的早期封建國家———基輔羅斯
關於基輔羅斯的形成,有一部分史學家認為,基輔羅斯是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遷移到第聶伯河流域的瓦蘭人(也稱諾曼人)的軍事首領奧列格建立的。他們首先在諾夫哥羅德建立王朝,公元882年遷都基輔,稱作基輔羅斯。所以這部分歷史學家認為,基輔羅斯建立於公元882年。
基輔羅斯疆域圖 基輔羅斯疆域圖 [4]
俄羅斯和烏克蘭大部分史學家認為,從公元6世紀起,居住在第聶伯河流域的東斯拉夫各部落以居住在現今基輔地區的波利安人為核心,逐步結成強大的部落聯盟,並以波利安人的首領基伊為領導核心,建立了“羅斯國”。基伊是羅斯國的第一個公。在9世紀下半期才最終形成了基輔羅斯國家。
不管基輔羅斯由哪一民族建立的,可以肯定的是,烏克蘭的歷史文化淵源與基輔羅斯的形成密不可分。基輔羅斯是歐洲中部地區最早形成的封建國家。她對中歐文明發生過強大的影響。
基輔羅斯在9世紀下半期最終形成,10~11世紀前後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國家。12~13世紀,基輔羅斯由盛至衰,併發生分裂。出現了封建王公紛紛割據的局面,形成了若干個羅斯公國,其中加利西亞公國和沃倫公國佔有重要的地位。
13世紀上半期,蒙古人入侵東歐,於1240年佔領了基輔。烏克蘭大部分地區被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征服。在金帳汗國統治時期,在每一個公國內又形成許多小的公國,封建割據進一步加劇,但加利西亞-沃倫公國未遭受蒙古統治,並發展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公國之一。
在古羅斯國處於封建割據時期(12~13世紀),王公之間不斷進行分裂和聯合。由此產生了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為在東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各羅斯公國同時形成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三國打下了基礎。
烏克蘭民族是在基輔公國、佩利亞斯拉夫公國、切爾尼戈夫北方公國、沃倫公國及加利西亞公國的領土上形成的。以基輔為中心的第聶伯河中游地區在經濟、政治、文化和宗教方面對烏克蘭民族形成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在14~15世紀,烏克蘭民族的形成過程繼續進行。這期間,烏克蘭民族已經形成了自己單獨的民族共性———有自己的語言、地域並形成自己的文化和經濟生活特徵。12~13世紀在西南羅斯公國使用的“烏克蘭”稱號,其最初的含義是“邊區”,指的是西南羅斯加利西亞公國和沃倫公國地區,以後開始具有民族意義。這一稱謂逐漸擴及到現今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並逐漸演變成民族概念、地理概念和語言概念。 [3] 

烏克蘭歷史異族統治

在各羅斯公國割據期間,11~13世紀,外喀爾巴阡地區被匈牙利佔領。14世紀初,立陶宛成為東歐大國,烏克蘭一些王公擺脱了金帳汗國的控制,投靠了立陶宛大公國。立陶宛乘機佔領了基輔周圍和沃倫公國的大部分地區;波蘭取得了加利西亞公國和沃倫公國的西部。14世紀中期,加利西亞公國和沃倫公國的一部分領土又被莫爾達公國吞併。
16世紀後半期至17世紀前半期,土耳其及其僕從——克里米亞汗國進攻烏克蘭。扎波羅熱地區和頓河地區的遊牧人哥薩克在陸地和海上進行自衞戰,並在1621年在波蘭戰勝土耳其的霍享戰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15世紀末,東北羅斯中的莫斯科公國日漸強大,並向外擴張。為了對抗其威脅,1569年立陶宛和波蘭簽訂了盧布林條約,兩國合併為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烏克蘭全境都處於波蘭的統治之下。
14世紀之後,隨着外族的不斷侵入,烏克蘭的封建農奴制度加重了對農民的壓榨,烏克蘭人民進行了多次反對本國統治者和外國佔領者的鬥爭。烏克蘭東正教徒也反對波蘭天主教的擴張。 [5] 

