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傷

鎖定
烏傷,古地名,現浙江義烏,舊時烏傷縣境,北接諸暨,南鄰大末(龍游),範圍包括今金華市及麗水、衢州,紹興部分。義烏、永康、蘭溪、武義全部,東陽、浦江大部,仙居、縉雲部分。舊志中素有“八邑肇基”、“婺凡八邑,建自秦漢者,必首烏傷”、“上溯秦漢,八婺皆以烏傷得名”、“故越中一壯縣也”等記載。
中文名
烏傷
古    時
烏傷境
如    今
浙江金華市
名字來源
上溯秦漢,八婺皆以烏傷得名

烏傷義烏

烏傷即現義烏市,義烏市原縣烏傷,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縣之後,在東漢與孫吳時代先後分出長山(今金華,又分蘭溪)、漢寧(後改吳寧,隋時並回)、永康(分出武義)。到了唐朝,烏傷又分出東陽(析出磐安)和浦陽(改名浦江)。所以烏傷——是金華市屬各縣市區的主縣和母縣,有着悠久的人文歷史基礎。素有“浙中母縣、八婺肇基”之譽。

烏傷歷史沿革

相傳夏五世主少康封庶子於會稽,號稱于越。本縣當時在於越境內,東周時屬越國。公元前339—前329年之間,越為楚所敗,浙江(錢塘江)以北被楚佔,江以南也臣服於楚。
秦王政(始皇帝)廿五年(前222),定江南,平百越,建縣名烏傷,屬會稽郡。烏傷縣境,北接諸暨,南鄰太末,大致包括今金華、蘭溪、義烏、永康四市縣的全部,東陽、磐安、武義、浦江四縣的大部和仙居、縉雲的一小部分。
西漢仍因秦制。“新莽”朝改烏傷為烏孝。東漢建武初複名烏傷,建武三十年,烏傷成了東漢皇室的分封之地,封皇孫劉輝為烏傷郡王,建烏傷國,屬會稽郡西部都尉治。初平三年(192),分縣西面一部分轄境置長山縣(今金華、蘭溪)。
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分縣南面一部分轄境置永康縣。寶鼎元年(266),原會稽郡西部分出設東陽郡(郡治在長山,即今金華市區),本縣歸東陽郡管轄。歷經晉和南朝的宋、齊兩朝270多年,隸屬關係未變。梁、陳兩朝(503—589),東陽郡改稱金華郡,本縣仍隸屬之。
隋平陳,金華郡一度改置吳州。開皇九年(589),廢吳寧縣,分5鄉入本縣。十三年,分吳州置婺州。大業三年(607),州復為東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東陽郡改稱婺州,將本縣劃出設稠州(亦作綢。綢、稠通用。今稠城鎮名稱源於此)。六年,稠州分置烏孝、華川兩縣。烏孝縣治在烏傷縣舊址即今金華義烏交界一帶;華川縣治已難確指。七年,廢稠州,兩縣合而為一,稱義烏,屬婺州。這是縣名義烏之始。垂拱二年(686),縣東面廢吳寧時並人的5鄉,仍劃出重置東陽縣。天寶十三年(754),又分縣北面一部分加蘭溪、富陽各一部分設浦陽縣,即今浦江縣
五代十國至兩宋,本縣均屬婺州。元代,本縣隸屬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部攻取婺州,本縣歸附,婺州路一度改置寧國府。廿二年,又改名為金華府。
按當時縣的等級劃分,義烏在唐為緊縣,宋為望縣,元為上縣。
清承明制。民國初,撤銷府一級建制,本縣直屬於省。1914年,以道代府,本縣屬金華道。1927年,道廢,仍為省、縣兩級制。1935年,省下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本縣屬第四區(公署初駐蘭溪、繼駐金華);1947年,屬第五區(公署駐衢州);1948年4月,屬第三區(公署駐金華);同年7月,屬第八區(公署駐本縣)。

烏傷由來

《烏傷懷舊》之一——烏傷,千年古縣源流長。大約有史可證的,義烏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了。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統天下,設置了烏傷縣,屬會稽管轄。義烏的建縣史就從此開始。在這裏有一個老祖宗我不能不説,雖然這是一個傳説中的人物,但老義烏人卻從沒有忘記過他,在商品經濟十分繁華的今天,人們是否又忘記了他;這個不得不説的人物就是顏烏了。
據義烏縣誌記載:秦顏孝子氏,事親喪,葬親躬畚鍤,羣烏銜土助之,喙為之傷。後旌其邑曰烏傷,曰義烏,皆以孝子故。
烏傷 烏傷
烏傷 烏傷

