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鎖定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是一個漢語詞彙,後接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中文名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提出者
老子
出    處
道德經
時    代
春秋時期
句    式
複句式
屬    性
漢語詞彙

目錄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譯文

為學日益”,什麼叫學問?學問是靠知識、讀書、經驗,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的。今天懂一點,明天再懂一點,後天又懂一點,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穫,這就是做學問。人為的學問是有為法,是有為之道,要慢慢累積增加起來,不是一步登天。
“為道日損”,學道與做學問相反,是要丟掉,“日損”就是一天丟一點,明天再丟一點,什麼都要放下丟掉。修道的人,經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慾望學道,一方面又不肯放棄讀書,愛讀書就是最大的慾望。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後連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無所有;然後無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文字很簡單,意義也很簡單,一説就明白了。問題是,做起來很難!如何能夠把自己損之又損,放棄了又放棄,放到了一無所有之處,才能到達無所不知無所不有的境界!
老子在這裏清楚地告訴我們,人生在世能夠學問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兩種能力:“提得起”是做學問要“為學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為道日損”,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個人,能夠具備這兩種能力,兩種智慧,兩種勇氣,所謂智勇雙全,就太難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學問,才用功讀了一個禮拜的書,便覺得很累,就停下來去玩了,為學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話,放不下,剛打坐幾天,又覺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無味,浪費時間,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為道日損”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為學未益、為道未損的情況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樣過了一生。這就是我們讀了《老子》以後,自己應該反省的地方。
(以上註解參見南懷瑾老子他説》)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義貫

求學的人,其知識要逐漸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漸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思維見解等。由於人的主觀意識和思維見解都有分別性侷限性,在尋求真理的路上會成為障礙。而大自然真理是無分別性的,所以我們求真理要逐漸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思維見解。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註解

老子像 老子像
任繼愈先生認為:“老子承認求學問,天天積累知識,越積累,知識越豐富。至於要認識宇宙變化的總規律或是認識宇宙的最後的根源,就不能靠積累知識,而要靠‘玄覽’、‘靜觀’。他注重理性思維這一點是對的,指出認識總規律和認識個別的東西的方法應有所不同,也是對的。《老子的研究》(《老子哲學討論集》第23頁)張松如先生説:“‘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並不是老子的一種什麼神秘的、矇昧的反理性的主張,而是一定發展中的歷史現象在觀念形態上的客觀反映。”“本章正是從認識論方法論上,概括了對‘禮’所作的探源與批判,而且是具有相當深刻性的。”“在這剖析過程中,由於受着不得突破的階級的和歷史的侷限,在所推導的結論中,還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主義色彩,顯示了骸骨迷戀的情緒,而不曾投射出向前看的目光。然而,這並不能掩蓋它有關‘學’與‘道’,有關‘日益’和‘日損’的辯證思維的光輝。“(《老子校讀》第281頁)“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提出來的極富智慧的命題。事實上,在中國古代,主張“無為”的學者不止老子一人,例如孔子就曾説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不做什麼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麼呢?他只是莊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罷了。老子把“無為”的思想發揮到極高的程度,從哲學高度來論證“無為”的社會意義。“無為”表面看來,似乎是一種後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則在於避開前進中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從而佔據主動,以達到“無不為”的最終目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