烏克蘭歷史合併於俄

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烏克蘭 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烏克蘭 [6]
1648年,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交錯的條件下,烏克蘭哥薩克首領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率眾起義,在遭到波蘭軍隊殘酷鎮壓的情況下,他被迫向強鄰俄羅斯公國求援。1653年,俄羅斯公國縉紳會議接受請求。次年,佩利亞斯拉夫哥薩克大會通過了烏克蘭與俄羅斯統一的決定,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佩利亞斯拉夫協定(佩列亞斯拉夫爾條約)。協定規定烏克蘭受俄羅斯保護。1654~1667年,俄羅斯與波蘭進行了長達13年的戰爭。1667年,俄波簽訂了瓜分烏克蘭的停戰協定,規定西烏克蘭(第聶伯河右岸)屬波蘭,東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歸俄羅斯。18世紀,俄羅斯又相繼把烏克蘭和黑海北岸大片地區併入自己的版圖。到1795年,除加利西亞(1772~1918年由奧地利控制)以外,烏克蘭其餘地區均在沙皇俄國統治之下。
從1654年,在面臨強敵波蘭侵佔的背景下,做出與俄羅斯“統一”的決定,從此開始,直到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前的263年間,烏克蘭一直受沙皇俄國的統治,其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俄國基本同步。 [5] 

烏克蘭歷史近代歷史

烏克蘭歷史沙俄後期

18世紀,烏克蘭封建農業經濟發展迅速。期,儘管封建農奴制度仍佔統治地位,但已開始瓦解,手工業和資產階級性質的私人對土地的佔有關係得到發展,商品生產和貿易日漸興旺。1861年在俄國和烏克蘭進行的農奴制改革,使烏克蘭的資本主義制度逐步確立。
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仍保留了土地的地主所有制(由農民贖買土地)。為了反對沙皇的土地政策,烏克蘭農民僅在19世紀60年代就進行了大約3100次波及4160個村莊、200萬農民捲入的起義。
烏克蘭工業無產階級也開始走上政治鬥爭舞台。1860~1870年烏克蘭工人罷工和起義發生72次,1880~1894年發生110次,1895~1899年發生226次。1875年,以扎斯拉斯基為領袖的敖德薩工人成立了“南俄工人協會”,1897年,巴布什金建立了基輔和葉卡捷琳諾斯拉夫“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這一時期的人民革命運動,主要是反對沙皇專制制度和爭取社會與民族的解放。 [7] 

