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炳,漢字二級字 [1]  ,形聲字,讀作bǐng,最早見於《説文》小篆。從火,丙聲。本義為明亮;由明亮引申為清楚、顯明等義;由清楚引申為明白;由顯明引申為顯現、照耀。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2] 
中文名
拼    音
bǐng
注    音
ㄅㄧㄥˇ
部    首
部外筆畫
5
總筆畫
9
筆    順
433412534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異形字
丙 昞 昺
字    級
二級字4324 [1] 
平水韻
二十三梗 [3] 
碼倉頡
fmob
鄭    碼
uolo
統一碼
U+4E19
四角碼
91827
五    筆
gmwi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一説會意字)。從火,其形像火焰,表示火能產生光明;從丙,丙五行屬火,可作為火的代稱;丙(bǐng)兼表聲。本義為明亮。《説文》:“炳,明也。” 《易·革》:“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象傳》説:“大人實行變革,就像老虎換身新毛”,毛色的光澤明亮顯著)由明亮引申為清楚、顯明等義,由清楚引申為明白,由顯明引申為顯現、照耀。“炳”字從火,又義為點燃。漢劉向《説苑·建本》:“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4] 

詳細釋義

拼音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bǐng
形容詞
光明,明亮
bright
大人虎變,其文炳也。——《易·革》
其文炳’者,義取文章炳着也。——孔穎達疏
炳若日月之着明,灼若五色之有定。——晉葛洪《抱朴子·省煩》
(禮烈親王)靡役不從,載在琅書,炳如星日矣。——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八
炳著:炳煥;炳映;炳然;炳耀
明顯;昭著;明白
mark able;shining
或問聖人之言,炳若丹青。——漢揚雄《法言·君子》
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
退士鬢毛紛似雪,老臣心事炳如丹。——宋陸游《秋夜》詩
炳明;炳炳顯顯;炳赫
指文采鮮明
brilliant writing
後之人苟未知南陽公之文章,吾請觀於三君子;苟未知三君子之文章,吾請觀於南陽公……蔚乎其相章,炳乎其相輝。——唐韓愈《徐泗豪三州節度掌書記廳石記》
彼七八君子者,皆博特而雄達,才高而文炳。——明方孝孺《答錢羅二秀才書》

動詞
點燃
light
古人思炳燭夜遊。——《與吳質書》
炳燭之明,熟與昧行乎。——劉向《説苑》
燎薰鑪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南朝宋謝惠連《雪賦》
炳燭
顯示,顯現
show
爾其表權輿,序皇王,炳元符,鏡鴻業。——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封禪》
寺門外有金像一軀……常有神驗,國之吉凶,先炳祥異。——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平等寺》
幽有人兮好冥絕。炳其輝,凝其潔,悠悠終古長不滅。——宋周密《圖畫碑帖》
炳耀
照耀
shine
伏願威揚四裔,烈炳千秋。——明張煌言《賀延平王啓》
列寧的功業,在人已如日月炳天,江河行地。——李大釗《列寧不死》
炳映
參考資料: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明也。從火,丙聲。 [6] 

説文解字注

朙也。
易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從火。丙聲。
兵永切。古音在十部。 [7] 

康熙字典

《唐韻》兵永切。《集韻》《韻會》《正韻》補永切。𠀤音丙。《説文》:明也。《玉篇》:明著也。《易·革卦》: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又《集韻》百猛切。音浜。義同。
又陂病切。音柄。火明也。 [8] 
又葉彼兩切。揚子《太𤣥經》彪如在上,天文炳也。鴻文無範,恣意往也。郭璞《山海經·畢方贊》:畢方赤文,離精是炳。旱則高翔,鼓翼陽景。景,於兩切。《玉篇》:亦作昺。《集韻》:或作昞。 [2] 
《説文解字》
《説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
中國台灣
中國香港
日本
韓國

書法演示

橫折鈎

書法欣賞

楷書
行書
草書
隸書
篆書

音律彙集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釋義
廣韻
上 聲

全清
兵永切
pjɐŋ

集韻
上 聲

全清
百猛切
paŋ

上 聲

全清
補永切
piaŋ

去聲

全清
陂病切
piaŋ

韻略

上聲





補永切


增韻

上聲





補永切


中原

上聲
庚青





piəŋ

中州

上聲
庚青




全清
邦茗切


洪武

上聲


全清
補永切
piəŋ

參考資料: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