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災害風險評估

鎖定
災害風險評估是對生命、財產、生計以及人類依賴的環境等可能帶來潛在威脅或傷害的致災因子和承災體的脆弱性進行分析和評價,進而判定出風險性質、範圍和損失的一系列過程 [1] 
中文名
災害風險評估
外文名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應用學科
環境科學
原    則
客觀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等
內    容
承災體脆弱性、風險損失評估等
流    程
確定目標、收集數據等

目錄

災害風險評估原則

進行災害風險評估,必須要明確災害風險評估的原則。一般情況,災害風險評估要遵循下列原則:
災害風險評估是為了風險治理以及防災減災的需要。而評估質量直接影響着防災減災方案的科學性和防災減災決策的正確性,客觀性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在風險評估過程中,儘量避免主觀思想,按照客觀事實進行評估。
(二)科學性原則
根據災害風險發生的客觀規律性來識別區域風險,找出災害風險存在的客觀條件、誘發因素、發展趨勢,然後預測其可能產生的後果,並由此制訂科學防災減災方案和措施。
(三)評估指標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選取指標,是災害風險評估的關鍵環節,因為它直接決定災害風險評估結果的正確性與否。評估指標要系統地反映風險因素,評估指標的系統、全面、簡明、正確、具有可操作性,是評估的基礎,否則評估結果就沒有任何意義。
(四)評估方法合理性原則
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很多,每一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如何根據災害自身的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這需要評估者具有很高的專業知識和分析能力。在對各類評估方法全面瞭解的基礎上,科學分析各類方法的原理、特點、需要的參數等,然後選擇比較合理的、能夠解決當前問題的方法。
(五)參數的科學性原則
在災害風險評估過程中,往往涉及很多參數,如評估權重。只有科學地確定評估過程中所需要的各類參數,才能保證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六)可操作性原則
風險評估的方法必須與現有的資料相配套,或者是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評估方法。如果評估方法和現有資料不相配套,則風險評估不具有可操作性。
(七)評估過程的規範性原則
規範的評估過程是評估結果客觀性和正確性的前提條件。災害風險評估要遵循評估的流程和原則,符合評估規範,這樣評估結果才科學可信。

災害風險評估內容

(一)孕災環境穩定性評估
評估區域大氣、水、岩石、生物等內部及相互之間作用的穩定程度,診斷區域內的不穩定因素並將其量化甚至時空化,為災害風險評估提供基底參數。例如,一場強烈地震發生在水文地質條件複雜、多山地區,可能形成一系列的次生災害,形成災害鏈;短時強降雨發生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山地丘陵區,極易引發山洪、泥石流災害,而發生在平原城市地區,則更容易造成內澇。
(二)致災因子危險性評估
評估致災因子的強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例如,東南沿海地區遭受颱風襲擊的概率遠大於內陸地區,其概率可能為1年3-5次,而內陸地區可能3-5年出現1次。
(三)承災體脆弱性評估
評估承災體受到自然災害風險打擊時的易損程度和恢復能力。例如,地震災害中,同一烈度區內,土木結構的房屋容易出現倒塌,而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倒塌的可能性較土木結構小很多;婦女、兒童、老人在自然災害中更容易受到嚴重傷害。
(四)綜合風險損失度評估
評估區域承災體在一定危險性的災害風險事件下損失的大小。例如,某省正常年景下,受各種自然災害影響,可能導致5億到8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偏重年份的直接經濟損失可能達到8億到15億元。
在上述內容中,致災因子危險性評估和承災體脆弱性評估是災害綜合風險評估的基礎,而風險損失評估則是災害風險評估的核心 [1] 

