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炎帝陵祭典

鎖定
炎帝陵祭典,流行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的民俗活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炎帝陵祭祀源於黃帝,沿於秦,始興於漢唐,盛於宋,定製於明清經過數千年來的歷史傳承和沉澱,這種古老而傳統的文化形式,無論是規格、內容,還是形式、儀程、載體,都形成了嚴格規範和完備的傳統規制。炎帝陵祭典分為官方祭祀和民間祭祀兩種。為了紀念和緬懷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炎帝陵祭祀越來越受到海內外華夏兒女的關注,祭祀規模也日漸隆重,祭祀炎帝是維繫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牢固民族精神紐帶,已成為傳承炎黃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 [1] 
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炎陵縣申報的炎帝陵祭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33。 [1] 
中文名
炎帝陵祭典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Ⅹ-33
遺產類別
民俗
申報地區
湖南省炎陵縣

炎帝陵祭典歷史淵源

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
中古時節,人們口耳相傳,只知道炎帝駕崩南方,死在湖南。卻不見陵墓及文字記載。直到西晉,才有一個叫作皇甫謐(215-282)的人,在他的著述《帝王世紀》中寫道:炎帝神農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這是人們知道的對炎帝陵最早的文字記載。這一記載,把炎帝陵的座標,具體到了長沙郡,繼而不久,西晉史學家司馬彪(?-306)在《續漢書・郡國志》也記錄了此事:“炎帝神農氏葬長沙。長沙之尾,東至江夏,謂之沙羨。今郡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
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分為官方祭祀和民間祭祀兩種。民間祭祀連年累月不斷,歷代以來香火鼎盛,綿綿不絕,延續至今。官方的公祭、告祭也從古代一直延續下來,據史料記載,盛大的祭典於宋代就“三歲一舉明代不下15次,清代有38次之多。最早有記載的官方祭祀活動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詔命“建廟陵前,肖像而祀”,隨之遣官詣陵致祭,並“三歲一舉,率以為常”。此後,元、明、清各代祭祀活動從未間斷。炎帝陵祭祀方式包括文祭、物祭、火祭、樂祭、龍祭,其中龍祭最具特色和獨創性。上古時代,為驅蟲禳災,炎帝教人用稻草紮成龍形,龍身插滿用艾葉製成的燃燒物,夜間沿田埂起舞,旁人吶喊助威,意在“誘殺成蟲,嚇破蟲卵”。後來,人們用稻草紮成龍形,外裹紅布或黃布,拴上鐵絲網兜,內裝炭球和輔助材料,夜間點燃後隨風起舞,舞動之處焰火飛騰,繁星點點,煞是壯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炎陵火星龍”,並逐漸衍生出三人布龍、草龍、竹葉龍、板凳龍等龍舞形式。明清兩代,規模不斷擴展,至清道光十七年(1837),炎陵進行了一次史上最大的全面修復,主殿、拜亭、午門、戟門、寢門、朝房、碑亭、御道、夾道、園牆都做了最大規模的重建或修復。之後,晚清步入衰敗期,同治、光緒登基,雖然也遣官祭祀炎帝陵,以期望神靈賜福,但修葺之事,再也無從談起。
至1936年,炎帝陵才有一次較大規模的修復。1949年後,官方祭祀不再。1954年初,香客焚香祭禱,不慎引發火災,將主殿焚燬……1982年後,中華傳統文化逐漸得到尊重和恢復。1989年炎帝陵重修竣工之後,湖南省各級政府、各界舉行的大型公祭活動,一般在春季清明節,或秋季國慶節前後。港澳台胞、海外華人赴炎陵祭祖,不拘規模,不究時節,成為一種常態。 [2] 

炎帝陵祭典活動流程

炎帝陵祭典公祭形式

古代的祀典
華夏兒女祭祀炎帝 華夏兒女祭祀炎帝
古代的祀典,浩繁厚重。據《炎陵志》載,明清時期,一般有備祭、迎祭、獻祭等階段。
1、備祭:在祭前由欽天監擇定宜祭之日,一般擇每歲春秋仲月的吉日。程序是:上翰林院撰擬祭文,太常寺、工部、户部預備祭品、儀仗,由禮部開列參祭人員名單,提請皇帝指派致祭官。致祭官行前一日齋戒,赴禮部恭取祭品、祭文、儀仗。次日,列隊出行。
2、迎祭:告祭官至地方後,各官朝服跪迎,並恭奉御祭文、香帛置龍亭內,供公所中堂,各官行三跪九叩首禮。祭前三日,告祭官齋戒,地方官備鼓樂、儀仗,行一跪三叩首禮,迎龍亭於祭所。祭前一日,告祭官省視祭品、祭器,地方官監視宰牲,然後率禮生演習禮儀。
3、獻祭:祭日,天交四鼓,開始陳設祭器、祭品,陳設為,御祭紫降香、沉速香、綾壽幣各一;祭器為爵、俎、登、鉶等41件;祭品為牛、羊、豕各一,羹、黍、稷、稻、等26種;燭二品。執事禮生達39人、樂工若干均集廟門外恭候。五鼓,告、陪祭官各衣朝服,由東戟門人殿。擊鼓三嚴,告、陪祭官就位。行三脆九叩首禮,迎神、讀祭文,初獻、亞獻、終獻、受胙、撤饌、送神。整個儀式都有歌樂相伴。
現代的祭典
炎帝陵祭祀 炎帝陵祭祀
一般春在清明,秋在重陽;在帝陵殿前舉行。據株洲炎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炎帝陵祭典”申報書》稱:其祭典儀程莊嚴隆重。炎帝殿上陳設為谷、豆類、幹、鮮果、鮮活中草藥。吉日吉時,主祭、陪祭、參祭人員各佩胸花標識,由儀仗隊引導,步行至朝覲廣場;鑼鼓、角號齊鳴,龍獅騰舞,鼓樂齊奏《大開門》,開啓午門;隊伍由花籃引導,依次由午門人;至行禮亭敬香、三鞠躬,然後肅立恭候。九時九分,祭祀儀式開始。主祭人就位;鼓九通,金九響;鳴炮、奏樂;敬獻供品(五穀、三牲、鮮果)、花籃;向炎帝神農坐像三鞠躬;主祭人恭讀祭文;焚帛書;鳴炮、奏樂、禮成。儀式結束後全體謁陵。 [2] 