烏克蘭歷史短暫獨立

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對工人剝削的加重,階級矛盾日益激化,1889年基輔出現了烏克蘭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由於俄國沙皇奉行壓榨烏克蘭及其他非俄羅斯民族的政策,在1905~1907年俄國發生第一次革命期間,烏克蘭大工業中心都舉行了政治罷工。基輔、尼古拉耶夫等城市還建立了工人代表蘇維埃,黑海艦隊發生水兵起義。由於沙皇的鎮壓,1906~1917年,烏克蘭的革命落入低潮。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期間,烏克蘭各地紛紛舉行遊行、集會和罷工。沙皇專治政權推翻之後,在烏克蘭形成了烏克蘭中央拉達、工農代表蘇維埃、臨時政府地方機關三重政權鼎立的混亂局面。
中央拉達是由烏克蘭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黨組建的聯合機構,曾得到烏克蘭各界的擁護。 1917年11月22日,中央拉達宣佈成立自治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並由米·格魯舍夫斯基( M·Грушевский)出任總統。中央拉達成立之初,曾表示不脱離俄國,蘇俄政權一度把中央拉達視為推翻臨時政府的可聯合力量,故對中央拉達政府予以承認。但是,中央拉達不承認、並且敵視烏克蘭境內的蘇維埃政權(烏克蘭工農代表蘇維埃),對反對蘇俄政權並逃往烏克蘭的俄國哥薩克首領卡列金提供庇護,而且中央拉達主要是依靠資產階級和富農力量,反對農民奪取地主土地,與蘇俄的政治路線大相徑庭。這樣,列寧曾表示:“雖然中央拉達是一個已經被完全正式承認和一致公認的最高國家政權機關,但他走上了支持蘇維埃政權死敵的道路”,因此,蘇俄將“毫不猶豫地向它宣戰”。
1918年1月22日,烏克蘭中央拉達宣佈成立獨立自由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完全脱離俄羅斯。這樣烏俄矛盾已難以調和。同年2月底,烏克蘭蘇維埃政權由哈爾科夫遷至基輔,並將基輔定為首都。烏克蘭兩個對立的政權已水火不相容。
為了在烏克蘭建立蘇維埃政權,為了把烏克蘭留在俄羅斯版圖內,蘇俄軍隊大舉進攻烏克蘭,中央拉達政權岌岌可危,其領導人只好臨時逃往國外。於是,中央拉達與德國簽訂和約,並取得德國和奧地利的承認。
1917年12月,即在第一次大戰期間,飽經內戰革命和外患的俄國為取得鞏固蘇維埃政權的休整機會,蘇俄政府派代表托洛茨基佈列斯特與德國軍事集團(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進行停戰和談,此時,烏克蘭中央拉達也派代表去佈列斯特。托洛茨基違背列寧的指示,承認了中央拉達代表團的合法性。但中央拉達聲明不承認蘇維埃政權,並要與德國單獨媾和。
1918年2月,德國軍隊依據1918年與中央拉達簽訂的佈列斯特—立陶宛協議,開始進攻俄羅斯和烏克蘭蘇維埃政權。烏克蘭布爾什維克組織領導人民進行了反抗鬥爭,但由於勢單力薄,烏克蘭大部分地區被德軍佔領。1918年3月,蘇俄政府與德國簽訂了帶有妥協性質的佈列斯特和約。在該條約中,蘇俄被迫表示承認烏克蘭中央拉達,並從烏克蘭撤軍。中央拉達也返回烏克蘭,資產階級地主政權在烏克蘭復辟。1918年4月,德國佔領軍解散了他們不再需要的中央拉達,建立了由斯科羅帕茨基為首領的五人執政內閣——黑特曼傀儡政權。
烏克蘭各地廣泛開展了反對德國佔領者和黑特曼偽政權的罷工及武裝起義。1918年7月,在烏克蘭布爾什維克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建立了烏克蘭布爾什維克黨。在反對黑特曼偽政權的鬥爭中,該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18年秋,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奧匈帝國跨台。德國發生1918年11月革命之後,其佔領軍迅速瓦解。按1918年10月烏克蘭布爾什維克第二次大會決議,該組織加強了全民反對外國佔領者的鬥爭。1918年11月13日,蘇俄廢除了佈列斯特和約,開始全力幫助烏克蘭爭取民族解放。1918年11月28日,烏克蘭組成了臨時工農政府,黑特曼偽政府崩潰。這樣,在烏克蘭歷史上首次宣佈國家獨立還不到一年的中央拉達政權從此宣告結束。但1918年11月14日,烏克蘭小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黨又利用反對德國佔領者的大規模羣眾運動成立了民族主義的執政內閣,並一度佔領了相當大面積的烏克蘭領土。1919年1月29日,烏克蘭臨時工農政府被改組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委員會。1919年3月,烏克蘭通過了第一部憲法。
1919年4月,民族主義的執政內閣垮台。1918年11月末,協約國軍隊對南烏克蘭進行了大規模的武裝干涉,英國、法國、意大利、希臘等軍隊5萬人和2·5萬白匪軍在南烏克蘭和克里米亞集結。但由於廣大人民羣眾的英勇鬥爭和蘇維埃軍隊的英勇作戰以及在干涉者軍隊中反戰情緒高漲,協約國計劃終於破產,1919年3~6月,南烏克蘭及克里米亞被解放。
1919年,外國武裝干涉者在南俄和烏克蘭以鄧尼金為首建立了軍事獨裁統治。鄧尼金佔領了基輔及幾乎烏克蘭全境。1920年3月,鄧尼金被紅軍打垮,他在烏克蘭的獨裁統治被徹底推翻。
1920年4月,烏克蘭彼得留拉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權為了換取波蘭承認其為烏“最高政權”,與波蘭簽訂了協定,放棄西沃倫和東加利西亞。於是波蘭軍隊對俄烏髮動了不宣而戰的戰爭。1921年3月,俄國為儘快結束戰爭,在沒有烏克蘭代表參加的情況下,同波蘭簽訂了有利於波蘭的《里加和約》,和約規定西烏克蘭(東加利西亞和西沃倫)劃歸波蘭。
在波蘭佔領西烏克蘭期間,西烏克蘭經常發生人民爭取社會和民族解放,爭取建立蘇維埃政權和與蘇維埃烏克蘭重新統一的鬥爭。 [8] 

