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色技能

鎖定
灰色技能主要指的就是一些大學生為了能找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畢業前專門修習《厚黑學》、喝酒唱歌等技能。也指某些企業要求畢業生具備的諸如喝酒、唱歌、搓麻將、打牌等有特殊要求的技能。這些技能並不是積極向上的,但是為了前途,大學生不得不學習。
中文名
灰色技能
外文名
gray skill
人    羣
大學畢業生
根本原因
應試教育
解決方法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就業培訓

灰色技能簡介

有關“灰色”類的詞彙我們之前也有碰到過,比如説“灰色收入”,也就是“off-the-books income”,指的是“沒有入賬的(off-the-books)、用以逃税(tax evasion)的正常管理之外的收入”。
從中我們可以找到共同點,通常牽扯到“灰色”之説,多是指不記錄在紙上的。就像gray skill,也不會明文寫在招聘要求上。
對此,不少人認為這多多少少是應試教育(exam-oriented education)造成的,高校應該開設處世哲學課,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教育和就業培訓。

灰色技能具體表現

灰色技能產生原因

灰色技能 灰色技能
前不久全國人大代表紀盡善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如今一些大學生為了能找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除了在畢業前發動親友跑關係,還開始修習一些“灰色技能”。在高校周邊的一些書店裏,《厚黑學》等書籍非常暢銷。一些大學生甚至丟下課本拿起酒杯,專門練習起喝酒和唱歌跳舞……
大學畢業生熱學“灰色技能”,有多方面原因,尤其與招聘單位的用人導向密切相關。現在很多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競爭,重視與客户的交際、溝通,在招聘時對“多才多藝”者厚愛有加。“會不會喝酒?”、“唱歌怎麼樣?”之類,已成為不難聽到的面試問題。激烈的就業競爭,使很多大學生不得不向現實妥協,練“灰色技能”來增添求職砝碼。
“灰色技能”是不良社會風氣的產物,大學生過分熱衷於拉關係等,試圖將自己迅速鍛鍊為“社會人”,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不容小覷。荒廢在校的大好學習時光,將精力過多用在學“灰色技能”上,從長遠看對畢業生的未來職業生涯只會是有害無益。
不過,一些大學生熱學“灰色技能”,不全是他們的錯,校園風氣也不是被他們敗壞的。今天的大學校園,早就不再是純淨的“象牙塔”,而已是喧囂社會的一部分。當然,要切實改變當前的不正常風氣,學校必須加強對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引導他們摒棄“走捷徑”的想法,紮實練好“內功”,迎接社會挑戰。

灰色技能現實背景

灰色技能 灰色技能
灰色技能是年青一代在初入社會之時為爭取生存權而進行的努力。今日的大學校園,已非純淨“象牙塔”,而是喧囂社會之一部分。一些大學生為了找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千方百計走捷徑,除了利用各種門路跑關係,還積極修習各種美其名曰“培養情商”的技能,試圖將自己迅速鍛鍊為“社會人”。大學生熱學此類“技能”有多方面原因,尤其與用人單位的用人導向密切相關。很多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競爭,重視與客户的交際、溝通,招聘時對“多才多藝”者厚愛有加。激烈的就業競爭,使很多大學生不得不向現實妥協,練“灰色技能”來增添求職砝碼。
這種現象的產生與某些職業的要求相關,比如公關、外貿,為了適應市場競爭,重視與客户的交際、溝通,而用人單位又不願花費時間對新人扶上馬送一程,希望應聘者“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很快適應職業需要,於是就對“會唱歌、能喝酒、多才多藝”的大學生青睞有加。這反映了某些企業浮躁的用人心態。
同樣糟糕的是,在職員工也有苦練“灰色技能”的,因為不少實例表明,喝酒是職場提升的敲門磚,打牌是與領導交往的潤滑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為了贏得客户,創造業績,常常要與客户或者官員在酒桌、歌廳、麻將桌上週旋,有這方面“特長”的經常是大贏家;有的員工為了升職加薪,也需要通過這些途徑與上司套近,“久經(酒精)鍛鍊”者往往如願以償。

