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臉圓尾鸌

鎖定
灰臉圓尾鸌(學名:Pterodroma gouldi):鸌科、圓尾鸌屬的一種海洋性鳥類。體長38-40釐米,體重385-680克,翼展97-100釐米。是一種體型較大的海鳥,具有深色的羽毛、長尖的翅膀和楔形的尾巴。鳥喙粗壯有力,帶有鋒利的深鈎狀。眼睛和腿均是黑色。
該物種以小羣落散佈在北島上游的海岸周圍,主要分佈在臨海的岬角和半島上。繁殖通常發生在海拔400米以下。在海上一般不發聲,除了在食物糾紛期間。該物種主要捕食魷魚與一些魚類。分佈於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諾福克島。
中文名
灰臉圓尾鸌
拉丁學名
Pterodroma gould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鸌形目
鸌科
圓尾鸌屬
灰臉圓尾鸌
亞    種
無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Hutton, 1869)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外文名
Grey-faced Petrel

灰臉圓尾鸌動物學史

灰臉圓尾鸌(P.gouldi del Hoyo and Collar 2014) 和巨翅圓尾鸌(Pterodroma macroptera)在1993之前是作為二個亞種都被歸為"Pterodroma macroptera",2014年劃分為二個獨立物種。 [2] 

灰臉圓尾鸌形態特徵

灰臉圓尾鸌體長38-40釐米,體重385-680克,翼展97-100釐米。是一種體型較大的海鳥,具有深色的羽毛、長尖的翅膀和楔形的尾巴。在海上,它們快速而優雅,用長而窄的翅膀高高翱翔。該物種有長着狹長的翅膀和長而尖的尾巴。整個身體都是均勻的深黑棕色,但偶爾有較淺的棕色磨損羽毛。喙基部和喉嚨呈灰色或淺黃色。具有粗壯的、短而有力的、黑色的、鋒利的深鈎狀喙,喙長33-40毫米。眼睛和腿均是黑色。 [1] 
灰臉圓尾鸌

灰臉圓尾鸌棲息環境

該海洋物種是高度遠洋的,在海上分佈廣泛但稀疏。它們是少數仍能在新西蘭大陸生存的穴居海鳥之一。小羣落散佈在北島上游的海岸周圍,主要分佈在臨海的岬角和半島上。繁殖通常發生在海拔400米以下。巢穴主要在高大森林下的洞穴中,但也有在草叢或灌叢下,尤其是在海面以上的懸崖附近。首選沙質或鬆散的土壤,幾乎沒有岩石和樹根。 [1] 

灰臉圓尾鸌生活習性

灰臉圓尾鸌遷徙

在繁殖季節,灰臉圓尾鸌主要在塔斯曼海或新西蘭東部、大陸架邊緣附近或更深的海域覓食,範圍可達數千千米。在夏季換羽期間,它們廣泛分佈穿過塔斯曼海到澳大利亞海岸,部分到達珊瑚海 [1] 

灰臉圓尾鸌行為

灰臉圓尾鸌在繁殖地時是夜間活動。與南部島嶼上的該屬物種不同,它們夜間在羣落中非常活躍,會鳴叫並尋找洞穴,在岸上活動和睡覺。在潮濕天氣的黑夜,岸上的活動更為明顯,但會在有風的夜晚在明亮的月光下返回。在羣體上空進行壯觀的空中求偶追逐是該物種的一個特徵,繁殖地在4-5月和8月期間可能會非常嘈雜。在海上,它們在開始覓食之前迅速飛到大陸架邊緣。可以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跨越很遠的距離,據記錄,當它們的伴侶在孵卵時,這些鳥會飛到澳大利亞東海岸。繁殖後,灰臉圓尾鸌主要分散到北塔斯曼海或澳大利亞南部和東部附近較温暖的水域。 [1] 

灰臉圓尾鸌聲音

主要的飛行呼叫是高音調的口哨聲whi-her、wik-wik或低沉的呻吟聲oor-wik。這些相同的叫聲經常在地面或洞穴中發出。 [1] 