烏克蘭歷史併入蘇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除波蘭佔領東加利西亞和西沃倫外,1918年,羅馬尼亞也趁機收回了被沙皇兼併的比薩拉比亞捷克斯洛伐克佔領了外喀爾巴阡烏克蘭。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召開的巴黎和會、聖日耳曼和約(對奧和約)和1920年簽訂的特里亞農和約曾規定上述佔領為合法,但俄羅斯和蘇維埃烏克蘭從未承認。
蘇聯時期的烏克蘭 蘇聯時期的烏克蘭 [10]
1920年,烏克蘭與俄羅斯簽訂聯盟條約。1922年12月,第7次全烏克蘭蘇維埃代表大會倡議成立蘇聯。1922年12月30日,烏克蘭與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聯邦等國共同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1938年,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布羅基和伏洛申按希特勒分子旨意在外喀爾巴阡山建立了法西斯政府。1938年11月至1939年3月,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又被匈牙利霍爾蒂政權佔領。
1939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進攻波蘭,導致波蘭政府滅亡。1939年9月17日,蘇聯紅軍出兵佔領了被波蘭管轄的西烏克蘭。1939年11月,西烏克蘭正式成為烏克蘭加盟共和國的組成部分。
由於蘇聯不斷壯大,1940年6月,蘇聯政府以比薩拉比亞原屬俄國和北布科維納的居民主要是烏克蘭人為由,以武力迫使羅馬尼亞將這兩個地區交給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944年10月,蘇軍解放了被希特勒佔領的外喀爾巴阡烏克蘭。1945年6月29日,蘇聯政府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簽訂了外喀爾巴阡烏克蘭條約,將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劃歸烏克蘭。至此,統一烏克蘭全部領土的歷史進程得以完成。
1945年8月16日,蘇聯又與波蘭簽訂了關於波蘭—烏克蘭邊界的條約。這樣,戰後烏克蘭與波蘭及捷克斯洛伐克的邊界劃分問題得以重新界定。
1954年2月19日,在慶祝烏克蘭與俄羅斯統一300週年時,由赫魯曉夫提議,蘇聯將從前在俄土戰爭中奪取的克里米亞地區從俄羅斯劃贈給烏克蘭。烏克蘭的領土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9] 

烏克蘭歷史現代歷史

烏克蘭歷史計劃經濟

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的多年戰亂後,到1921年,烏克蘭重工業產值比戰前下降了8/9,金屬工業只相當於戰前的5%,機器製造業相當於戰前4%,穀物種植面積下降到戰前的30%。
為了重振經濟,1920年,烏克蘭參加了列寧倡導的全國電氣化計劃,1921年,實行了新經濟政策。1925年,蘇聯開始搞社會主義工業化,1928~1932年,蘇聯制訂並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1933~1937年實行第二個五年計劃。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烏克蘭工業產值增加一倍多。1936年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全部工業產值中佔99.8%,在全部農業產值中佔97.7%。農業集體化全部實現,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有很大提高。由於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確立和經濟的迅速發展,1936年,蘇聯(包括烏克蘭在內)宣佈基本建成了社會主義社會。
1938~1942年,蘇聯開始實施第三個五年計劃。在1939年,蘇聯提出要在人均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口號和任務。後來歷史表明,這種願望未成為現實,但也反映了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全蘇社會經濟發展的蓬勃勢頭。
到“二戰”前夕(1940),烏經濟取得了長足進步:工業得到了徹底改造,重工業產值比1913年增加了9倍,能源產量增加23倍,機器製造業產值增加41倍,鋼產量達到893.8萬噸。農業在實現了集體化和機械化基礎上,穀物產量到1940年達到2640萬噸。
1941年6月2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燒到烏克蘭,在德國閃電戰中,烏克蘭全部淪陷。烏克蘭人民和軍隊與蘇聯各族人民展開了英勇的反法西斯衞國戰爭。1944年11月,烏克蘭全境獲得解放。戰後,烏克蘭迅速恢復國民經濟,並於1946年開始實施第四個五年計劃(1946~1950)。到1985年,烏克蘭隨同整個蘇聯執行了第十一個五年計劃。1986年,在蘇共二十七大上,制訂了1986~1990年及至2000年蘇聯經濟和社會發展基本方針。在烏克蘭加入蘇聯60多年中,工業產值擴大近300倍,建立了發達的農業,消滅了文盲,擁有巨大的科技潛力,人民生活有很大提高。
20世紀後半期,尤其是80年代以後,烏克蘭及整個蘇聯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速度日趨緩慢。1985年以後,經濟發展基本陷入停滯時期,在50年代曾一度縮小的與西方的經濟差距再度拉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遲緩。儘管80年代後蘇聯進行了一些經濟改革,但經濟發展始終沒有脱離中央計劃經濟體制,沒有建立起嶄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機制,烏克蘭同全蘇一樣,面臨不徹底改革就無出路的歷史選擇。 [11] 

