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腹杜鵑

鎖定
灰腹杜鵑(學名:Cacomantis passerinus):體長24釐米,體重22-25克。是一種體型非常小的杜鵑。成鳥上體深灰色和棕色。下頦、喉嚨和胸部呈灰色,腹部變得臃腫,在肛門區域變得明顯發白。尾巴呈黑色,有白色末端。雌性有兩種羽色:灰色種與雄性羽色完全一致。紅色種有慄褐色的上體和喉嚨。背面覆蓋着黑色橫紋。下體白色,有非常細的黑色條紋。虹膜棕色,鳥喙棕色,在下頜骨底部有一個較淺的區域。腿和腳黃褐色。
棲息於開放的森林和稀疏的樹林。也可以在花園、村莊附近的樹木種植園中生活。獨自生活在樹木和灌木的樹葉中,爬到山頂上發出鳴叫聲,活動能力很強。主要以各種蛾類毛蟲、椿象、甲蟲和其他軟體昆蟲為食。分佈於孟加拉國、不丹、印度、馬爾代夫、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1] 
中文名
灰腹杜鵑
拉丁學名
Cacomantis passerin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鵑形目
杜鵑科
八聲杜鵑屬
灰腹杜鵑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與年代
Vahl, 1797
外文名
Grey-bellied Cuckoo

灰腹杜鵑形態特徵

灰腹杜鵑
灰腹杜鵑(11張)
灰腹杜鵑體長24釐米,體重22-25克。是一種體型非常小的杜鵑。成鳥上體深灰色和棕色。下頦、喉嚨和胸部呈灰色,腹部變得臃腫,在肛門區域變得明顯發白。尾巴呈黑色,有白色末端。有些成鳥羽毛深灰色。在飛行中,一級飛羽翼下側有一個白點。雌性兩個不同的色界:灰色種與雄性羽色完全一致。紅色種有慄褐色的上體和喉嚨。背面覆蓋着黑色橫紋。下體白色,有非常細的黑色條紋。在紅色種,雌鳥容易與慄斑杜鵑混淆。
亞成鳥表面上看起來像雌性暗灰鵑鵙:頂部棕色沒有黑紋。下頦,喉嚨和胸部栗色,沒有黑色。其餘部分覆蓋黑色斑紋。
虹膜棕色,鳥喙棕色,在下頜骨底部有一個較淺的區域,鳥喙嘴角內側桔色或橙紅色。腿和腳黃褐色。 [3] 

灰腹杜鵑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放的森林和稀疏的樹林。也可以在花園、村莊附近的樹木種植園中生活。似乎也很喜歡茶園的陰暗區域和接近以上形式的所有棲息地。該物種棲息於印度次大陸的所有林地,包括尼泊爾、錫金和不丹。在喜馬拉雅山脈,它可以上升到海拔2700米的高度。在尼爾吉里斯(Nilgiris)或半島上的山丘等其他地區,它的高度不超過1800米。 [1] 

灰腹杜鵑生活習性

灰腹杜鵑的外觀和行為一般都非常接近暗灰鵑鵙。獨自生活在樹木和灌木的樹葉中,爬到山頂上發出鳴叫聲。活動能力很強,從一棵樹的頂部不斷快速地飛過,掠過大面積樹冠,選擇一個暴露的棲息點。它有時會在空中捕捉各種飛蟲。有時下降到地面,短暫跳躍捕捉毛毛蟲。當它鳴叫唱歌時,會採取非常有特色的姿勢:展開尾巴,翹起尾巴,羽毛搖擺和扇動,隨意地將翅膀沿着自己的身體滑落。 [1] 
灰腹杜鵑有一個嚴格的食蟲菜單。主要消耗毛毛蟲(蛾類毛蟲)、椿象、甲蟲和各種其他軟體昆蟲。 [1] 

灰腹杜鵑分佈範圍

原產地:孟加拉國、不丹、印度、馬爾代夫、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
遊蕩:阿曼。 [4] 

灰腹杜鵑繁殖方式

灰腹杜鵑是寄生鳥類。它們主要寄生在森林中鷦鶯屬、尾鶯屬和縫葉鶯屬的鳥巢裏。所有這些物種通常營建建或多或少的封閉巢,巢側具有相當窄的入口。據推斷,灰腹杜鵑不得不用喙推動自己的卵,使之能擺放入寄主的鳥巢。
灰腹杜鵑的繁殖季節從6-9月,這與寄生物種的繁殖季節一致。卵長橢圓形,末端尖。顏色是可變的,總是試圖模仿寄主鳥卵的顏色。平均大小20×14毫米。灰腹杜鵑將卵產在寄主的巢中,肯定不會被識別和拒絕。因為,它們進行了非常有效的選擇,並表現出很好的適應性。在印度海得拉巴的市區,糨們將卵產在灰色的印度灰山鷦鶯的巢中,這些雞蛋的外殼是均勻的紅磚色。而在幾公里之外,在農村,它們寄生於長尾縫葉鶯的鳥巢中,卵有偏紅或偏藍及白色和紅褐色圖案。與寄主的卵很相似。 [1] 

灰腹杜鵑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2] 

灰腹杜鵑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灰腹杜鵑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參考資料