灰色技能心理表現

“灰色心理”的具體表現在:對求職有畏難情緒,害怕面對用人單位;迴避求職問題,消極等待別人幫助;認為還是要靠關係才能成功,不承認實力才是就業市場上的“硬通貨”;不知道自己究竟最適合幹什麼,對前途感覺很迷茫;不知道用人單位最需要什麼樣的素質和技能,學習沒有明確目標,等等。事實上,正是由於家庭貧困、沒有起碼的自我推銷資本;學習成績和實際能力都很差,在就業市場上沒有競爭力;性格十分內向,交際能力較差等因素,才使他們成為“就業困難羣體”,而並非缺少“灰色技能”所致,“灰色技能”不過是一塊素質差的遮羞布。

灰色技能實際運用

喝酒、唱歌、搓麻、打牌等運用到職場中也算是一種灰色的技能,的確可以為自己增加不少機會。在現實的職場中,靠“灰色技能”而非專業技能取勝的案例比比皆是。很多員工都會在企業中發現這樣的現象:那些擁有精湛的專業技能又踏實肯幹的員工有時候並不受重視,相反那些專業技能平平但卻善用“灰色技能”的人反而大受領導賞識,被提拔得很快。
從某種意義上説,掌握一門“灰色技能”的確可以增加職場的軟實力。不過這種實力的發揮也要看所在企業的內部文化和具體崗位的性質。
對於銷售類的崗位來説,企業HR在挑選人才的時候往往會考察其人際交往的能力和成熟度,如果應聘者擁有喝酒、打球等與客户相似的愛好,那麼無疑會增加溝通的有效性。而在紀律嚴明、崇尚規則的外企企業,“灰色技能”的不當應用很可能就給職場人士的職業發展帶來危機。
另外,如果沒有真正的一技之長而僅靠“灰色技能”溜鬚拍馬等來獲得機會,那也往往很難在企業中謀得長久的發展。畢竟在多數單位的多數崗位,對員工的考核最終還是業績説話。而這個業績不是玩出來,不是喝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這就當然離不開專業技能的支撐。
最新調查表明,七成人認為職場“灰色技能”很重要。

灰色技能專家勉勵

安徽大學社會學教授徐華
理論上,招聘單位要求畢業生具有交際能力是沒有錯誤的,因為一些崗位確實特別需要溝通和交際能力。當然有的公司把這種能力規定為會喝酒、唱歌、跳舞等是狹隘的,但也並不是所有的單位都是這樣。正規的用人單位對於交際技巧是有底線的,他們在注重這些技巧的同時,也會關注學生的專業技能。一些同學因此就去看《厚黑學》之類的書,認為掌握了“灰色技能”就能找到工作,這是學生在理解上發生了偏差。過分地使用“灰色技能”,挑戰法律、道德和公共價值觀,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説無異於揠苗助長。”
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周春霞
有的畢業生把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歸結為用人單位的要求太苛刻,這是片面的。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他們自己的能力不夠強。客觀地説,現在的公司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專業能力固然很重要,它是前提是基礎,但還要有綜合能力。例如,敏捷的應變能力,活躍的創新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等等。高校應開設專門的處世哲學課,集各家之言,讓學生在校期間就客觀、理性、全面地瞭解一些處世哲學,為他們以後找工作,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而值得注意的是,傳説中的對學生酒量方面有特別要求的大都是企業。其實,絕大多數用人企業並沒有所謂“灰色技能”的特殊要求,大學生追求“灰色技能”是一種誤判,更是一種誤導。畢竟,大學生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就業觀,企業需要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而且現在的就業市場是雙向選擇的市場,畢業生可以有很大的選擇空間,他們不會盲目地因為要找工作而被迫適應某些潛規則,走旁門左道,媒體也不該隨意主觀臆斷。
當然,在當今的社會風氣背景下,我們並不否認“畢業求職,不僅僅是要展示你的能力,還要展示你的人際關係。”也不否認大學生早已具有了“社會化”心態,“找關係是一種腐而不敗的求職方式。”但這必定是極少數現象,對於絕大多數大學生而言,實力是最好的通行證,是謀生之本。如果人為地把矛盾的主次關係搞顛倒了,那可是要付出慘重代價的。
心態決定常態,心態決定人生命運。大學生應該把求職的功夫用在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上,尤其是就業心理素質的真正提升,使求職“灰色心理”不再成為就業之路的屏障。