烏傷建置沿革表

歷史朝代公元紀年隸屬關係縣名説:
戰國前221年以前楚國地。《太平寰宇記》:“婺州,春秋戰國為越之西界。”《資治通鑑》:“楚威王大敗越王無疆,取地至浙江北。浙江以南地猶保之,特臣服於楚。”
秦前221~前206會稽郡烏傷。《史記·秦本記》:“始皇廿五年(前222),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治吳(今蘇州市)。”《元和郡縣誌》:“義烏,本秦烏傷縣也。”
西漢前206~8會稽郡烏傷。《漢書·地理志》:“漢會稽郡烏傷。”《資治通鑑》:“漢高祖十二年,更荊為吳國,立兄子濞為吳王。”烏傷縣在封地內,會稽郡並存。《史記》:“景帝三年,削吳。”
新莽9-24會稽郡烏孝。《漢書·地理志》:“烏傷,唯莽曰烏孝。”
東漢25-220會稽郡烏傷順帝時(126-144)會稽郡治遷山陰(今紹興市)。《續漢書》注引《英雄交爭記》:“初平三年,分烏傷縣南鄉為長山縣。”
三國
吳220-280會稽郡烏傷。《宋書·州郡志》:“赤烏八年,分烏傷上浦立永康。”
東陽郡《三國志·吳書》:“寶鼎元年,分會稽為東陽郡。”郡治長山(今金華市區)。
晉265-420東陽郡烏傷。《晉書·地理志》:“東陽郡,統縣九:長山、永康、烏傷、吳寧、太末、信安、豐安、定陽、遂昌。”
南朝
宋齊420-502烏傷宋、齊時,東陽郡鄰縣同晉。
梁、陳503-589烏傷。《太平寰宇記》:“梁武帝又置金華郡於此。”
隋581-618金華郡烏傷。《隋書·地理志》:“金華縣舊曰長山,置金華郡。”“開皇九年,廢吳寧,分五鄉入烏傷。”“平陳,置婺州,統烏傷。”“大業三年,置東陽郡。統縣四:金華、永康、烏傷、信安。”
婺州東陽郡唐618-907稠州烏傷。《[康熙]金華府志》:“武德四年,割烏傷一縣立綢州。六年,分置烏孝、華川二縣。七年,州廢,複合華川、烏孝為一縣,易名義烏。”“垂拱二年,析烏傷衝要地及廢吳寧故地置東陽縣。”《唐書·地理志》:“天寶元年,改婺州為東陽。”“天寶十三年,析義烏、蘭溪及杭州之富陽置浦陽。”“乾元元年,改東陽郡為婺州,治金華。”
五代
吳越907-978婺州。
武勝軍義烏。《吳越備史》:“天福四年九月,詔升婺州為武勝軍。”
宋960-1279婺州保寧軍義烏。《元豐九域志》:淳化元年,改武勝軍為保寧軍。《宋史》:“婺州領縣七:金華、義烏、永康、武義、浦江、蘭溪、東陽。”
元1279-1368婺州路義烏。《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改保寧軍為婺州路。領縣六:金華、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州一:蘭溪。
明1368-1644金華府義烏。《明史·地理志》:“元婺州路,成祖戊戌十二月為甯越府,庚子年正月曰金華府。領縣八: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
清1644-1911金華府義烏金華府領縣同明。
民國1912-1949浙江省義烏浙江光復時,各舊府屬皆稱軍政分府;民國元年(1912)10月10日分府廢。
金華道1914年5月,置金華道,領縣十九,即統前金、衢、嚴三府所屬縣。1916年廢,次年復置。
浙江省1927年,道制又廢。
第四專區1935年,省下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義烏午後屬第四、五、三、八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5月以後金華專區、地區、市義烏1949年5月8日(農曆四月十一),義烏解放,屬第八專員公署(後改稱金華專員公署)。
1956年後,原東陽縣後義村及屏石頭之半個村劃歸義烏縣廿三里鄉及華溪鄉管轄。
1958年9月,原大陳鄉長渡、王對嶺、石倉弄三個村劃歸諸暨縣紅橋鄉管轄。
1959年底,浦江縣(除五個公社外)併入義烏縣;
1968年5月分出,恢復浦江縣。
1970年後屬金華地區行政公署,1985年7月起屬金華市。

烏傷行政單位

烏傷縣 烏傷縣
縣以下後起的第一級行政單位是鎮。稠城鎮由原城內河東河西兩鎮合併而成,建於1934年推行保甲制度之時。1950年起佛堂鎮與稠城鎮一樣建為縣直屬鎮。1928年以後縣政府分出派出機構區公所(有時稱督導區),分管縣直屬鎮以外的鄉鎮。日軍佔領時期設義南、義西、蘇溪三個區署。義西及義北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權管轄。1949年後仍設區公所,1958年曾撤銷。區公所少的時候4個,多的時候8個。區與直屬鎮並列,區以下的鄉與鎮並列。
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行政區劃