烏克蘭歷史脱蘇獨立

20世紀後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蘇聯實行的中央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日漸失去活力,經濟失去發展勢頭,經濟水平與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
在政治上,蘇共成立幾十年來曾犯有肅反擴大化等錯誤,也曾有過30年代的烏克蘭大饑荒,造成300萬~500萬烏克蘭人非正常死亡。國內民主與法制建設薄弱,蘇共在羣眾中的實際威信下降。
民族矛盾隱憂十分嚴重。十月革命後列寧曾説過:“烏克蘭民族對大俄羅斯民族的憤慨和不信任,已經積累好幾百年了。”在斯大林時期,30年代的“大清洗”,對烏克蘭語言和文化的摧殘,以及70年代對烏共第一書記謝列斯特所謂民族主義傾向的錯誤處理等等,使烏俄兩個民族的矛盾又增添了新的潛在火種。
1985年,戈爾巴喬夫在蘇聯上台以後提出的改革路線——“公開性”、“民主化”迅速導致全蘇各地各種政治力量紛紛出現,歷史和現實積累的各種矛盾開始表面化,民族主義和民族獨立傾向迅速抬頭,全國政局開始失控。烏克蘭的獨立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
1990年,蘇共中央“二月全會”和3月14日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否定了蘇聯憲法中對共產黨執政地位的規定,蘇聯迅速形成多黨制。在這一背景下,烏克蘭各種政黨紛紛成立,公開活動。這些政黨和組織大都主張烏克蘭獨立,實行新的政治制度。1989年9月成立的擁有百萬之眾的烏克蘭人民爭取改革運動(簡稱“魯赫”)對推動烏克蘭獨立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
1990年3月在烏克蘭舉行的共和國和地方選舉中,各種政黨和組織的代表進入議會,7月16日,烏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1991年蘇聯八一九事件後,烏克蘭最高蘇維埃主席克拉夫丘克率先退出蘇共中央和烏共中央,接着,烏克蘭最高蘇維埃宣佈烏克蘭正式獨立。1991年8月24日被正式確定為烏克蘭獨立日(國慶節)。8月30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決定停止烏共的活動。12月1日,烏克蘭舉行全民公決,在3700多萬選民中,83%的人蔘加投票,結果90%以上的人贊成烏克蘭脱離蘇聯,成立獨立的國家———烏克蘭。12月8日,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領導人在明斯克簽署別洛韋日協議,宣佈蘇聯不再存在,烏克蘭的獨立最終完成了。由此,烏克蘭走上了政體轉型時期。 [12] 

