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炒法

鎖定
炒法將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置預熱容器內,用不同火力連續加熱,並不斷攪拌或翻動至一定程度的炮製方法。
中文名
炒法
外文名
Fried
類    型
炮製方法
基本概念
火力、火候
基本要點
連續加熱、反覆翻炒
分    類
清炒、輔料炒

炒法基本概念

炒法火力

是指火的大小(強弱)火温度的高低。

炒法火候

是指藥物炮製的時間和程度

炒法分類

名稱
火候
火力
備註
清炒
炒黃
文火,個別中火
蒼耳子(中火)
炒焦
中火
山楂
武火,個別中火
蒲黃(中火)
輔料炒
麩炒
-
殭蠶
米炒
紅娘子
土炒
白朮
砂炒
武火
馬錢子
滑石粉炒
-
水蛭
蛤粉炒
阿膠

炒法方法與步驟

炒法方法

(1)手工炒——多將鍋傾斜30~45°置於灶上(灶面的傾斜度與鍋的傾斜度相同),便於攪拌和翻動。
(2)機器炒——平鍋式炒藥機和滾筒式炒藥機等。

炒法步驟

預熱──投藥 ──翻炒 ──出鍋
(1)預熱
目的:提高質量和工效;防止某些種子類藥物炒成“僵子”(俗稱“炒啞”)。
(2)投藥
要根據鍋的大小和品種確定投料量。加輔料炒者,一般先處理輔料,後投入藥物拌炒。
(3)翻炒
快、勤,規律, “亮鍋底” 。
(4)出鍋
迅速、攤開晾涼。
用輔料炒的藥物,出鍋後應篩去輔料,再攤開晾涼。

炒法清炒法

清炒法
不加輔料的炒法。包括炒黃、炒焦、炒炭三種不同的火候要求
注意事項
(1)藥物大小分檔
(2)預熱
(3)控制火力和火候
炒黃(炒爆) 炒黃:將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或中火加熱,炒至藥物表面呈黃色或較原色稍深,或發泡鼓起,或爆裂,並透出藥物固有的氣味。  關注:火力與火候
炒黃程度
1 、炒響:牽牛子、決明子
2 、炒香:白芥子、蓮子
3 、炒爆花:王不留行水紅花子
4 、炒去刺:蒼耳子
5 、炒變色:薏苡仁、冬瓜子
6 、炒出汗:花椒
火候判斷的方法
(1)對比看——與生品比較形狀與顏色
(2)聽爆聲——子仁類藥物多有爆裂聲
(3)看斷面——呈淡黃色
(4)聞香氣——種子類藥物固有香氣溢出
目的
(1)增強療效:有效成分溶出增加;殺酶保苷;增加香氣。
(2)降低毒副作用
(3)緩和或改變藥性

炒法炒焦

將淨選或切制的藥物,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或武火,炒至藥物表面呈焦黃或焦褐色,內部顏色變深,並具有焦香氣味。適用藥物主要用於消食健脾、止瀉的藥物。
目的
1、增強藥物消食健脾的功效。2、減少藥物刺激性。

炒法炒炭

——將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或中火加熱,炒至藥物表面焦黑色,內部呈棕黃色或棕褐色。
目的
(1)增強或產生止血作用,如槐花貫仲、苦蔘等
(2)緩和藥性,降低毒副作用,如山楂烏梅等。
注意事項
(1)炒炭存性,防太過或不及;
(2)根據藥物質地、大小、決定所用火力或火候。
(3)炒炭過程中及時 噴酒清水熄滅火星,防止復燃。

炒法加輔料炒法

淨制或切制後的藥物與固體輔料同炒的方法。
目的
1、降低毒性;
2、緩和藥性;
3、增強療效;
4、矯臭矯味等。
分類
麩炒、米炒、土炒、砂炒、滑石粉炒、蛤粉炒等。

炒法麩炒

將淨制或切制後的藥物用麥麩燻炒的方法。又稱“麥麩炒”或“麩皮炒”。
麥麩為小麥的種皮,呈褐黃色。主含澱粉、蛋白質及維生素等;性味甘、淡。能和中益脾。與藥物共制能緩和藥物的燥性,增強療效,矯味,使藥物色澤均勻一致。麥麩還能吸附油質,亦有作為煨制的輔料。
分類
1、淨麩炒或清麩炒——麥麩未制者;
2、蜜麩炒或糖麩炒——麥麩經用蜂蜜或紅糖制過者。
目的
1、增強補脾和胃作用; 如山藥、白朮等,經麥麩炒制後,可增強其療效。
2、緩和藥性 某些作用強烈的藥物,如枳實具強烈的破氣作用、蒼朮藥性燥性,經麩炒後藥性緩和,不致耗氣傷陰。
3、矯臭矯味 如殭蠶,生品氣味腥臭,經麩炒後,矯正其氣味,便於服用
操作方法
預熱(中火或武火)——投麥麩(至起煙)——投藥——翻炒(藥物表面呈黃色或深黃色)——出鍋——篩去麥麩——放涼。
麥麩用量 藥物:麥麩=100kg:10~15kg。
注意事項
1、藥物應乾燥,以免藥物粘附焦化麥麩。
2、麥麩要起煙投藥;注意火力適當。
3、藥物達到標準時要求迅速出鍋,以免造成炮製品發黑、火斑過重等現象。
4、輔料用量要適當。麥麩量少,煙氣不足,達不到燻炒要求;麥麩量多,造成浪費。