灰色技能教材

灰色技能 灰色技能
據有關部門統計,2006年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413萬人,按近兩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計算,約有近80萬人畢業後難以就業。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下,一些不良風氣開始侵蝕高校學子。
除了跑關係,一些大學生還開始修習一些“灰色技能”。在高校周邊的一些書店,《厚黑學》、《厚黑人物》等書籍非常暢銷,成了大學畢業生求職前的“另類教材”。

灰色技能針對措施

建議大學開設“職場厚黑學”課
灰色技能 灰色技能
大學生熱讀“厚黑學”,既是迫於現實的無奈之舉,也是出於自身需要的自覺行為。換言之,很多大學畢業生的專業成績雖好,但適應社會的能力不高,無法達到用人企業的要求。迫使他們不得不學起了“厚黑學”,以期能從中獲得應付社會上人和事的“法寶”。
這種熱衷“灰色技能”的不良風氣如不加制止,會錯誤地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學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就業培訓,引導大學生降低求職心理預期、努力鍛鍊內功。
高校應開設處世哲學課
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周春霞這樣分析,“其實‘厚黑學’的本意是‘臉皮厚心子黑’,意在‘反諷社會’。在我看來,這類書還是可以讀的,同學們可以從中獲知世間萬象,找準心理定位,化解即將踏入社會或剛踏入社會所存在的憧憬,迷茫以及害怕,失落等。‘厚黑學’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家之言,我們可以帶着批判的眼光去理解它。學生們都希望進入好公司,而伴隨着這些公司的必然是優秀的文化理念——團結、和諧、努力、進取。如果學生一味地靠一些投機取巧的小本事,即使能博得一時的好感,也很快就會露出馬腳的。所以學生不能以‘厚黑學’為立身處世之道,就算它可以幫助你取得一時的順利,但最終用人單位需要的還是要有真材實料的人。”
規範用人單位招聘方式
全國人大代表、西南財經大學博士生導師紀盡善表示,“現在,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企業十分重視與客户的交際、溝通,所以在招聘中常常明確提出要招那些會唱歌、能喝酒的‘多才多藝’的大學生。鑑於此,一些大學生丟下課本拿起酒杯,迎合企業的這種‘用人需求’。這種熱衷‘灰色技能’的不良風氣如不加制止,會錯誤地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
一些人大代表提出,有關部門應加強勞動力市場與教育體制之間的有效銜接,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規範用人單位的招聘方式和導向。

灰色技能反對聲音

嚴查“灰色技能”招聘
吉林省人保廳副廳長崔力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保障年輕人的健康成長,在用人單位招聘過程中,該省將嚴肅查處用人單位,將“灰色技能”列為招聘條件等不良社會現象。
觀點
我們冷靜下來分析思考,吉林人事廳對“灰色技能”招聘的反對聲,卻並不能完全阻止它肆無忌憚的蔓延。究其原因,是因為社會大環境,給予了“灰色技能”走俏的“肥料”。這個大環境的“肥料”不剷除,那麼“灰色技能”就有永遠有生存的空間。我們不能全怪用人單位,開設此條件戲弄人才,更不能責怪應聘者不務正業,沒事做白讀書,在這方面還要“痛下功夫”。可我們仔細看看社會現實,用人單位若要發展,談生意也好,辦企業也罷,無論是對待生意夥伴,還是招呼相關部門,幾乎都是在杯盞燈影裏彼此心神領會的,這比辦公桌上更能放鬆心情。沒有這些,説明你這人是死腦子,還做什什麼生意。更有甚者,為了打通關鍵表示點意思,喝酒打牌往往是最好方式,而且又不容易被發現,神不知鬼不覺達到彼此目的。你説“灰色技能”不比博士學歷更中用,單是書呆子能幹這活嗎?
社會的發展還是要靠真才實學,“灰色技能”畢竟成不了棟樑之才,那些都是虛無縹緲的“本事”我不相信憑喝酒打牌能把國家建設的更強大,但是現在我們不得不面對一種,漸趨“灰色技能”盛行的時代,所以,只拿用人單位開刀來遏制還不行,關鍵有關部門要帶頭杜絕在飯桌上辦公事,廉潔奉公做表率才行,沒有你們帶頭示範,就是打擊了所有招聘“灰色技能”的用人單位,依然會“春風吹又生”出來新的這種招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