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頭麥雞

鎖定
灰頭麥雞是鴴形目鴴科麥雞屬鳥類, [7]  繁殖期頭、頸及胸灰色;胸部和腹部之間有黑色胸帶分隔;背部及兩翼大部分覆羽褐色;腹部和腰部白色;尾羽基部及邊緣白色,近末端有黑色斑塊。非繁殖期頭頸部染褐色,頦及喉部白色,胸帶不明顯。初級飛羽黑色,其餘飛羽及與之相鄰的部分覆羽白色;虹膜紅褐色,眼圈黃色;嘴尖段黑色,後段黃色;腿和腳黃色。 [8] 
灰頭麥雞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島以及太平洋諸島嶼,在中國分佈於東南沿海地區。 [7]  棲息於丘陵、平原地區河流、湖泊和沼澤等水體附近。繁殖期成對活動,其餘時間集羣活動。 [8]  主要啄食甲蟲、蝗蟲、蚱蜢等昆蟲,也吃水蛭、螺、蚯蚓、軟體動物和植物葉片及種子。 [9]  繁殖期為5—7月,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4枚。 [8] 
灰頭麥雞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0] 
中文學名
灰頭麥雞
拉丁學名
Vanellus cinere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鴴形目
鴴科
麥雞屬
灰頭麥雞
亞    種
單型種,無亞種 [1] 
分佈區域
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島,太平洋諸島嶼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1842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灰頭麥雞形態特徵

夏羽頭、頸、胸灰色,後頸綴有褐色,多呈淡灰褐色。背、兩肩、腰、兩翅小覆羽和三級飛羽淡褐色,具金屬光澤,腰部兩側、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除最外側一對尾羽全為白色,最外側第二對尾羽具黑色羽端外,其餘尾羽均具寬闊的黑色亞端斑和窄狹的白色端緣,尤以中央一對尾羽黑色次端斑最為寬闊。初級覆羽和初級飛羽黑色,內側初級飛羽內嘲具白色羽緣,中覆羽、大覆羽和次級飛羽白色。胸灰褐色,其下緊連一黑色橫帶,其餘下體白色。冬羽頭、頸多褐色,頦、喉白色,黑色胸帶部分不清晰。
幼鳥頭、頸和胸褐色,喉白色,無黑色胸帶。 虹膜紅色,嘴黃色,尖端黑色,眼前肉垂和腳黃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雄鳥247-280克,雌鳥236-413克;體長:雄鳥320-350毫米,雌鳥338-360毫米。 [3]  [4] 
灰頭麥雞 灰頭麥雞

灰頭麥雞棲息環境

灰頭麥雞棲息於平原草地、沼澤、湖畔、河邊、水塘以及農田地帶,有時也出現在低山丘陵地區溪流兩岸的水稻田和濕草地上 [3] 

灰頭麥雞生活習性

灰頭麥雞
灰頭麥雞(8張)
灰頭麥雞常成對或成小羣活動。喜歡長時間地站在水邊半裸的草地和田埂上休息,或不時雙雙飛入空中,盤旋一會再落下。飛行速度甚慢,有時還和鳳頭麥雞一起活動 [3] 
主要啄食甲蟲、蝗蟲、蚱蜢、鞘翅目和直翅目昆蟲,也吃水蛭、螺、蚯蚓、軟體動物和植物葉及種子。

灰頭麥雞分佈範圍

世界
繁殖於朝鮮、日本;越冬於日本、印度、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家 [3] 
中國
繁殖於黑龍江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松花江、吉林白城、四平、長春和吉林等中西部地區,也見繁殖於內蒙古東部和遼寧西北部地區,偶見在南京地區繁殖;部分越冬於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和香港;遷徙經過遼寧西南部、河北、山東至長江中下游、雲南、貴州、四川、香港和台灣。 [3] 
灰頭麥雞分佈圖 灰頭麥雞分佈圖 [5]

灰頭麥雞繁殖方式

灰頭麥雞
灰頭麥雞(20張)
灰頭麥雞的繁殖期是5-7月。一雄一雌制,成對營巢於葦塘和湖泊等水域附近草地上,也在田野和沼澤邊的乾地或鹽鹼地上營巢。通常置巢於開闊的裸地上,巢甚簡陋,僅為一淺的凹坑,內無任何鋪墊,或僅墊以苔草草莖和草葉。巢呈盤狀,巢的大小為外徑18-20釐米,內徑10-15釐米,深1-4釐米。每窩產卵4枚,卵為梨形或尖卵圓形,米灰色或黃綠色或土黃色、被有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2-34.2毫米×41-46.2毫米,重22-24克。卵在窩中常成尖端在內,鈍端在外,尖端對尖端的十字形排列。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孵化期27-30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的第二天即能行走。 [3] 

灰頭麥雞保護現狀

灰頭麥雞保護級別

灰頭麥雞種羣現狀

灰頭麥雞種羣狀態與保護數量較少,不常見,已列入世界瀕危鳥類名錄N級,應注意保護。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