炒法米 炒

米炒:將淨制或切制後的藥物與米同炒的方法。多選用大米或糯米,一般認為以糯米為佳,有些地方用“陳倉米”。
稻米——禾本科植物稻的種仁。
成分: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尚含少量的B族維生素、多種有機酸類及糖類。
作用:性味甘、平,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止渴,止瀉痢。
目的
1、增強藥物的健脾止瀉作用,如黨蔘。
2、降低藥物的毒性,如紅娘子、斑蝥
3、矯正不良氣味,如紅娘子、斑蝥。
操作方法
1、米拌炒
預熱(中火)——撒米——投入藥物(冒煙)——翻炒——出鍋——去米——放涼
2、米上炒
預熱(中火)——撒米(浸濕,平貼鍋上)——投入藥物(冒煙)——翻炒——出鍋——去米——放涼。
輔料用量:藥物每100kg,用米20kg.
注意事項
1、火候判斷
2、操作,特別是米上炒。

炒法土 炒

土炒: 將淨制或切制後的藥物與灶心土(伏龍肝)拌炒的方法。亦有用黃土、赤石脂炒者。
灶心土(伏龍肝)——東壁土——高嶺土——赤石脂
灶心土:焦土狀,黑褐色,附煙燻氣味。主含硅酸鹽、鈣鹽及多種鹼性氧化物
灶心土性味辛、温。能温中和胃,止血,止嘔,澀腸止瀉等。
目的
土炒能增強藥物補脾止瀉的功能。如《本草蒙筌》有“陳壁土製,竊真氣驟補中焦”的記載。
操作方法
取土粉(細粉、中火)——投藥物(靈活狀態)——翻炒(藥物表面掛土色並透出香氣)——出鍋——篩去土——放涼。
藥物:灶心土=100:25~30
注意事項
1、藥物加入:土粉炒至靈活狀態,要適當調節火力,防止藥物燙焦
2、火力適當:土温過高,藥物易焦糊;過低藥物內部水分及汁液滲出較少,粘不住灶心土。
3、灶心土的使用:用土炒制同種藥物時,可連續使用,若土色變深時,應及時更換新土

炒法砂炒

砂炒:將淨制或切制後的藥物與熱砂共同拌炒的方法。亦稱砂炒,砂燙。
砂:篩取中等粗細的河砂,淘淨泥土,除盡雜質,曬乾備用。
河砂傳熱介質,主要取其温度高,傳熱快,受熱均勻,適合質地堅硬的藥物。
目的
1、增加療效,便於調劑和製劑
2、降低毒性
3、除去非藥用部位
4、矯臭矯味
制砂方法
1、普通砂——灰白色
河砂(粒度、雜質)——翻炒(武火)——出鍋(除盡有機物和水分)——晾乾。
2、油砂——黑亮,滑利,不易粘藥和粘鍋,温度高,易使藥物色澤均勻。
洗淨泥土, 加熱,加入1-2%食用植物油炒至油盡煙散,色澤均勻加深。
操作方法
預熱——投河砂(武火、靈活狀態)——投藥——翻炒——出鍋(質地酥脆,鼓起,黃色或較原色深)——篩去砂(或趁熱投入醋中略浸)——放涼。
注意事項
1、温度控制 應適宜,否則易導致個別藥物不易炒酥脆或燙焦。
2、防止粘砂(1)粒度(2)油量(3)温度
3、出鍋迅速
4、河砂的使用(1)反覆使用(2)毒性藥物使用過(3)油砂
蛤粉炒 蛤粉炒:將淨制或切制後的藥物與蛤粉共同拌炒的方法。亦稱蛤粉燙。 蛤粉:軟體動物文蛤或青蛤的貝殼製成的細粉。具鹹寒之性,有清熱利濕、軟堅化痰的功能。
蛤粉因顆粒細小,所用火力弱,傳熱作用較砂慢,故適合膠類藥物。
目的
1、增加療效,
2、使藥物質地酥脆,便於調劑和製劑
3、降低藥物的滋膩之性,矯味。
操作方法
取蛤粉(研細過篩)——投藥(靈活狀態、中火)——翻炒(沿鍋底)——出鍋(膨脹,內部疏鬆)——去蛤粉——放涼。
注意事項
1、藥物處理:切丁,分檔。
2、火力與火候:適宜,防焦糊或燙僵,一般宜無溏心;翻炒速度宜均勻;貴重藥物可採用試投方法。
3、蛤粉使用:可連續使用,但顏色加深後宜及時更換。

炒法滑石粉炒

滑石粉炒:將淨制或切制後的藥物與滑石粉共同拌炒的方法。亦稱滑石粉燙。
滑石粉:具甘寒之性,有清熱利尿的功能。
滑石粉作為傳熱介質,因細膩而滑利,傳熱作用較砂慢,故適合韌性較大的動物類藥物
目的
1、降低毒性,矯味
2、使藥物質地酥脆,便於調劑和製劑
操作方法
取滑石粉——投藥(靈活狀態、中火)——翻炒——出鍋(質酥、鼓起、顏色加深)——去滑石粉——放涼。
注意事項
火力與火候:適宜,防焦糊或燙僵;翻炒速度宜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