災害風險評估流程

對災害風險進行評估,需要遵循一般的流程。即確定在災害風險評估過程中,先幹什麼後幹什麼。一般情況下災害風險評估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確定風險評估目標
確定風險評估目標是進行災害風險評估的第一步。風險評估目標是評估工作的方向和基準。災害風險評估目標的確定要根據區域防災減災或風險管理的實際需求而定,在確定目標時要考慮周全,既要考慮災害的因素,也要考慮區域或者社區的實際需求和社會經濟背景,目標不能太大,否則不具有可操作性,同時也不能太小,滿足不了實際需求。另外,還要對目標進行細化分解和結構化,做到目標明確。
(二)收集數據
在確定災害風險評估目標之後,就要收集整理與風險評估相關的數據和資料,可以通過調查或者到有關部門,如氣象、海洋等部門獲取第一手的資料;也可以通過過去類似項目的經驗總結或者記錄中獲取這些數據資料,還可以通過相關研究中取得資料。無論通過什麼方式獲得數據資料,都要客觀真實,具有較好的統計性。
原始數據收集之後,必須對其進行整理。也就是根據研究任務的需要,將收集的資料進行加工、綜合,使之條理化、系統化為能夠反映實物總體特徵的資料。
(三)建立評估指標體系
在整理好所有與風險評估有關的數據以後,就要確定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災害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要根據評估模型實際需求,根據一定的原則、按照一定的要求建立,同時還要保證指標體系的系統、全面、科學。建立指標體系具體包括指標體系結構的確定、指標體系的初步確定、指標體系的篩選和甄選、指標體系的有效性分析、定性變量的數量化等環節。
(四)選擇合適的評估模型
根據風險評估的目標和風險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風險評估模型,具體包括風險評估方法的選擇、權重確定、評估規則構建等環節。
(五)風險等級判別
利用風險評估方法和模型,根據建立的評估指標體系,得到風險評估值。接下來需要確定風險評估基準,進行風險等級判別。
(六)評估結果的檢驗
對於評估結果進行檢驗,並判別所選的評估模型、評估指標、有關標準、參數設置是否合理,如果不符合要求,則需要做一些修改,對於一些評估步驟需要重新計算。
(七)評估結果分析
對評估結果進行分析,撰寫評估報告,提供有關評估結果,為區域或者社區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災害風險評估方法

風險評估通常分為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所謂定性評估,即不對災害風險進行定量化處理,只做定性比較。定性評估往往依靠評估人的觀察和分析能力,藉助經驗和判斷能力,依據一定的規範和標準,對災害風險做出定性評估。
目前,已有的風險評估方法歸納為以下四類:
(一)基於指標體系的風險建模與評估
基於指標體系的風險建模與評估是目前最常見的方法,其數據資料易於獲取,方法簡便可行。在許多國際研究計劃如災害風險指數計劃(DRI)、全球災害高發區(Hotsports)等,均是採用基於指標體系的風險建模與評估的方法。但是,採用該方法無法模擬複雜災害系統的不確定性與動態性,可能會導致一些風險估計值不準確。
(二)基於GIS的風險建模與評估
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對災害風險進行建模和評估,並且對災害風險的空間分佈具有可視化的功能。根據需要評估區域的致災因子和承災體的特徵,建立評估指標體系(如強度、頻率、持續時間、人口密度、經濟密度、土地利用類型等),然後選取合適的柵格尺度,分別建立不同的圖層,並將各個指標圖層按照一定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疊加,最後計算出各個柵格的風險指數,並將災害風險圖示化。
(三)基於情景模擬的風險建模與評估
區域的災害情景尤其是綜合風險的災害情景是複雜的,基於災害情景模擬可以從不同的災害類型、不同的承災體和不同的時空角度出發,構建若干情景,在建立動態評估模型的基礎上,實現對區域災害風險的動態評估。基於情景模擬的風險建模與評估可以直觀地體現災害情景的時空演變特徵和區域影響。
(四)基於概率的建模和評估
在深入分析災害風險發生的概率與災害強度和損失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基礎上,建立災害風險概率與損失之間的函數關係和曲線,對風險進行建模和評估 [2] 
參考資料
  • 1.    國家減災委辦公室,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編.災害信息員培訓教材: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09
  • 2.    張永領編著.防災減災管理:湘潭大學出版社,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