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炒米衚衕

鎖定
前炒米衚衕與後炒米衚衕位於市區東部,東西走向,東起南羊市街。前炒米衚衕偏南,西口直通大袁坑沿街大街;後炒米衚衕偏北,與前炒米衚衕並排向西,行約2/3處折向南,通前炒米衚衕。衚衕名稱緣起於北宋時居住在這裏的居民大多以賣茶湯為生。當時的茶湯多為炒米所制,故得名炒米衚衕,清代光緒年間把兩條並行的衚衕分為前、後炒米衚衕。
中文名
炒米衚衕
地理位置
河南
起名時期
北宋
炒米衚衕一直是開封城內較大和比較著名的衚衕之一,衚衕中居民院落比較整齊,多為傳統的四合院建築,特別是前炒米衚衕路北有一院落建築更為考究。大門樓樓脊高聳,配有各式磚木雕飾,硃紅大門,顯得十分氣派。門內三進院落,系清式四合院格式。1931年後為當時國民黨的河南省政府主席劉峙佔用。他在後院改建了一座中西合壁式兩層樓房、坐北向南,基本呈方形,建築面積100餘平方米。(使用面積兩層約200平方米)青磚平頂,四根巨大的明柱矗立樓前,明柱後有隔牆,隔牆門內為大廳,室內原有木製樓梯通二樓。底層與二樓之間用巨大木樑棚架,木質地板,四面開窗。樓後另有磚砌梯道通往二樓及樓頂。底層下砌有地下室,老百姓俗稱防空洞。院內還建有其他附屬建築物及崗亭,供警衞及服役人員使用。1938年6月開封淪陷前,劉峙始遷走。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第四綏靖區司令劉汝明在此居住。1948年10月開封二次解放後,中共中央中原局領導人鄧子恢在此居住。後該處房產一直為市屬土地肥料工作站使用。門樓及前兩進院已全部改建。目前僅剩後院那棟主樓,稍有改動,基本保持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