烏傷縣 烏傷縣
城內與城外的行政區劃有別,唐宋以後城外分屬8個鄉,城內縣邑設隅坊。今下車門一帶的龍燈會還保留“南隅”的舊稱。辛亥革命後隅坊改裏,裏改鎮。河東河西兩鎮是義烏最早的鎮。鄉以下的基層組織,漢朝時代是亭。如東吳名將駱統封烏傷新陽亭侯的亭便是。市內還有亭的地名如稽亭。
烏傷縣 烏傷縣
隋唐以後鄉以下設都保。北宋宣和年間義烏正式建成28個都,分屬8個鄉。這鄉與都一直穩定到民國成立以後。都的概念和範圍民間根深蒂固,村村知道本村屬哪個都。縣邑四隅不在都的範圍內。都的區域劃分義烏是先從城郊開始,一至三都全在城的周圍。城西樓下、楊村一帶為一都,城南篁園青巖傅鮎溪一帶為二都,城東城北清塘下堂閣新屋一帶為三都。四都在縣東義烏江與峴山之間的江南,即出東江橋到東陽的大路兩側。五都在廿三里、華溪、李塘一帶。六都從江北下朱下駱宅一帶開始向北一直到今巧溪水庫源頭,“長長六都”綿延30多公里。七都在三都與六都之間北部,然後向北折向西向南劃塊。北端九都南端廿八都。
都的下面為圖,圖的多少看都的面積大小而定,小的4個,多的14個。圖有幾個職能,主要是基層行政單位,設地保(保正)管理治安和徭役。它的作用長期與閭鄰制甚至和保甲制並存,有的直到義烏淪陷。有的保正治事講情理不傷害人格,處罰叫“服禁”,罰出分與眾人,説話用勸導,受罰的人不致難堪。這大概是它名亡而實存的原因。
圖又是徵收錢糧和土地業權管理單位,設莊書,依照土地清冊《魚鱗冊》徵收田賦。土地業權變更要到莊書那裏辦過户做“實徵”,所以莊書是個肥職。抗日戰爭爆發,田賦開始徵收實物(稻穀),政府設置專門機構,莊書才退出歷史舞台。圖還是分配服務的單位。舊時民間對道士、吹打的需要量很大,他們的專業羣體把成員分配到圖,叫“管圖分”。用户找管本圖分的承頭組織。閹豬也管圖分,閹一隻豬的工錢買不到兩雙草鞋,有些地方來回二三十里,要花半天時間,也不致推辭。
烏傷縣 烏傷縣
圖下設甲已無痕跡。但都下面的甲,三都七都還存在。義烏的東北各都清朝時都有個胡公案,按甲輪值重陽上德勝巖。三都七都胡公不上巖,但還年年按甲輪值送駕接駕。
與都圖並行的還有按鄉設置的裏,義烏30個裏分設於8個鄉,只不知今東塘宣德里是否古裏,此外別無遺蹟。

烏傷辛亥革命以後

辛亥革命以後鄉鎮區劃調整頻繁。如1928年實行鄉鎮閭鄰制自治,依户設鄰,依鄰設閭。全縣由古來的8個鄉分設65個鄉13個鎮。1934年實行保甲自治,依户設甲。由於這五六年人口沒有多大增長,鄉鎮總數仍為78個。1939年為了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進行歸併,全縣設鄉鎮45個。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又調整為34個鄉鎮。1950年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新形勢需要,鄉鎮範圍由大改小,全縣分設101個小鄉鎮和2個大鎮。1956年大調整,全縣設置7個縣屬鎮,32個區屬鄉鎮。1958年建人民公社,撤銷區和鄉鎮,實行政社合一,建為7個大公社。1961年撤大公社,全縣分建45個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依原公社範圍建為45個鄉鎮。1985年調整為區屬鄉鎮47個,縣屬鎮2個。1992年擴鄉並鎮,全市共設鎮13個,鄉10個。最後調整為16個鎮,5個鄉。
烏傷縣 烏傷縣
鄉以下的行政組織,辛亥革命後取消都圖,1928年行閭鄰制,為以户為起點的10進制,即10户為鄰10鄰為閭10閭為鄉鎮。1934年實行保甲制,也為10進制,但兩制都有伸縮性,鄉鎮鄰閭保甲大小不等。1950年後鄉鎮以下為行政村。人民公社期間為生產大隊與生產隊兩級。恢復鄉鎮建制後為行政村與居民組。擴鄉並鎮後多數鎮分設辦事處或管理區。
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鄉的命名

烏傷縣 烏傷縣
鄉的命名最早着重於彰善揚德,如崇德、同義、明義。也有根據地方特點的,如雙林以寺名,龍祈以山名,縉雲以景名,智者以人名。近代命名多數依中心村,如黃山、官塘、田心、倍磊。但有選取地方特點的,如福田、六和;有反映時代特徵的,如建設、求是;有結合兩個中心村的,如華()李()、湖(門)(田);有結合兩個合併鄉鎮的,如大()長(龍);有取居民特徵的,如延陵(吳姓);有依地理特徵的,如五指、雲黃、江灣、南極;有彰善祈安的,如崇義、永寧。
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總述

烏傷縣 烏傷縣
行政區劃的變化,反映了歷史發展的軌跡。歷史上長時期的8個大鄉,標誌着長時期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停滯。20世紀的頻繁變化也説明社會動盪和快速發展。更具劃時代意義的當是2001年的大調整,它是義烏開始邁入大都市的前奏和序曲,與公元前222年由秦王朝建為今浙江中部唯一一縣一脈相承。
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縣 烏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