灰臉圓尾鸌食性

灰臉圓尾鸌食性較廣,最常以魷魚為食,也吃甲殼類動物和魚類。在夜間捕捉獵物,但白天經常在海上停靠並可能捕食。在水面上活捉較小的魷魚,但較大的魷魚可能是在死去的動物漂浮到水面時被吃掉的。對該物種潛水能力的研究表明,它們主要在水面下5米處覓食,但偶爾也能潛到更深的地方,可能下潛到20米。 [1] 
捕食發生在夜間,可能是由於其捕食的物種中普遍存在生物發光現象,表明這是鳥類定位獵物的方法。它偶爾會出現在鯨類動物之後,並且會與其他鸌科鳥類混羣。 [2] 

灰臉圓尾鸌分佈範圍

分佈於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諾福克島。在新西蘭北島北部周圍的許多羣落中繁殖。在繁殖季節之外,它分散在亞熱帶西南太平洋,主要在南緯25-50度之間,但有些鳥類也會誤入南極地區。 [2] 
灰臉圓尾鸌分佈圖 灰臉圓尾鸌分佈圖 [2]

灰臉圓尾鸌繁殖方式

灰臉圓尾鸌在新西蘭北部、島嶼以及一些大陸岬角繁殖。這些鳥在隆冬開始繁殖,但許多雛鳥要到盛夏才會長出羽翼。一些毛利部落仍在行使他們捕捉海島的權利,在每年的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期間收穫灰臉圓尾鸌雛鳥。隨着許多繁殖島嶼的天敵被清除,灰臉圓尾鸌會重新恢復繁榮。 [1] 
繁殖季節大致是3月初至翌年1月,築巢在海洋島嶼上的山脊、斜坡或平坦地面上的鬆散羣落中,使用可能挖掘長約1.5米的洞穴。在6月中旬到7月下旬產下1枚白色的卵,大小68x48毫米。排列整齊的巢室位於挖入土壤或植被中的長洞穴的盡頭。卵在8月或9月孵化,孵化期約55天,雛鳥在冬季11月至翌年1月之間,在約118天大時長出羽毛。該物種每年繁殖一次;很少有一對會跳過繁殖季節。雌雄共同承擔孵化和雛鳥的養育護理。幼鳥的羽翼在12月下旬豐滿。未成熟的幼鳥在3歲時開始返回羣落,最早可在4歲時繁殖,但大多數會延遲繁殖,直到8-10歲。 [1-2] 

灰臉圓尾鸌保護現狀

灰臉圓尾鸌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2] 

灰臉圓尾鸌種羣現狀

最大的聚居地位於豐盛灣的穆託霍拉島和洪吉奧拉島。超過100,000對在這兩個島嶼上繁殖。其他地方有許多較小的羣落,大多少於500對,但一些較大的島嶼有1000-20,000對。全世界數量估計為200,000至300,000對。 [1] 
2000年估計全球種羣有200,000到300,000對繁殖對,相當於400,000-600,000成熟個體或大約600,000-900,000個體。
趨勢理由:由於入侵物種的捕食和不可持續的開發水平,認為種羣數量正在下降。 [2] 

灰臉圓尾鸌主要威脅

侵入性哺乳動物捕食者是灰臉圓尾鸌面臨的主要威脅。貓、波利尼西亞鼠、棕鼠、家鼠、白鼬和豬都被認為會通過掠奪巢穴導致繁殖成功率下降,從而導致種羣數量下降,貓也會捕捉成年鳥類。已採取根除行動以減少貓和波利尼西亞鼠的數量。從繁殖島上清除每個物種都會導致灰臉圓尾鸌的數量增加(Greene等人,2015年)。貓留在一個繁殖島上,並在圍欄區域外的整個大陸分佈,而波利尼西亞鼠則留在其範圍的某些區域。棕鼠和家鼠分別留在九個和十四個繁殖島上。該物種仍在豐盛灣和豪拉基灣的一些近海島嶼上被合法捕撈;然而,已經嘗試確保當前的收穫是可持續的(Greene等人,2015年)。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