烏克蘭歷史獨立以後

1994年7月,列昂尼德·庫奇馬當選為烏克蘭總統。
1996年,通過新憲法;新貨幣格里夫納開始流通。
1999年,魯赫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喬諾維爾因車禍身亡;庫奇馬再次當選。
2000年,後蘇聯時代烏克蘭首年經濟正值增長。
2000年11月,記者格奧爾基·貢加澤被發現遇害身亡,錄音帶指認總統庫奇馬的嫌疑。
2001年,前總理維克托·尤先科成立反對黨“我們的烏克蘭”。
2004年12月,大規模“橙色革命”的遊行示威後,尤先科當選為總統。
2006年,“橙色聯盟”解體,維克托·亞努科維奇出任總理。
2007年,新一屆議會選舉,尤利婭·季莫申科再次當選為總理。 [13] 
2010年2月,亞努科維奇當選為烏克蘭總統。此前,季莫申科曾發表電視講話,稱亞努科維奇陣營“選舉舞弊”。 [14] 
2013年11月,烏克蘭政府宣佈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的準備工作,同時表示將加強與俄羅斯等其他獨聯體國家的經貿關係。此舉引發數萬人在首都基輔遊行抗議,30日,烏克蘭政府開始暴力驅散抗議人羣,示威演變為暴力衝突,從此揭開烏克蘭風雨飄搖的序幕。
2014年2月,示威者與警方在首都基輔爆發大規模衝突,造成嚴重死傷。2月22日,烏克蘭議會罷免了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修改了憲法,任命議長圖爾奇諾夫代行總統職責。隨後,臨時政府組建,親歐洲的亞採紐克出任總理。親西方的臨時政府上台,又激化了烏克蘭親俄民眾的不滿情緒,其中,居民以俄羅斯族為主、與俄有深厚淵源的克里米亞地區反應尤為強烈。3月,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通過公投,宣佈加入俄羅斯。
2014年4月,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州哈爾科夫州盧甘斯克州數千名反政府民眾舉行抗議集會,抗議者提出在烏克蘭實行聯邦制、加入俄羅斯等要求,並衝擊、佔領了州政府大樓等政府建築。烏政府軍和民間武裝在東部頓巴斯地區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民間武裝隨後宣佈成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2014年5月,彼得·波羅申科當選烏克蘭總統。 [15-16] 
2014年9月5日,經國際社會斡旋,烏克蘭政府代表和烏東部民間武裝代表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達成停火協議,但此後衝突並未完全停止。
2015年2月12日,新明斯克協議簽署。此後,烏克蘭政府軍和烏東部民間武裝之間的大規模衝突得到控制,但小規模交火事件時有發生。
2019年2月7日,烏克蘭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把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作為國家基本方針寫入憲法。
2019年4月,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當選烏克蘭總統。 [18] 
2021年4月6日,烏克蘭盼入北約結束東部衝突,俄羅斯發出警告。
2021年6月17日,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説,烏克蘭不得加入北約是俄方“紅線”。
2021年12月10日,俄羅斯外交部就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開展安全保障對話發表聲明,要求美國和北約就排除進一步東擴的可能性提供法律保障。
2022年1月10日至13日,俄羅斯分別與美國和北約就安全保障問題開展對話,但均未取得實質性成果。
2022年2月21日,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成員就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局勢舉行會議。普京隨後發表全國電視講話,談及俄烏關係、烏東部局勢、俄安全保障等問題。他簽署關於承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關於承認“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命令,以及俄羅斯分別與這兩個“共和國”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16] 
2022年2月24日,普京決定在頓巴斯地區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俄烏衝突爆發。 [17] 
參考資料
  • 1.    烏克蘭概況  .中國人大網[引用日期2022-04-11]
  • 2.    馬貴友主編.《烏克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35—36頁
  • 3.    馬貴友主編.《烏克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36—38頁
  • 4.    張芝聯、劉學榮主編.《世界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02年:第55頁
  • 5.    馬貴友主編.《烏克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38—39頁
  • 6.    保羅·庫比塞克著,顏震譯.《烏克蘭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第50頁
  • 7.    馬貴友主編.《烏克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39—40頁
  • 8.    馬貴友主編.《烏克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40—43頁
  • 9.    馬貴友主編.《烏克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43—44頁
  • 10.    保羅·庫比塞克著,顏震譯.《烏克蘭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105頁
  • 11.    馬貴友主編.《烏克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45—46頁
  • 12.    馬貴友主編.《烏克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47—48頁
  • 13.    保羅·庫比塞克著,顏震譯.《烏克蘭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第156—197頁
  • 14.    烏克蘭正式宣佈亞努科維奇當選總統  .中國日報[引用日期2022-04-16]
  • 15.    波羅申科宣佈當選烏克蘭總統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04-16]
  • 16.    大事記丨烏克蘭危機的來龍去脈|烏克蘭  .新浪財經[引用日期2022-04-16]
  • 17.    烏克蘭“聽到爆炸” 俄羅斯“無意佔領”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04-16]
  • 18.    澤連斯基:從演總統到當總統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05-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