炎帝陵祭典民間祭祀

民間祭祀的時令大致有:春節祭祀清明祭祀、炎帝生辰(農曆四月二十五日)忌日(七月七日)祭祀、端午節祭祀、“嘗新”祭祀、冬至祭祀、禳災祭祀以及初一、十五祭祀和尋根謁祖。 [2] 
炎帝陵民間祭祀以告祭為主。祭祀時間多選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各種節令、節慶(除夕、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嘗新節、中秋節、重陽節、迴歸日、喜慶月、豐收年、炎帝節等),此外,每逢炎帝生辰日(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炎陵方圓幾百裏的羣眾都會彙集於炎帝陵,祭祀炎帝,祈福求平安。
民間祭祀儀式有墓前牲祭、上香敬供、跪拜祈福、許願求應、還願祭拜等等。每年正月,各地民眾爭相在炎帝陵宰殺牲畜,供上果品、美酒,向始祖行三拜九叩之禮,獻香燃炮,傳説這樣就能得到始祖庇佑,一年順順利利,所以每年正月炎帝陵香火尤為旺盛。民間祭祀對祭時、禮程亦十分講究,通常拜祭始祖前都會洗梳乾淨,行跪拜叩首之拜之祭過炎帝后,將自己的心願和所求寫於帛或紙是,用線繫於小石子等重物一端,拋掛於炎帝陵內的古樹上,祈求炎帝保佑願望實現。 [3] 

炎帝陵祭典文化特徵

炎帝陵祭典 龍祭 炎帝陵祭典 龍祭
炎帝陵祭典龍祭既有獨具炎陵特色的三人布龍和火星龍,也有代表56個民族的56節長龍,代表5大洲華夏胄裔的5色龍;既有藴含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反映炎帝重八卦生太極的陰陽八卦龍,也有表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現代競技龍、人龍、飛龍、荷花龍、“九龍盤柱”等現代舞龍形式。舉行龍祭時,寓意24節氣的24節令鼓和神農鑼鼓、南北獅也一同登場,盡情演繹源遠流長的炎帝文化,展現華夏兒女堅忍不拔、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炎帝陵祭典”已成為一個涵蓋音樂、舞蹈、文學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文化載體,其中在祭奠現場的聖火台上,九條龍以聖火石為中心呈放射狀排開,自口中噴出火焰點燃聖火石頂端的炎帝聖火,以紀念炎帝神農氏普及火的運用。現場完全不用道具表演的“人龍”,體現中國人既是龍的傳人也是傳龍之人的理念;在神龍大殿廣場上,黃、青、黑、白、赤五條不同顏色的龍按照“五行”方位進行的表演,藴含着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 [4] 

炎帝陵祭典傳承保護

炎帝陵祭典傳承價值

炎帝陵祭典已成為傳承炎黃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炎帝陵自1986年修復以來共舉辦各種大型祭祀活動300餘次,每年舉辦大型公祭活動40次以上,每年清明、重陽的大型祭祖活動成定例,參加“炎帝陵祭典”已成為炎黃子孫尋找民族認同,企盼國家統一,抒發愛國情感的重要方式。每年前來炎帝陵尋根祭祖的海內外炎黃子孫達數十萬人次。 [2] 

炎帝陵祭典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炎陵縣文化館獲得“炎帝陵祭典”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炎帝陵祭典》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炎陵縣文化館(炎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8] 

炎帝陵祭典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6年9月21日,在北京啓動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巡迴展上,湖南“炎帝陵祭典”內涵深邃和形式豐富,通過觀看“炎帝陵祭典”,加深了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中華民族源流的認識和了解。 [5] 
2017年7月,湖南夏季鄉村旅遊節之炎帝陵祭祖典禮在炎陵縣炎帝陵隆重舉行,各界人士前來體驗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炎帝陵祭典,共同緬懷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氏。 [6] 
2021年9月23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辛丑年祭祀炎帝陵典禮在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陵寢聖地——炎陵縣炎帝陵舉行,來自省內外的各界嘉賓2500餘人參加祭祀典禮。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毛偉明主祭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